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儲慧靜
“沒想到走了還能‘居住’在這么好的環境中,這下放心嘍!”山東省安丘市輝渠鎮大輝渠村86歲的李大爺,對村里建好的公益性公墓很是滿意,毫不忌諱地拿自己開玩笑。
其實,早在3年前,李大爺就惦記上這事了。2021年,該村的公益性公墓剛動工,住在山腳下的李大爺就格外關注,只要有空,他就會去山上“監工”。從挖掘機平整荒草,到開挖臥碑墓穴,再到硬化道路和綠化植樹……李大爺目睹了這片背靠青山、視野開闊的地方,為自己的“身后事”提供了一個好歸宿。
這是安丘市喪葬習俗改革變遷的縮影。近年來,山東省安丘市委、市政府以“禮安齊魯”喪俗改革試點為抓手,連續3年將殯葬改革納入重點民生工程,牢牢站穩人民立場,緊緊圍繞群眾訴求,從殯葬專項規劃、殯儀館整合新建、殯儀車輛規范管理、紅白理事會建設等方面入手,補短板、強弱項、增供給,全市殯葬改革呈現出基礎設施提質增效、殯葬服務惠民便民、喪葬風俗革弊鼎新的新局面,贏得了人民群眾認可。
全市布局,規劃殯葬基礎設施建設
過去,當地村民通常自家找一處合適的地方安葬,零零散散不說,還講究請人看“風水”、找幫工開穴、張羅請酒吃席,一場喪事下來,上萬元花了不說,安葬在農田里還影響機械化耕種。
“殯葬是涉及千家萬戶的民生事項,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殯葬改革的托底工程!”這是安丘市推進“禮安齊魯”喪俗改革試點專題會議達成的共識。為了統籌推進全市殯葬改革工作、協調解決殯葬改革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安丘專門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民政、公安、衛健、交通、發改等部門分管負責人為成員的殯葬工作領導小組,并且編制《安丘市綠色公益性公墓專項規劃(2020—2035)》,成為濰坊市第一個通過省公墓專項空間規劃的縣級市;而后,又出臺《關于深化移風易俗建設綠色公益性公墓的實施方案》,明確“節地生態、公益便民、因地制宜”原則和“示范帶動、分期推進”方式,組織隊伍,建立臺賬,穩妥推進市、鎮(街)、村(居)三級公益性公墓建設。
此項改革之初,大輝渠村村集體出資約25萬元在南山、東山荒坡處分別建一處占地1.2畝的公益性公墓,可滿足全村20年的安葬需求。“說實話,當初為了說服大家,還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大輝渠村黨支部書記李曉寧坦言,無論是騰退安葬占用耕地還是公墓選址、施工監督,都要召開村“兩委”會、村民代表大會,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為了把宣傳引導工作做實做細,一遍遍地下戶跟村民算經濟賬、土地賬、資源賬;而且還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了4個公益崗負責兩個公墓的日常維護。如今,不少村民主動向李曉寧咨詢將自家散墳遷到公墓事宜。“這么好的地方,我們盼著能早點把老墳遷到公墓來,掃墓也方便。”
輝渠鎮小麥峪村在公墓建設之初,也承受了不少質疑:“人還在呢就把墓穴建好了,多不吉利啊……”“不會像宣傳的那么好吧?”但小麥峪村黨支部書記李德興有他認準的道理:一方面,村里的老墓地建成六七十年,已經飽和,不能逼得村民散埋亂葬;另一方面,中央號召鄉村振興,營造好的鄉風、民風。于是,他領著村民代表外出取經,看到那些公墓建得整齊、莊重,進出都有道路而且不怕雨雪泥濘,環境比自家找的地方強很多,大伙對新建公墓的好處有了直觀感受,逐漸放下了顧慮。
如今,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安丘已建成市級公益性公墓1處、鎮級公益性公墓6處、村級公益性公墓168處,六成左右的村免費進公墓安葬,杜絕了散埋亂葬現象。
瞄準關切,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如何通過提升殯葬服務贏得民心、獲得支持?安丘市向群眾關切的堵點、難點“開刀”,尋求解決之道。
針對原有的兩個殯儀館建成久遠且分散難管,該市啟動市殯儀館整合新建項目。按照國家二級殯儀館標準,由市政府投資4200萬元整合兩館,新建了占地面積42.6畝、建筑面積9115.7平方米的新殯儀館。繼而,規范完善服務流程,推行服務消費明白卡制度,并依托市級電子政務云平臺開發“人生驛站”小程序,打造了一個集殯儀服務、業務管理、數據分析為一體的多功能管理平臺,為喪戶提供殯儀車輛預約、項目定制等服務,使殯葬政策和業務流程規范、明晰、透明。
針對有些醫院將太平間服務資源違規外包、亂收費的問題,該市強化跨部門綜合監管,由民政、衛健部門牽頭,與4家公立醫療機構簽訂太平間接管服務協議,終止違規外包,由民政部門派駐人員和車輛進駐接管,讓殯葬服務回歸公益屬性。
