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潘劍瑾
“家門口就有便民服務站、幸福食堂、幸福樂園、省級標準衛生室 ,還通有公交、校車。我們農村人也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說起現在的生活,楊廟社區的老人們十分感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社區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2021年10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考察。習近平對社區群眾親切地說:“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就關心黃河灘區遷建問題。全面開展搬遷、遷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們安居樂業,我感到很欣慰。”總書記的到來,讓社區群眾倍感振奮。大家都期望,未來的好生活一定會像家門口的黃河一樣,綿延悠長,奔騰不息。
三年過去了,如今,楊廟社區又有哪些新變化,記者進行了走訪探尋。
社區志愿者帶領老人做游戲
“小項目”撬動“大服務”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是楊廟人對往昔生活的描述。
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勝利油田的開發與建設,亟待解決黃河下游30公里窄河道防凌、防汛問題,國家決定實施黃河南展寬工程。黃河南展11個村的村民響應國家號召,來到狹小的避水房臺上建房居住,土坯房,房間窄小、環境差,生活貧困。
2013年,東營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改善南展區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房臺村民迎來了搬遷的好消息。2016年,總投資5.6億元的楊廟社區建成,82棟住宅樓、1446套住房,11個房臺村的村民搬進了寬敞明亮、功能完備的社區樓。
“總書記的話語是一份囑托,也是一份考卷。”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副鎮長、楊廟社區黨委書記張麥榮說,我們始終記著總書記來視察時講的話,創新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家園。這幾年社區黨委創新實施“一統六融合”六大幸福工程,帶著11個村的黨支部書記集中議事、干事,圍繞“一老一小”做好民生服務,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
考慮到社區高齡、獨居、空巢老人的不斷增加,社區黨委推出了“助老驛站”,開展生活必需品代辦、日常清潔、健康指導、心理輔導等六大服務項目。
“我年紀大了,又住在四樓,以前買米買面要等孩子們回來,自從有了‘助老驛站’服務項目,生活方便多了。”80歲的陳奶奶說。
“為保障養老服務的高質量、可持續,社區推出循環式‘為老服務’項目。”張麥榮說,我們在幸福就業驛站開設居家養老就業服務技能培訓,在幸福樂園配備老年人健身器材和康復器材,在社區體衛融合中心開展老年人運動與健康管理。將每月的21日定為幸福睦鄰日,開展義務理發、問診、維修小家電等志愿服務。成立了社區慈善基金,用以購買養老服務項目。
東范村74歲的張大爺是一位獨居老人,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行動不便。得知張大爺的困難情況后,社區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安排了一位專業護理員每周三上門為張大爺提供康復護理服務。護理人員不僅為張大爺進行按摩、理療,還提供助潔、助餐、助浴等服務。
社區建成了“5分鐘公共服務圈”,政務服務事項由原先的79項增加到現在的92項,群眾辦理身份證、營業執照、養老保險等高頻業務不出社區就能“一站式”辦結。
71歲的老村支書程伯銀對記者說,做夢也沒想到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家家戶戶通“水電氣暖”,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得到照護、就醫,孩子們在家門口能上省級標準的幼兒園。
“小助餐”帶動“大幸福”
9月12日上午,一場集體生日會在楊廟社區幸福食堂舉行。一同慶祝生日的共有6位老人。此次“生日會”沒有像以往每月的“生日會”那樣,給老人們買生日蛋糕,而是動員社區老人一起制作傳統面食。老人們一齊動手,有的揉面、有的捏造型、有的上顏色,忙得不亦樂乎。當熱騰騰的大壽桃、大花饃端上桌時,老人們拍手相互祝福。
76歲的李同英是“生日會”上年齡最長者,回憶當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幸福食堂老年餐廳慰問的情景,激動不已。她說,三年過去了,幸福食堂的建設和服務水平又有了大幅提升。
