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長淮街道成立慈善協會,設立“長淮公益”專項基金,募集資金60余萬元,先后建設運營了社區老年食堂以及助餐點6個,解決老年人的“吃飯難”問題。圖為萬豪小區的老年人在助餐點參加集體生日會。王 駿 攝
通訊員 阮夢勤
慈心為人,善舉濟世。安徽省民政廳積極推動出臺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強體系建設,針對培育多元慈善組織矩陣、創新實施慈善項目、加強慈善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13條硬舉措。同時,利用“中華慈善日”“安徽慈善宣傳周”等時機,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平臺等,加大公益慈善的宣傳力度,重點加強新修改的慈善法的普法宣傳,向公眾講清應急慈善、個人求助等新修改的內容,努力提升公眾對慈善的認可度,強化依法行善的意識,進一步動員、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慈善事業,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
加強監督檢查,打造陽光慈善
目前,安徽省有慈善組織437家,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91家。為提升慈善事業透明度,讓每一份愛心善意都及時得到落實,省民政廳秉承“以督促建”的原則,以提升透明度和公信力為目標、以推進“陽光慈善”工程為抓手,依法依規加大對慈善組織活動的監管力度,編制了《慈善組織年度報告填報指引》《安徽省慈善組織年報審查細則》,對省本級慈善組織開展監督檢查,采取省市縣聯動的辦法對慈善組織公開募捐活動進行監督檢查。自2021年起,平均每年抽選25%的慈善組織,啟動一輪為期4年的專項監督評估計劃,努力構建前置指導、全面監測、重點檢查、關鍵突破“四位一體”的監管體系。
創新慈善項目,辦好暖心實事
2023年,安徽省民政廳、省文明辦等6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支持推動實施“幸福家園”村(社區)互助項目的通知》。籌募價值4600萬元款物用于項目實施,并建設了數字化平臺系統,確定了29個首批試點縣(市、區),激活村(社區)互助基金2735只,聚焦產業幫扶、基礎設施建設、困難群體關愛等項目的實施,惠及全省500多個村(社區)約4萬名村(居)民,辦成了一批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好事。引導全省社會組織開展鄉村振興幫扶項目,截至目前,專項基金籌募資金385.49萬元,用于支持安慶、六安、阜陽等地發展農村產業、改善基礎設施、開展農村留守老人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惠及1.5萬余人。
慈善助困計劃籌得善款1000萬元,為14個縣(區)的4500名困難群眾,按照每人2000元—2500元的標準進行救助。慈善助學計劃籌得善款1250.15萬元,發放物資價值300萬元,全省3.7萬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和大學生受益。資助全省19個老年助餐服務點,捐贈300萬元用于老年助餐服務行動。
壯大慈善規模,加強人才培養
安徽省積極實施慈善人才建設計劃,大力培養本土化、專業型、復合型慈善實務人才,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培訓全省慈善組織高級管理人員。
創建慈善領軍人才合作培養模式,2023年—2024年選送全省27名慈善領軍人才赴浙江開展為期一個月的集中學習和實務培訓,有效提升了慈善組織項目管理、風險評估、資源動員等方面的能力。與安徽開放大學創新開展慈善人才培養合作計劃,探索慈善學科專業建設,組建由公益慈善領域專家學者、頭部慈善組織負責人、省慈善領軍人才培育計劃成員、慈善隊伍骨干人員等師資力量構成的公益慈善講師團,研發面向慈善專業人才、慈善從業人員、廣大社會公眾的“安徽慈善課堂”網絡公開課。開展線上線下慈善知識教育培訓和宣傳推廣工作,弘揚慈善文化、宣傳慈善理念,進一步提升慈善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為全省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厚植向善氛圍,效應持續釋放
安徽省印發《關于依托省外安徽商會等建立慈善工作聯絡站引導省外慈善力量積極參與安徽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省、市、縣三級聯動,全面開展省外慈善工作聯絡站建站和運營工作,主動聯絡、積極引導省外安徽籍企業家為家鄉慈善事業作貢獻。寧波亞德客國際集團向安徽省慈善總會捐贈3000萬元,用于結對助學、人才助學和助困幫扶等慈善項目。
安徽省印發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指引(手冊),對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有關捐贈優待政策、捐贈方法路徑等予以明確,積極引導更多的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省民政廳聯合省財政廳、省稅務局持續做好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認定工作,積極落實慈善稅收優惠政策,充分激發社會大眾的慈善捐贈熱情,營造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
安徽省實施社區公益慈善三年行動,努力打造“有陣地、有資源、有人才、有氛圍”的社區公益慈善“四有”發展體系,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讓慈善活躍在群眾身邊。目前,全省村(社區)慈善基金超1855只,募集資金超9700萬元,有效發揮了社區慈善幫困扶弱、盤活資源、激發潛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