針對殯葬用品銷售違法違規問題,民政部門會同市場監管、行政執法部門對6家商戶進行“雙隨機、一公開”不定時抽檢,對不明碼標價、擾亂殯葬秩序的商戶頂格處罰,壓實屬地管理責任,指導各鎮(街)規范殯葬服務收費和明碼標價行為,加大對殯葬行業價格行為的督導抽查和巡查檢查力度。
“盡管困難重重,但我們整治殯葬亂象的決心始終不變。其間,因觸及部分人利益,不少殯葬改革工作人員承受了巨大壓力。”安丘市殯葬管理所所長孫業濤坦言,僅整治遺體接運“黑車”就需聯合14個職能部門,其監管難度可見一斑。為加強遺體運輸車輛和人員的管理,安丘市將14處鎮(街)劃分為4個片區,配備66輛服務車輛,安裝定位系統,公開車輛牌號等信息,由民政、公安、衛健等部門備案登記管理。“目前,所有司機均簽訂了承諾書,民政和公安部門定期審核其資格和評估服務,違法違規一律嚴厲查處。截至目前,已先后取消駕駛證2人、扣分處罰6人。”孫業濤說。
移風易俗,倡導厚養禮葬
實踐工作中,安丘市注重發揮文化浸潤和村規民約的作用,全市864個村和34個城市社區設立了紅白理事會,將喪事簡辦等融入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之中,構建起移風易俗的常態化機制。
興安街道韓家后村黨總支書記、紅白理事會會長馬勝軍感觸頗深:“村里明確‘在世時伺候叫孝敬,去世后的風光不是孝順’,而且制定了措施鼓勵盡孝在前,營造良好家風、民風。”比如,村里每年從集體收入中拿出資金專門補貼老年人生活,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可拿到1500元至1萬元生活費,重陽節還會發放200元慰問金。2023年,該村紅白理事會相關做法入選全省“百佳紅白理事會典型案例”。
興安街道城北村主任曹世禮向記者展示了一份《破除封建迷信 厲行喪事從簡》倡議書,主要從4個方面革除喪葬陋習。具體做法是:將治喪時間縮短至2天內;用電話通知親友和紅白理事會成員,代替挨家挨戶“報喪”;提倡不擺花圈、不發“盤纏”、不燒紙扎等;紅白理事會成員不得接受喪主宴請……主動進行喪事新辦的家庭可獲每例400元補助。曹世禮還算了一筆賬,喪俗改革后,一場喪事平均花費3000元,家屬普遍選擇將逝者骨灰免費安放在骨灰堂。
這種改變印證了安丘市厚養禮葬、移風易俗的新風尚。近年來,該市精心編印并發放《安丘市移風易俗工作指導手冊》,將每年4月設為全市移風易俗宣傳月,每年開展一次移風易俗示范村(居)創建,利用清明、春節等節點,黨員干部帶頭、群眾廣泛參與,先后組織了“移風易俗過清明”“移風易俗過春節”等萬人簽名主題活動,選樹了105個移風易俗示范村(居)。
“我們上臺來表演,移風易俗記心間。厚養禮葬樹新風,新思想來新觀念……”安丘市京劇團編排的快板《移風易俗》,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演繹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移風易俗新風尚,每每演出總能博得陣陣喝彩。
把群眾的滿意度放在第一位
馬金生
殯葬是人人關注的民生大事。山東省安丘市在推進“禮安齊魯”喪俗改革試點過程中,將“群眾認可”作為“最大動力”,把群眾的滿意度放在了第一位,也為持續推進殯葬改革提供了相關啟示。
在尊重當地習俗傳統基礎上,推動并建設好公益性公墓。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是殯葬改革推進的前提條件。安丘市重視殯葬基礎設施規劃和合理布局,讓老百姓切實看到了入葬公益性公墓的好處,得到了真正的實惠,獲得了民眾的支持。
敢于向殯葬亂象“亮劍”,積極打造便民惠民的服務環境。通過開發“人生驛站”小程序,安丘市打造一個集殯儀服務、業務管理、數據分析為一體的多功能管理平臺,既方便了群眾治喪,同時也加強了政府對殯葬亂象的治理,在殯葬治理數字化上作出了成績。
重視基層社會自治組織建設,發揮好紅白理事會的作用。殯葬改革是地方性事務,離不開基層社會自治組織的積極參與。安丘市重視紅白理事會建設,讓紅白理事會成為既能夠反映民意需求、同時也能夠貫徹政府改革意愿的社會自治組織,推動了殯葬改革深入發展。
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減少群眾的猶疑和觀望情緒。黨員干部對待殯葬改革的態度會影響廣大群眾的選擇,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體現尤為突出。安丘市在殯葬改革中重視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和示范效應,大大減少了推行殯葬改革的阻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的關鍵。衡量一個地區殯葬改革是否成功,群眾的滿意度、認可度一定是重要考核指標。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