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浙江省杭州市扎實推進“弱有眾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工作——
錨定共同富裕 兜好民生底線

時間:2024-08-2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閆   潔

編者按: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浙江要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低收入群體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點幫扶保障人群。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扎實推進“弱有眾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創新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12345”模式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社會救助綜合服務效能持續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近日,記者赴杭州采訪,深入了解杭州市民政局在推進“弱有眾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中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7月中旬,浙江省杭州市發布全省首個《“弱有眾扶”體系建設規范》,從市級層面建立健全“弱有眾扶”體系,為建設實施更加全面、科學、規范的救助幫扶體系提供標準參考。這是杭州市“弱有眾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的成果之一。

據杭州市民政局局長李一青介紹,“弱有眾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重要指示精神,推動杭州救助和民生保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2021年8月,“弱有眾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入選市級第一批共同富裕試點;2022年6月,杭州市“弱有眾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被正式列入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第二批試點名單,作為市本級唯一的省共富試點,杭州市創新探索共同富裕社會救助領域的有效路徑。

數字賦能,實現“弱”的全覆蓋

近年來,隨著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統的不斷完善,讓政策精準找人、讓困難群眾少跑腿,成為社會救助工作的新要求。尤其是在“浙里辦”應用程序上線后,困難群眾申請救助從“只跑一次”發展為“一次不跑”,更加便利。

隨著鏈接的救助資源增加,基層救助工作壓力大、效率偏低的問題凸顯。為此,杭州市民政局在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統的基礎上,設計開發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幫扶平臺,多渠道歸集困難群眾信息,建立低收入人口庫,利用數字手段對監測對象進行風險研判和分級預警,并在觸發預警后,自動分析、歸類并生成幫扶建議。

記者了解到,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幫扶平臺歸集17個部門、54項數據,在低保、低邊、特困等對象基礎上,重點聚焦“救助退出、新申請未通過、臨時救助、主動發現、其他部門救助”五類高風險對象,以轄區戶籍人口為基礎,通過走訪排摸、主動申報、數據共享、大數據比對等渠道歸集困難群眾相關信息,形成杭州市低收入人口庫。目前,系統實時監測在冊對象8.3萬戶、非在冊對象14萬余戶,共計40余萬人。

在此基礎上,該系統從對象來源、家庭結構、健康狀況、財產情況、支出情況、就業情況和其他情況7大維度、50余類指標體系、100余項數據字段,架構了低收入家庭抗風險能力賦分模型,將監測對象按照90分及以上、60分到89分、60分以下,劃分為不同抗風險等級。當監測對象發生重大疾病、家庭成員新生或死亡、殘疾等級變更等監測數據變動時,觸發產生重要和一般兩類預警,同時智能分析研判困難程度、致困原因和需求類型,形成家庭精準畫像,自動生成幫扶建議。系統還可以通過低收入群體地理分布圖,查看預警對象家庭救助服務需求、位置、抗風險能力強弱等基本狀況,便于鏈接服務資源,提供精準幫扶。

據杭州市民政局副局長伊曙花介紹,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幫扶系統的實踐,推動杭州社會救助實現了覆蓋群體從“在冊對象”到“潛在對象”、監測手段從“事后救助”到“事前預防”、保障范圍從“保生活”到“全面扶”的三大轉變,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形成政府救助和社會力量幫扶資源統籌、優勢互補、高效融合的新格局提供了實踐路徑。目前,杭州市社會救助覆蓋面從全市戶籍人口的1.4%增至4.7%,為2.5萬個觸發預警的家庭提供了救助幫扶,切實提升了困難群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資源統籌,暢通“有”的服務鏈

線上發現困難群眾并確認后,線下的救助幫扶政策落地,需要有陣地、有組織、有人做。杭州市民政局把各級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以下簡稱助聯體)作為“弱有眾扶”的載體,創新打造“12345”模式助聯體。其中,“1”是指黨建引領,“2”是指線上供需匹配與線下幫扶落地雙線聯動,“3”是指助聯體縣、鎮、村三級聯動,“4”是指建立場地、人員、服務、資金四項標準,“5”是指合力匯聚、資源統籌、力量培育、場景體驗、救助窗口五項功能。

