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望山見水記鄉愁 揚名萬里促振興
——湖南深入開展“鄉村著名行動”紀實

時間:2024-10-1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王   銘

地名服務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地名文化更是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2023年9月啟動“鄉村著名行動”以來,湖南省民政廳把調研普查作為重要前提,把命名設標作為主要內容,把采集上圖作為關鍵環節,著力為鄉村命名、讓鄉村亮名、促鄉村知名,推動鄉村要素流動更便捷、更智能。

“地名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湖南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湖南省貫徹落實《地名管理條例》,深入開展“鄉村著名行動”,加快為農村地區設置地名標牌,推動鄉村地名“入網”“上圖”,讓每座山、每條路、每條河都有一個溫暖的名字,支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奔涌流動,進一步推動城鄉地名公共服務一體化、均等化。

堅持政策引導  合力辦好實事

望山見水記鄉愁,揚名萬里促振興。為深化鄉村地名的管理與服務,湖南省強化政策支撐,將“鄉村著名行動”納入2024年湖南省委一號文件,實現“鄉村著名行動”與湖南省“五千工程”(千萬畝農田產能提升工程、千村美麗示范建設工程、千億優勢特色產業升級工程、千萬農戶增收共富工程、千鎮萬村治理效能提檔工程)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

為加快補齊鄉村地名建設短板,湖南省民政廳籌措專項資金,分3年重點支持安化、桑植等15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圍繞鄉村地名命名、地名標志設置、地名數據建設等內容,開展鄉村地名服務工作。制定鄉村地名建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組建專家團隊,深入基層現場指導,并對數字鄉村建設工作成效等進行評估,全面提升鄉村地名建設水平。

與此同時,各地還暢通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地名服務渠道,通過成立鄉村地名志愿服務隊伍、將鄉村地名服務納入鄉鎮(街道)民政社工站服務范圍等舉措,拓展鄉村地名工作力量。長沙市發揮“五社聯動”優勢,整合社會資源,共同推動“鄉村著名行動”深入開展。湘潭市雨湖區組建地名專家庫、地名志愿者隊伍、地名文化社會組織,引導村民自主采集上傳相關地名信息,并依托農村社區公益發展基金針對地名文化傳承等內容設計慈善項目,推動地名標志設置等工作。沅江市成立新灣印象地名志愿服務隊,開展“尋找記憶中的老地名”等活動。

據統計,“鄉村著名行動”開展以來,湖南省已命名更名鄉村地名6875條,設置維護鄉村地名標志11657塊,安裝樓門(戶)牌近12萬塊。

突出科技引領  夯實數據底座

鄉村地名信息是數字鄉村建設的基礎要素。據湖南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姚李維介紹,湖南省夯實地名數據底座,通過地名管理系統平臺實現可視化功能,將鄉村地名信息與基層治理、文化保護、產業發展結合,實現地名命名、地名設標“一張圖管理”,為構建完善的地名網絡提供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技術支撐。

瀏陽市在鄉村道路批量命名過程中,將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大數據技術、數據庫技術和設標技術等融合,有力支撐道路底圖分層分析、原始數據獲取、命名、設標和應用等,織密鄉村地名網絡,解決群眾出行不便、導航不清、物流不暢等問題。

石門縣堅持各行業全覆蓋、各鄉鎮全覆蓋、各服務點全覆蓋,與百度、高德等平臺合作,以“一套系統一張圖”的方式接入當地大數據中心,實現“庫、網、圖”的地名信息共享與服務同步。

科技引領讓鄉村地名“活起來”。鳳凰縣錄制了景點景區宣傳視頻,并制作地名二維碼,群眾通過掃碼即可了解鳳凰縣文化、旅游、風土人情、地理等信息,助力鄉村振興與旅游產業雙輪驅動、共同發展。

截至目前,湖南省采集錄入國家地名信息庫存量和新增地名7178條,采集上圖鄉村地名(含各類興趣點)20913條。

挖掘地名文化  做好傳承保護

地名承載著鄉愁,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湖南省堅持規范與管理并重、保護與傳承并舉,結合人文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特色產業、時代精神,確保新命名的鄉村地名既能反映時代特點,又能延續文脈、喚起鄉愁。

安化縣煙溪鎮命名道路183條,勝利路、三星路等被點亮的鄉村道路已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凸顯了紅色精神,激活了紅色記憶。

永興縣依據得名時間、使用時間、語詞文化、實體文化等指標,走訪摸排500多個歷史地名,經專家評估論證后,認定150個符合條件且影響力大、知名度高的地名為全縣首批地名文化遺產。

邵陽市挖掘鄉村地名故事,開展市級地名文化遺產認定工作,推動建立市、縣兩級地名保護名錄,將紅軍橋、老山界、沙基鋪等210個鄉村地名納入保護范圍。同時,挖掘鄉村地名文化資源,開展“尋找回家的路——最美家鄉地名故事征集評選”活動,編纂出版《邵陽最美地名故事集》《邵陽名山名水名勝》等,推動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湖南省結合本土特色設標,按照“路名標志遵國標、其他標志創特色”要求,設計安裝蘊含本地元素的鄉村地名標志。安化縣將村牌、路牌、指向牌與茶文化元素緊密結合,助力茶旅融合發展。寧鄉市煤炭壩鎮充分融合“中部門都”和“寧鄉人會讀書”的特色元素,把鄉村道路指向牌設計得既像一扇門、又像一本書,有效展現了地域文化特色。

此外,湖南還注重挖掘地名文化價值,積極開展地名文化進社區、進機關、進校園等活動,與媒體共同策劃開展“湘地湘名”“地名·印跡”等地名文化系列宣傳,推動優秀地名文化成為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

深化拓展應用  賦能鄉村振興

在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羅家水村,千年古銀杏景區由南往北12公里的無名道路,如今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銀杏路。湖南省民政廳駐羅家水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深度挖掘千年銀杏樹群資源,將該村打造成旅游特色村,通過道路命名、上圖導航,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到此一游。

打通城鄉大動脈,暢通鄉村微循環。湖南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副處長劉謀益表示,湖南發揮地名指向價值,找準地名賦能鄉村振興、營商環境優化的結合點,通過鄉村地名的命名、二維碼路門牌的設置、地名數據庫的完善,構建鄉村地名指向體系,方便群眾精準定位和查詢生活服務,打通了快遞進村、農產品進城的堵點,提升了群眾生產生活的便利性。

同時,在開展“鄉村著名行動”過程中,湖南省結合數字鄉村建設,挖掘培育地名區域價值,助力本土品牌建設,打造了一批“鄉字號”“土字號”地方鄉村振興產業品牌。常德市推動鄉村地名與鄉村產業融合,以地名價值促進產業發展,按照“一縣一品、一鄉一特”的要求,打造石門銀峰、漢壽甲魚等特色品牌,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地名文化的影響力。

一條小小鄉村道,背后連著大民生。據介紹,湖南省將繼續抓好“起名”基礎、創新“用名”方式、豐富“揚名”內涵、塑造“著名”品牌,在服務鄉村治理、助力鄉風文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進一步發揮地名的價值和作用。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