“共產黨是干什么的?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所以我們要不斷看有哪些事要辦好、哪些事必須加快步伐辦好……”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常常縈繞在我的腦海。”36歲的張麥榮當時全程向總書記介紹了楊廟社區搬遷、建設情況。她說,目前,社區居民1535戶、4792人,其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有1246人,占社區總人口的26%。根據老年人口發展狀況及老年人實際需求,社區黨委出臺了幸福食堂發展規劃。
社區先后引進社會捐贈資金30萬元,用于支持、提升幸福食堂的日常運營管理和廚房標準化建設;不斷推進老年助餐多元化發展,采取區、鎮、社區三級運行機制,委托向陽福莊家政有限公司管理,鼓勵多方力量參與、支持,讓老年助餐辦得好、辦得穩、辦得久。
“幸福食堂的服務完全實現了標準化、規范化,老年人只需出1元錢就能吃上放心、舒心的午餐。”老年餐廳負責人王祝娥說,老年餐廳還為失能半失能老人免費送餐。老年助餐服務的主要對象是60歲以上的低保戶、五保戶、殘疾人等特殊群體。
幸福食堂還成立了“益壯”志愿服務隊,鼓勵活力老人與高齡、獨居及生活困難老人結對子“互幫互助”。低齡老人主動服務高齡老人,幫著他們打飯、送餐,開展幫扶和慰問活動。幸福食堂成為“農村互助養老”的重要實踐平臺,為社區營造了滿滿的孝親敬老“正能量”。
“小改革”推動“大增收”
走進楊廟社區金岸草編工藝加工專業合作社內,幾位老人正在編織著屏風,細細的蒲草在他們指尖游走。來這里工作的大多是身體偏弱、勞動能力較差的老人和婦女,他們不能外出工作。老人們說,來這里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元,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致富。
社區六七十歲的老年人有572位,占老年人總數的46%,這些老人閑不住,希望再就業。張麥榮介紹說,為此,我們擴大增收致富的路子、措施。金岸草編工藝加工專業合作社由楊廟社區11個村黨支部共同領辦,從業群眾主要為社區70歲左右的老年人,主要經營草柳編工藝家居產品為主。合作社場地由政府無償提供并給予獎補資金5萬元,合作社收益主要維持管理運營。
發展才是硬道理。楊廟社區黨委一班人帶領群眾在全市率先成立社區股份經濟聯合社,盤活了楊廟社區1700余畝沿黃片區閑置土地,形成了沿黃農業產業示范帶產業振興新格局。張麥榮說,目前社區群眾收入來源由單一種植收入為主拓展為土地流轉、務工和經營收入等多種渠道,社區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達2.6萬元;村集體收入由2013年平均3.6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21.4萬元。
站在黃河堤上,只見果蔬種植產業園排列整齊、規模宏大,糧食烘干基地、優品冷鏈倉儲、家紡制衣廠的運輸車輛來往不斷,“楊廟·黃河里”教研+文旅基地人頭攢動、人流如潮。
記者手記
讓每一位老人共享發展成果
行走在楊廟社區的街道上,記者看到的是處處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氣象,深切感受到鄉村振興給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帶來的滿滿幸福感。
楊廟社區是東營市委、市政府為改善黃河南展區生產生活環境新建的社區,是現代農村社區建設的蝶變案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累計投資371億元,60萬名灘區群眾圓了“安居夢”,邁向共同富裕“康莊大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持續推進,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變,生產生活得到高質量大幅提升。
“楊廟人”始終不忘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奮進中,他們不斷提振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凝聚力量、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在增進民生福祉的行動中,社區黨委一班人樹立“共享發展成果”理念、聚焦老齡人口變化趨勢、營造“孝親敬老”社區氛圍,注重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讓高齡、獨居、空巢及特殊困難老年人在家門口得到“醫養”照護,讓“年輕老年人”在家門口也能增收致富,在共同致富前行中不落下一個人。
楊廟社區的建設發展成果,讓我們看到鄉村振興為農民農村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