“助聯體的建設也因地制宜,比如西湖區助聯體就建在西湖區街道辦事處,上城區采荷街道助聯體服務站和老年餐廳在一起,蕭山區的一部分村級助聯體服務點則和幸福增收基地一體,淳安縣打造了移動助聯體等。”杭州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胡軍平介紹,助聯體多元空間融合的特性為社會救助服務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往,受服務設施條件、服務提供者能力等多種因素影響,救助服務在專業性、靈活性和創新性上有所欠缺,但助聯體集聚了政府和社會不同服務主體、黨群服務中心和慈善基地等不同空間的能量和優勢,大幅提升了救助服務供給水平。目前,全市有助聯體(站、點)3400多家,匯集幫扶項目資源2600余個,精準匹配困難群眾需求14萬余個。

“屬地鎮街收到系統預警信息后,通過電話詢問、入戶走訪等方式完成核查處置。按規定,一級風險對象是重點預警,要求3天完成;二級和三級風險對象是一般預警,要求7天完成。”胡軍平向記者解釋了救助流程,“線下以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相結合的方式推進,對符合救助認定條件的,通過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幫扶系統直接轉介救助‘一件事’聯辦,提供生活、教育、醫療等7大類16項政策保障;對不符合救助標準但有幫扶需求的,轉介到助聯體,提供環境改善、精神文化、發展支持等9大類31項幫扶服務。”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250余家社會組織等團體入駐助聯體,拓展了杭州市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救助幫扶的渠道,有效滿足了困難群體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填補了政策救助的空隙,促進了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高效銜接。隨后,杭州市民政局將發布《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運營與服務規范》地方標準,進一步明確助聯體怎么建、誰來建、服務誰、標準是什么等問題,確保助聯體高標準、高質量發展。

多元助力,發揮“聯”的效用

杭州市助聯體的服務對象明確為“五型”困難群眾,即兜底型、支出型、急難型、發展型和關愛型。據不完全統計,全市“五型”困難群眾共有40余萬人,其中兜底型9萬余人、支出型2.7萬人、急難型0.6萬人、發展型28萬余人、關愛型6.7萬人。占比最大的發展型困難群眾包括有勞動能力的在冊救助對象、非在冊動態監測對象、易致貧返貧對象等,需高度關注、重點幫扶。除政府救助外,需要更多的資源補充進來。

為了破解救助力量參與不充分的問題,杭州市民政局健全“黨委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共助機制,通過鏈接社會組織、公益慈善組織、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將助聯體與民生綜合體、慈善基地等共建共融,為困難群眾提供全方位、立體化幫扶。

以拱墅區助聯體為例,該區開展“春風里”幸福超市項目,打造集困難群眾慈善救助、愛心物資募集義賣、慈善公益志愿服務、慈善文化宣傳營造等功能于一體的實體化運營平臺。該平臺可提供配送、代買等一系列服務,月均服務5000余人次。拱墅區“四級救助圈”家庭作為“春風用戶”,可憑“春風點數”在幸福超市領取米、油等保障物資,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項目實施以來,幸福超市惠及困難家庭4799戶,累計發放物資35萬余件。目前,全區18個街道助聯體均已具備幸福超市功能。

記者了解到,在黨委層面,杭州市通過搭建“愛心驛站”,鏈接全市70余萬名黨員和4萬多個基層黨組織,完成困難群眾微心愿37萬余個。在政策層面,市委、市政府出臺《杭州市“弱有眾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2—2024年)》《關于進一步加大困難群眾援助力度推進共同富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全方位統籌實施救助保障政策。在部門層面,市民政局聯合人社、殘聯等部門,探索建立公益性崗位儲備制度,摸排形成3600個儲備崗位,連續兩年開展“雙低雙崗”就業促進行動;聯合農業農村等部門,依托區縣資源優勢,打造手工業、電商培訓(就業)、農村種植(養殖)等多種模式的幸福增收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幸福增收基地100家,幫助180余戶困難家庭增收700余萬元,讓困難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在社會層面,全市各級民政部門培育孵化救助類社會組織700余家,設立救助類慈善信托11億余元,打造“善居工程”等品牌項目30余個。

今年是杭州市“弱有眾扶”改革試點收官之年,全市現有14家區縣助聯體、192個鎮街助聯體服務站、3222個村社助聯體服務點,提供9大類31項幫扶服務、匯集幫扶項目2600余個,不僅兜底保障困難群眾的生活,更助力困難群眾創造美好新生活。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試點成果,市民政局還將舉辦“弱有眾扶”改革成果展示,同時開展“百千萬”助力共富行動,全力打造“幫一幫”救助服務品牌,為杭州爭當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城市范例貢獻社會救助力量。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