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改革發展中的民政事業·內蒙古篇
展現北疆民政亮麗風景線

時間:2024-10-1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向社區老年人宣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民政局工作人員向老年人宣講民政政策。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民政局開展“我們的節日·重陽節”主題活動。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蕾娜范養老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娛生活。

邊境線綿延4200多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守望在118萬多平方公里的祖國北疆,這片美麗遼闊的熱土,令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深情牽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內蒙古工作和民政工作,先后4次到內蒙古考察,每次都對民生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邊疆民族地區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隊,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召開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民政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緊盯民政部工作要求,大力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加快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加強社會組織管理服務、優化行政區劃調整,全力推動內蒙古民政工作改革創新發展。

強化政治引領

確保民政工作正確方向

加強政治建設,堅持黨對民政工作的全面領導。全區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全面將黨的建設作為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強政治保證。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和民政部《支持內蒙古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具體措施》,制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在辦好兩件大事中展現民政擔當行動方案》《學好用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重要論述工作方案》,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實,民政部重點工作任務高標準高質量完成。

健全政策機制,強化民政事業的要素支撐。全區聚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緊貼實際謀劃推動民政工作,建立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區劃地名等聯席會議,推動資源整合、力量聚合;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內蒙古自治區志愿服務條例》,將《內蒙古自治區社會救助條例》《內蒙古自治區慈善事業促進條例》列入自治區人大立法計劃,加強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法治保障;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措施》《關于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民政政策體系;建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連續提高低保、特困、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困難殘疾人等保障標準?!笆奈濉币詠?,全區累計爭取中央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211.49億元、福彩公益金4.02億元,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民政資金137.26億元。

細化任務目標,推動各項民生舉措落實落地。全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績效評價納入國家對內蒙古專項工作考核事項,將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特殊群體關愛等民政重點工作寫入自治區黨代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列入自治區黨委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任務,納入對盟市黨政領導班子實際考核指標和實地督查事項,把提高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標準、“一老一小”服務設施建設、發展老年助餐服務等工作作為重點民生實事,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聚力紓難解困

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

積極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區高標準完成“兜底一批”政治任務,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牧區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并聯合9部門印發《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具體措施》,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指標體系,制定低保邊緣家庭等認定辦法,將195.9萬名低收入人口納入常態化監測,對36.4萬名脫貧人口和6.9萬名防返貧監測對象分類實施救助。

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完善困難群眾救助保障。全區健全城鄉統籌、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建立縣級政府領導牽頭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完善社會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基本民生保障標準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全區持續開展“提能爭優、實干惠民”行動,建立嘎查村(社區)社會救助協理員制度,全面實行由急難發生地直接實施臨時救助,開通“內蒙古救助通”平臺,確?!皯1M保、應救盡救”。目前,全區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840元、670元,城鄉特困人員供養平均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380元、1020元,臨時救助水平達到1934元/人次,全區累計下撥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413.09億元,年均增長3.9%。

打造品牌亮名片,全面提升兒童和殘疾人福利。全區打造“大愛北疆 ‘童’享未來”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品牌,建立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信息共享、協同保障工作體系,目前全區1742名集中養育孤兒、5154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保障范圍,農村牧區留守兒童全部納入關愛服務體系;實施“娜荷芽”關愛服務示范項目,與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護童成長”項目落地;開展兒童福利機構精準化管理精細化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實施“燎原計劃”,全區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站)1060個;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殘疾人兩項補貼分別惠及34.6萬名困難殘疾人、31.3萬名重度殘疾人,5年來累計發放補貼41.23億元。內蒙古康復輔具暨適老化產品展示服務示范中心投入運行,“助康工程”項目、“精康融合行動”服務殘疾群眾1.72萬人次。

堅持系統謀劃

推動養老服務提質增效

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自治區民政廳出臺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發布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統籌實施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質、機構養老服務升級、農村牧區養老服務擴面、養老服務綜合保障強基“四項工程”和康復輔具暨適老化產品進社區、發展老年助餐服務、高品質養老機構培育、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提升、旅居康養促進“五項行動”?!笆奈濉币詠?,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補助資金12.17億元,103個旗(縣、市、區)養老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

加強試點先行,分類開展農村、牧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試點。自治區民政廳在全區推廣養老服務試點經驗,拓展提升“一刻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圈功能,大力推進示范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全區6個國家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取得積極成效;聯合11部門印發《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實施方案》,累計建成各類老年餐廳1206個;發揮自治區康復輔具暨適老化產品展示服務示范中心帶動作用,建成盟市級展示示范中心12個。

持續推進農村牧區養老服務轉型發展,提升機構養老服務質效。自治區民政廳制定“1+3”政策措施,推行“三改三修、五化同步”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模式,發展“固定+流動”牧區養老服務模式,村級養老服務站(含互助幸福院)較“十三五”增加4183個;出臺養老服務設施公建民營管理辦法和養老服務補貼資金管理辦法,全區328家養老機構通過等級評定,建成護理型床位4.68萬張;舉辦首屆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論壇,推動養老服務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觀察員工作事項,協同建立北京“冬南夏北”旅居養老機構聯盟等平臺,打響“頤養北疆”旅居養老品牌;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遴選自治區級養老服務人才和養老護理員培訓培養基地16個,累計培訓養老護理員6.5萬人次;深入開展民政服務機構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和養老機構消防安全攻堅行動,建立常態化專業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改機制,從根本上消除隱患、解決問題。

加強協同聯動

助力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聚焦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自治區黨委常委會議連續三年聽取社會組織工作匯報并提出工作要求,充分發揮自治區社會組織創新創業基地、京蒙社會組織人才合作基地作用,完善社工站孵化社會組織功能,全區登記注冊社會組織達1.7萬多家;開展行業協會商會服務自治區“兩件大事”行動、社會組織助力大學生就業和鄉村振興行動,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鏈支持“鏈主”企業成立16個產業促進會,累計實施助力鄉村振興項目1100個,籌集資金3.16億元,上線開通“社會組織助力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累計為2.4萬名大學生提供崗位見習和就業機會。

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全區持續推進法治慈善建設和“陽光慈善”工程,打造“大愛北疆 向善而行”慈善品牌,開展首屆“內蒙古慈善獎”評選表彰活動;指導慈善組織健康規范發展,引導社會力量培育“護燕”助學、“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等項目,2019年以來全區累計募集款物45.58億元;推進“慈善+”融合發展,制定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措施,推動首批醫療救助項目落地;推廣福利彩票“宣銷一體化”模式,全面提高北疆福彩公益品牌影響力,2019年以來累計銷售193.58億元。

提高區劃地名管理服務水平。自治區民政廳堅決落實黨對行政區劃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建立自治區區劃地名工作部門聯席會議機制,組建區劃地名專家庫,全面加強全區行政區劃總體規劃、優化邊境口岸地區行政區劃設置、基層行政區劃設置等戰略研究工作;加強區劃地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深入開展“鄉村著名行動”,高效推進“深化鄉村地名服務 點亮美好家園”試點工作,打造“地名中的亮麗北疆”地名文化品牌;加強平安邊界建設,邊界保持和諧穩定。

提升專項社會事務工作質效。自治區深入推進婚俗改革,3個國家級試點和8個自治區級試點取得積極成效,累計建成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11個,打造婚俗文化廊(墻)、婚姻文化館(廳)8個,辦理婚姻登記“跨省通辦”3.25萬對;加強殯葬領域移風易俗,全面落實困難群眾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減免政策,開展旗(縣、市、區)殯葬設施“空白點”清零行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成效,節地生態安葬率大幅提高。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