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都市、海灘,丘陵、山地;蓮山春早、深南溢彩,鷺舞紅林、梅山聽泉。
走進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大都市與自然風光有機融合,處處呈現著“湖山擁福,田地生輝”的美好景象。
作為深圳經濟特區的中心城區,福田區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承擔著特殊的使命和責任。近年來,福田區民政局堅持秉承 “敢闖敢試”的深圳精神,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深圳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著力點,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強化惠民措施、完善公共服務,推動全區民政工作更高質量、更為均衡、更可持續地發展,實現在高質量發展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在近日召開的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上,福田區民政局被授予“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以開放聚合力——
構建高品質都市養老服務體系
居住在福田區園嶺街道長城社區的孟先生和老伴一起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兩位老人面臨著諸多困難,特別是孟先生行動不便,每次去醫院復診、開藥都是一個大難題。福田區開展“物業+養老”服務試點后,社區物業為兩位老人制訂了服務方案,定期安排工作人員陪孟先生前往醫院檢查,并在長者食堂為他們選擇可口的飯菜送餐到家。
福田區人口密度大,戶籍老人占全市戶籍老年人口的1/3。如何規劃布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福田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趙兵偉表示,通過健全基本養老政策體系、完備四級養老服務網絡、打造養老服務品牌項目等一攬子舉措,福田區構建起“15分鐘優質養老服務圈”,變“老有所養”為“老有頤養”。
記者了解到,通過建立養老機構規劃布點機制,福田區在近幾年的29個城市更新項目中規劃了養老設施場地,面積超過3.5萬平方米;建立了由建設、運營、租金等10類補貼組成的扶持體系,年資助金額達2億元;創設普惠型社會養老床位,為入住社會機構的戶籍失能老年人提供每人每月800元—1500元的床位補貼。
“以開放的姿態吸納社會力量進入養老市場是福田區的一個特點。”趙兵偉介紹,目前轄區內有18家養老機構完全由社會力量運營,其中區福利中心成為全省首例徹底實現社會化改革的區級公辦養老機構。福田區正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資養老服務,持續擴大養老服務供給,吸引了金融、保險、綜合投資領域等頭部企業,計劃建設3家大型養老服務綜合體。
此外,福田區建立由街道長者服務中心、社區長者服務站、小區服務點及居家養老服務組成的四級養老服務網絡,切實讓居家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福田區不斷提升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僅2023年,就為超3000戶失能、高齡老人實施了居家適老化改造,累計實施改造超4000戶,今年正大力開展智能居家適老化改造消費提升專項活動,將惠及約5000戶老年人家庭。
據了解,福田區還在街道、社區設立了養老服務專員,組建起100余人的基層工作力量,做好老年人信息登記、需求調查、巡查訪視、政策宣傳等工作。
以改革提效率——
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
隨女兒在福田區生活的金女士家庭生活困難。幾年前,其女兒作為福田戶籍居民被單獨納入低保。2021年10月,深圳市實施了新的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將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擴大至非本市戶籍家庭成員。福田區民政局和屬地街道及時開展政策宣傳與人員調查,協助金女士申辦了相關手續,使她成為全市首例非戶籍低保對象。“現在生活壓力減輕了很多。”金女士說。
兜住兜準兜牢困難群眾生活底線,是民政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責。近年來,福田區民政局不斷推進社會救助改革,落實“按戶保”與“按人保”相結合的低保政策,將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等單獨納入保障。近五年,全區共發放各類救助金8561.5萬元,惠及群眾4.61萬人次。
“目前,我們搭建了低收入家庭監測平臺,完善主動發現和動態監測機制,實現預警人員核查率100%、符合條件人員應助盡助。” 福田區民政局社會救助和社會事務科科長楊艷介紹,區民政局還通過探索“政府救助+慈善幫扶”模式,暢通公益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渠道,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協調配合、資源統籌、優勢互補、融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新格局。
記者了解到,在政策救助的同時,福田區還推出“福助”系列行動,以“福童行”“福驛站”“福助你”“福安心”四大品牌,為困難群眾提供照料護理、社會交往、心理援助、能力提升等服務,推動社會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拓展。
以創新增活力——
新型公益品牌傳遞城市溫度
“套餐里有葷菜、青菜、米飯和湯,店員還熱情地詢問是否需要在店內用餐。”近日,大學畢業到深圳找工作的小梁來到一家湘菜館,向店員出示手機里的領餐二維碼后,便取到了一份美味的免費餐食。“我還沒有找到工作,身上的錢快用完了,福田‘M餐’給我減輕了經濟壓力,讓我覺得很溫暖。”
“M餐”是福田區民政局開展的一項公益行動。“M是漢語拼音‘美’和‘免’的聲母,‘M餐’即美味和免費餐的意思,寓意‘每人、每餐、美好一天’,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小善意’向臨時遇困群眾傳遞溫暖。”福田區民政局慈善事業促進科科長曾佳雯介紹,“M餐”公益行動自2023年12月啟動以來,已累計為待業畢業生、實習生、新就業群體等提供免費餐食9.4萬份。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近年來,福田區民政局不斷創新開展慈善品牌化建設,讓更多群眾感受到愛心與善意。
截至10月底,福田區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建設的“福i公益”消費慈善平臺累計新增愛心用戶2.1萬人,新增愛心商家131家,發布公益項目61個,累計愛心捐款1.25萬人次,募集愛心善款62萬元。福田區還成立了10只街道公益基金、51只社區公益基金,共募集慈善資金895.64萬元。
此外,為動員食品經營企業捐贈余量食物、臨期食物,免費提供給轄區困難群眾,福田區搭建起智能化公益平臺。截至10月底,福田區的食物捐贈網點已實現10個街道全覆蓋,累計收到捐贈食物33萬余份,節約食物約140噸,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的社會風尚進一步形成。
以發展優服務——
回應群眾美好生活新期盼
“律曲良宵繞指端,途遙馬力兩心堅。有緣情定宋喜市,你著云裳入福甜。”今年,在福田區舉辦的首場律師專場宋制集體婚禮上,20對新人在親友的見證下喜結連理,許下愛的誓言。
福田區是深圳律師行業的聚集高地,也是華南地區法律服務資源最集中的區域。“結合群眾的實際需求,我們特意舉辦了律師專場集體婚禮,這也是牢牢把握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主題、服務中心大局、增進民生福祉的一項創新之舉。” 福田區民政服務中心政務服務部部長邱秋荷說。
聚焦群眾對美好婚姻家庭的新期盼,福田區民政局以發展的思維,不斷優化婚姻登記服務:推出婚姻登記“周日不打烊”延時服務;開通服務熱線,為群眾提供婚姻登記政策咨詢、投訴舉報、線上預約等“一號通辦”;開辦“福甜喜市”婚姻主題市集,發動轄區近百家婚姻服務企業參加市集,打造“婚姻+文化+經濟+慈善”一站式場景;建設區級婚姻調解站點,開展“愛在香蜜”“福家和諧”等婚姻輔導課程;為各社區配備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志愿者,提供婚姻輔導、家事調解、心理咨詢等“一站式”服務……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為和諧婚姻家庭生活助力。
改革開放起源地,奮力先行再出發。福田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福湘表示,福田區民政局將以獲評“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為新的起點,始終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不斷改革創新,持續擦亮“幸福福田”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