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上的數字殯葬展臺,吸引了許多參觀者前來咨詢。
文/圖 本報記者 陳 華
2021年11月15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追思會在湖南省長沙市唐人萬壽園舉行。沉浸式告別廳里,袁老一生的閃光足跡——輾轉人生、求學之路、教書生涯、水稻研究、締造輝煌、“兩個夢想”一一呈現,看著眼前畫面、聽著親朋分享,似乎幽默風趣、勤儉樸實、樂于奉獻、笑容滿面的袁老又回來了,人們擦拭著眼淚,向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致敬。
這是行業內首次通過數字科技手段,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禮儀相結合,打造出一場震撼心靈的“九禮”追思儀式。一位遠道而來的嘉賓劉女士表示,“逼真的視效、音效以及代入感極強的禮儀環節,讓我們感受到袁老的優良品德和優秀家風,激勵大家傳承發揚,繼續前進。”
◆定位——
一家追求“真、善、和”的科技公司
記者近日采訪了這一沉浸式追思儀式的首創者——北京九禮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化總監徐艷君,“《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人的物質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生命卻是無限的。我們緬懷的正是生命的精神意義和道德光輝。”
她說,儒家曾提出“三不朽”,即“立德”“立功”和“立言”。“立德”即人的品德,“立功”即人的功德,“立言”即人的言語。“我們作為一家科技型殯葬企業,追求的就是通過科技創新,讓精神生命之不朽戰勝物質生命的可朽,實現生命價值的永恒。”
徐艷君把北京九禮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價值理念歸納為“真、善、和”。“真”,就是本真、真實,體現在待人接物的言談舉止和對待生命的由衷禮敬上,無論是對合作伙伴還是服務對象,都要做到真情、真知、真人生,遵守社會公德,不能一味地被金錢所左右、為世俗所扭曲。“善”,就是與人為善、行善積德,每個人都有閃光點、都值得尊重,殯葬行業從業者應時時反問自己、提升人文素養,不只是把人埋下去,更要將精神提起來,陽光待人。“和”,就是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推崇歷史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通過傳承好家風守住國人的精神家園,處理好傳承與繼承的關系,把“留”的文章做好,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和民族。
◆落地——
數字墓園拓展現代殯葬新空間
北京西郊,福田公墓,這里安息著國學大師王國維、文學理論家錢玄同、京劇表演藝術家郝壽臣、現代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等歷史人物。近年來,由于受到土地、空間限制,該公墓引進了數字科技殯葬項目。
走進福田公墓數字化服務大廳,“暖心服務似親人 如春風送暖化哀傷”“數字安放祭先人 細致服務超一流”“科技墓園形式好 春風細雨暖人心”“敬逝者 慰親人 盡心盡力 不辭辛勞 全能人生講述師”等錦旗,層層疊疊掛滿了兩面墻。
如此撼人場景,在首都北京已經試點數字墓園的福田、外僑、太子峪、溫泉、通惠等5家公墓并不稀奇。每面旗子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平凡,有的偉大。
“時間如流水,周柏年先生的青春歲月在戰爭的硝煙中度過……抗美援朝戰場上,寒冬里,他的雙手幾乎被凍在了臉盆沿上,一位‘一只眼’的戰友用冷水澆開了他的手,這份戰友情誼成為他生命中的寶貴記憶。”
“在老張同志的物理生命軌跡中,他將自己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
“這個算盤啊,可是我們家的寶貝,跟著幾代人走過了風風雨雨。”
“回憶是一種珍貴的財富,可以讓我們重新感受過去的美好。每當我看到那臺打印機,我就會想起丈夫在家中辦公的情景。”
“姥姥是一位非常勤勞和有才華的女人,她年輕時,生活條件艱苦,但她總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繡布畫就是她的杰作之一。”
“在數字墓位里隨放著女兒最喜歡的音樂盒,每次這對父母前來,都要打開墓位播放女兒最喜歡的音樂——《一閃一閃亮晶晶》。”
“每逢佳節,孩子們心中總會涌起對父母的思念。那些與父母共度的佳節,那些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歡樂時光,已經成為過去,化作永恒的記憶。”
盡管數字墓園只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但它卻實實在在地承載著人們對父母、孩子、親人那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和深沉厚重的愛,讓他們在逝者離世后,依然能夠在心靈深處真切感受到他們的存在。“憑借高效的空間利用、完善的數字化技術、先進的服務理念以及優質的家屬體驗,不僅吸引了許多國內合作需求,也迎來了國際考察與合作對接。”北京九禮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翁曉慧說。
◆開源——
技術賦能促行業轉型發展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在各行各業如火如荼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殯葬行業準備好了嗎?
記者在北京外僑公墓看到,位于南面骨灰長廊西段的數字墓園,占地面積只有243平方米,竟設計了1458座數字墓位。而在福田公墓數字化沉浸式禮廳,通過三面墻體與地面視效的有機結合,可以打造出以星空氛圍為主基調的3D畫面和聲音效果。
未來的殯葬行業,是一個殯、葬、祭等一體化數字服務體系,既要滿足“殯”與“葬”的功能性需求,又要滿足“禮敬生命 祭祀感懷”的精神文化追求。對此,北京九禮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用科技構建智慧殯葬,打造突破傳統墓園的數智生命紀念館,將紀念園、圖書館、咖啡屋、生命故事分享空間等融為一體,通過數字化記錄每一個生命的閃光點,紀念每一個生命的精神價值,傳承好家風、弘揚好傳統,激勵后代不忘家訓、積極進取、奉獻社會,真正做到“逝有所安”“生者堅強”。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每個家庭的家風好了,民風也淳厚了,社會正氣之風自然盛行。”北京九禮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杉認為,展望未來,現有的殯葬行業需要轉型,需要向著“輕葬重祭、輕物質重精神”的方向發展,需要向著“輕載體、重傳承,輕形式、重價值”的方向發展,走向“綠色生態、科技低碳”的發展道路。
“沉浸式禮廳是推進數字殯葬、開展生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但需要現代科技技術的加持。為了支持行業數智化轉型,我公司擬免費建立沉浸式禮廳,為相關殯儀館或公墓提供智能集控設備,包括投影儀、激光雷達、高端工控機等,還有多屏寶。通過主機服務器、視頻控臺、燈光控臺和音效控臺連接合成,可實現中控移動設備一鍵觸控,對所有環節進行控制,智慧便捷。”王杉表示。
博士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的徐艷君,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中心倫理研究所研究員,面對波濤翻滾、日新月異的科技大潮,她深知殯葬行業的未來必須建立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之上,她說:“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在殯葬行業,機器永遠無法完全取代人工,所以,還需要將更多人本理念引入到數字殯葬應用中來,人員培訓和技術升級必不可少!屆時,通過數字賦能,我們講述的生命故事將更加豐滿和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