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在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婚姻登記處的婚事新辦簡辦倡議書展板前合影。
河南省襄城縣舒心老年公寓的老人們在享受快樂生活。
河南省新鄭市民政局開展社會救助政策宣傳活動。
“敬老月”期間,河南省孟州市民政局組織醫務志愿者開展健康義診活動。
河南省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暨養老服務技能大賽現場,圖為選手在進行實操比拼。
本報記者 劉靜靜
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以來,河南省民政廳立足主責主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對養老服務、社會救助、區劃地名、兒童福利等多項民政工作作出系統性安排部署,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原百姓生活“豫”加幸福。
發展普惠為老服務,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
強化組織保障,完善政策體系。河南省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養老”工作機制以及省、市養老服務聯席會議機制,形成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大養老”工作格局。通過中央預算內項目投資一批、財政資金補助一批、中央專項債申請一批、金融保險工具支持一批“四個一批”拓展融資渠道,支持養老事業發展。河南省人大常委會頒布《河南省養老服務條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河南省“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和康養產業發展規劃》《關于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省直部門相繼出臺了加強養老規劃和用地保障、加強財政支持居家社區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36個配套政策,完善全省養老服務體系的“四梁八柱”。
優化設施供給,打造服務陣地。河南省編制省級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將養老設施配建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內容,明確新建小區養老設施規劃、建設、驗收、移交、不動產登記等流程,保障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建設。目前,全省157個縣(市、區)建成縣級特困供養機構,673個街道建成綜合養老中心,7334個社區建設養老服務場所,實現了區、街道、社區三級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1859個鄉鎮敬老院完成提升改造。
激發市場活力,培育發展動能。河南省探索通過公建國營、公建民營、民建公助等多種方式,促進養老服務運營市場化。延伸社區和居家服務鏈條,涌現出醫養結合、康養結合、“物業+養老”“家政+養老”“文旅+養老”“慈善+養老”等多種養老服務模式,進一步激發養老服務市場活力。為促進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發展,河南省創建了21個省級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基地、20個實訓基地,建立248家養老服務人才評定機構。出臺養老服務人才入職補貼、崗位補貼等激勵措施,完善待遇保障機制。印發《關于加強養老服務人才保障的實施意見》,對養老服務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作出政策性規定。同時,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進技能社會建設的意見》,提出將養老服務人才作為緊缺人才,加大培養力度。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網
完善制度體系,強化政策保障。河南省出臺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低保審核確認辦法、特困人員認定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推動低保等社會救助擴圍增效。將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全面下放至鄉鎮(街道),縮短辦理時限,打通服務困難群眾“最后一米”。出臺《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鞏固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的實施意見》,推動社會救助向梯度化、多層次延伸。
健全體制機制,提升服務質效。河南省強化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省民政廳牽頭35家省直單位完善綜合救助格局,增強救助合力。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建成省級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健全主動發現機制,實施基層社會救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通過“大數據+鐵腳板”主動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實現對困難群眾的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健全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堅持“逢進必核、有進有出”原則,加強核對工作規范化、信息化建設,省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共享數據擴展到12個部門41項,市級核對業務向就業援助、法律援助等領域延伸,有效提升社會救助精準度。
規范監督管理,有序開展工作。河南省連續5年開展社會救助綜合治理,持續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健全救助資金監管長效機制,省民政廳與省財政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困難群眾救助資金監管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央和省財政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管理實施細則》。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將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下放至街道(鄉鎮)并加強后續監管,確?!胺诺孟隆⒔拥米?、管得好”。推動財政“一卡通”系統與社會救助管理系統互聯互通,加強資金發放常態化監控。開展數字監督,全面復核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及時清退不符合條件的人員。提升基層經辦服務能力,探索“黨建+社會救助+網格化管理”模式,將低收入人口監測幫扶有關事項列入《河南省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指導目錄》,形成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參與救助的強大合力。
堅持守正創新,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
規范引導社會組織,增強發展活力。河南省做嚴做實做細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執法監督等各項工作,引導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嚴格落實登記時同步簽訂黨建承諾書、年檢年報時同步檢查報告黨建工作、評估時同步將黨建工作納入重要指標的“三同步”要求,實現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推動健全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行業管理部門聯合審核制度,做好業務主管單位前置審查,強化社會組織發起人責任,優化社會組織結構布局。完善社會組織登記窗口功能,細化辦事指南,簡化證明事項,提升社會組織登記規范化水平和便民利民程度。進一步健全社會組織等級評估機制,引導社會組織“以評促建”,提升內部治理水平和業務活動能力。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執法機制,規范社會組織行政執法流程。
科學管理區劃地名,注重成果有效轉化。河南省先后出臺設立鎮標準和設立街道標準、省級地名文化遺產鑒定規范、老地名保護管理辦法等,統籌規劃行政區劃設置,穩妥有序推進行政區劃調整,持續深化平安邊界創建,強化地名文化保護與傳承。廣泛宣傳地名文化,編輯《黃河地名文化故事》,組織開展“保護地名文化、記住美麗鄉愁”鄉村地名信息服務提升行動。編輯出版河南省標準地名圖集、地圖冊,《平安·豫界行》等圖書,注重地名成果運用。當前,全省有13個縣(市)被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認定為“千年古縣”,有24個古鎮、30個古村落被認定為第一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有36個縣(市、區)、44個鄉鎮(街道)開展“鄉村著名行動”試點工作。
匯聚向上向善力量,促進慈善事業發展。河南省通過年檢年報、第三方評估、約談、實地調查等形式,依法開展慈善活動監督檢查,推動慈善組織規范化管理。加強實地指導,深入新成立、變更法定代表人的慈善組織(基金會)現場宣講法規政策,指導其完善制度建設和內部治理工作。聯合業務主管單位加強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監督指導,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開展慈善組織等級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政府購買服務的重要依據,增強其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銜接,建立省、市、縣三級困難群眾救急難慈善專項基金190只,由各級民政部門和慈善會聯合管理,為因重大突發事件遇困群眾提供救助幫扶。
增進民生福祉,讓更多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完善福利保障,維護合法權益。河南省開展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等,強化街面巡查,推進落戶安置和源頭治理工作。同時,持續加強殘疾人福利工作,實現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跨省通辦”和“全程網辦”,開展農村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省級先后下達獎補資金18億元,建成農村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機構2782個、床位11.8萬張,集中照護重度殘疾人5.3萬名。部署開展“精康融合行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覆蓋95%的縣(市、區)。
建強關愛力量,護航兒童成長。河南省不斷拓展延伸兒童福利保障和關愛保護服務對象及服務項目,推動兒童福利機構提升“養、治、教、康、社”一體化服務水平,建成鄉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站1766個,連續3年開展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精細化服務精準化保障專項行動,做到及早發現、及時認定、精準保障。對于年滿18周歲,仍在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高等??茖W校、普通本科高校就讀的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規定可延續享受基本生活費,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倡樹文明新風,深化移風易俗。在婚俗改革方面,河南省有2個國家級、33個省級婚俗改革實驗區,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民政部門牽頭、職能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推進婚姻登記機關進公園,為群眾打造文明、溫馨、浪漫的婚姻登記場所。在殯葬改革方面,河南省將發展公益性基本殯葬服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支持殯儀館和公益性公墓建設,落實惠民殯葬政策。為解決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難題,省民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先后印發6個配套文件,明確土地使用、審批監管、經費來源、公益性公墓建設標準等內容。目前,全省已建成城市公益性公墓88個、鄉鎮示范性農村公益性公墓158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