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二社會福利院工作人員和老人一起做手工。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街道魯家園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老人與前來慰問的愛心人士互動交流。
四川省眉山市舉辦集體公益生態葬儀式。
四川省南充市民政局走進學校開展“果橙佑心 健康先行”活動。
四川省雅安市兒童福利院組織開展夏令營活動。
四川省瀘縣舉辦“為愛減負·不要彩禮要幸福”集體婚禮。
本版圖片由四川省民政廳提供
本報記者 劉靜靜
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以來,四川省民政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站位民生看民政、立足民政為全局,守正創新、主動作為,書寫了天府之國民政事業改革發展新篇章。
堅持“講政治、增信仰、強定力”
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科學確立發展思路。四川省民政廳緊密結合省情實際,科學確立民政事業“2385”工作思路,即圍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動員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力量,抓實社會救助、兒童福利保障、老齡工作、養老服務、社會組織管理、慈善工作、社會事務和區劃地名八項業務工作,建設民生民政、創新民政、智慧民政、法治民政、文化民政“五個民政”,推動全省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四川省民政廳將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深入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主動扛起時代賦予的職責使命。
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四川省民政廳始終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堅持不懈把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著力加強民政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注重培養歷練干部、錘煉隊伍作風,持續涵養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堅決“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
織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網
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四川省全面建立省、市、縣三級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將困難老年人、困難兒童、困難殘疾人等關愛幫扶納入深化改革重點任務,加快構建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堅決守住民生保障底線。四川省將16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為歷史性解決全省絕對貧困問題作出民政貢獻。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體系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將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納入兜底保障,有效防止規模性返貧。深入推進社會救助提質增效,及時解決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
穩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四川省建立城鄉低保標準增長機制。2022年以來省級財政每年新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資金4億元,2024年投入達21.8億元。
圍繞“養老、孝老、敬老”
加速構建養老服務新格局
強化養老服務政策創制。四川省委、省政府將養老服務納入民生實事和政府目標績效考核高位推進。省政府先后出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文件7個,印發配套政策30余個,完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2019年以來,省級財政累計投入63.61億元,重點支持公辦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及老年助餐網絡等項目建設。
持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四川省建成484個覆蓋所有街道的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183個縣級失能特困人員養護院、638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1506個標準化老年助餐點、5070個村級養老互助點,城市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基本形成,農村養老服務網絡逐漸完善。實施公共服務適老化改造行動,打造老年宜居環境。創新發展智慧養老等模式,90%的市縣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實施“蜀養人才培英工程”,推動59所高職院校開設涉老專業。
推動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四川省出臺《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9—2022年)》,推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建設。建設川渝養老服務共建共享合作機制,強化與廣東、湖南等省份的旅居養老合作,共同打造區域養老服務市場。舉辦5屆中國(四川)國際養老服務業暨養老產業博覽會,累計簽約額達275億元。連續舉辦兩屆全省老年文化藝術節,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強化“關愛、服務、保障”
持續健全兒童福利保障體系
構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體系。四川省修訂《四川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成立由省長任組長的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實現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議事協調機制市、縣兩級全覆蓋,構建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六大保護”體系。
加強兒童福利服務機構建設。四川省推動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建成“養、治、教、康、社”一體化發展的區域性兒童福利機構30個。成立省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建成市、縣兩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186個、鄉鎮(街道)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站2249個。支持72個縣(市、區)改造升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陣地,打造省、市、縣、鄉、村五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陣地網絡。
強化困境兒童兜底保障。四川省連續5次提高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實施“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項目、“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項目,構建完善困境兒童助學、助醫體系。
開展特殊兒童關愛服務。四川省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結對幫扶機制,設立四川省未成年人保護基金。創新實施“明眸皓齒、正心立身”健康工程,對未成年人近視、齲齒、心理不健康、脊柱側彎等問題開展預防、篩查、治療,惠及1000余萬名兒童。
精準“惠殘、扶殘、助殘”
不斷提高殘疾人福利保障水平
兜準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四川省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月報告和信息比對機制,加強政策支持和規范管理。
完善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服務體系。四川省加強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設,建成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機構21個。發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設置市、縣、鄉、村四級社區康復服務機構(站)500個。
做好困難殘疾人福利服務。四川省實施“索瑪花開”項目,為困難家庭中的白內障患者免費實施手術,累計投入福彩公益金4300余萬元,惠及1.5萬余名殘疾人和1萬名白內障患者。
聚焦“變好、向善、更優”
持續優化行政區劃地名管理
審慎穩妥推進兩項改革。2019年以來,四川省民政廳謀深做實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兩項改革,打出“調鄉、合村、并組、優化社區”組合拳,全省鄉鎮(街道)減少1509個、建制村減少1.9萬余個、村民小組減少15.6萬余個;綜合運用“建、改、合、拆、調”方式,優化社區4778個,實現了縣域經濟版圖的整體性重塑、城鄉融合格局的系統性再造、基層治理體系的結構性變革。在此基礎上,科學劃分809個鄉鎮級片區、6812個村級片區,統籌推動縣域內片區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創新打造地名天府文化品牌。四川省民政廳大力弘揚傳承優秀地名文化,打造地名天府文化品牌,先后制作“千年名縣”“紅色印記”“民族融合的記憶”等品牌欄目,舉辦地名文化節目《地名天府·文化尋根》線下活動,形成電視有節目、廣播有聲音、地鐵有視頻、報刊有文章、網絡有推送、線下有活動的宣傳矩陣。完善地名文化遺產長效保護機制,建立省、市、縣三級地名保護名錄,弘揚地名文化,賡續歷史文脈。
突出“共建、共治、共享”
穩步提升服務保障能力
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四川省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全省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和完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審計監督、等級評估等文件,健全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加強省、市、縣、鄉、村五級社會組織孵化體系建設。實施社會組織賦能聚力行動計劃、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舉辦“美好生活 奮斗人生”社會組織招聘、“益行天府”公益創投等活動,動員社會組織及會員企業(單位)提供3.6萬余個崗位,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
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四川省民政廳開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進一步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營造“人人向善、事事行善、時時可善、處處有善”的濃厚氛圍。實施“陽光慈善”工程和慈善組織規范化建設專項行動,加強慈善組織綜合監管。開展“四川慈善獎”評選表彰,舉辦四川省公益慈善文藝晚會、“天府慈善月”等活動。2019年以來,全省銷售福利彩票409.2億元,籌集公益金154.04億元,有力支持了民生事業發展。
深入推進社會事務領域改革。四川省民政廳大力推進法治、惠民、綠色、人文、陽光殯葬建設,制定系列配套文件,健全殯葬工作政策體系。實施綠色惠民殯葬政策,推動殯葬領域移風易俗。深入推進婚俗改革試點,打造67個省級實驗區,推動形成自覺抵制高價彩禮、倡導喜事新辦的良好氛圍。加強婚姻登記機關規范化建設,全覆蓋設置婚姻家庭輔導室,建成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23個,積極開展集體婚禮、青年聯誼、婚姻家庭輔導進社區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