本報訊 (記者 柳 旭) 7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邀請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財政支持推動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國家把更多的財政資金資源用于促發展、保民生,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2023年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2017年提高了73.3%,城市低保平均標準提高了45.4%。
社會保障關系群眾的幸福冷暖和社會公平。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盯老百姓關心的事,優先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全國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以及衛生健康支出6.23萬億元,財政資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斷增加,養老金水平穩步提高,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社會救助政策更加精準,城市和農村低保平均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786元和621元,人民生活“安全網”越織越密、越兜越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民生保障作出新的部署,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大投入、完善機制,與相關部門一道,把老百姓關心的事一件件辦好。在“老有所養”上,支持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保障好特殊困難群體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在“病有所醫”上,完善大病統籌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強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頂層設計。在“勞有所得”上,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的就業支持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在“幼有所育”上,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同時,聚焦更大范圍滿足投資消費需求,將居家適老化改造的物品材料購置等納入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范圍,不斷提高居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