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阮夢勤
“我的職責是幫逝者修復容貌,讓他們體面地離開。”從業39年來,安徽省淮北市殯儀館高級工李青用他的兢兢業業和細心愛心,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答卷。
溫 度
在外人看來,為遺體整容是項很特殊的工作。面對別人的好奇和疑問,李青的回答總是很平靜。因為在他看來,自己的工作和平常人并沒有什么兩樣。
1985年,高中畢業的李青進入淮北市殯儀館整容間工作。盡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第一次觸碰逝者時,他的手還是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一旁的師傅見狀,慢慢抬起逝者冰冷的手,輕輕地放在李青的手上,對他說:“別怕,握住才會有溫度。”師傅的話,不僅給了李青勇氣,也讓他明白了,自己所從事的是一份有溫度的工作。
慢慢地,李青不僅克服了緊張和恐懼,內心深處也更加堅定了做好遺體整容工作的決心,全身心投入到這項特殊而又辛苦的工作中,一干就是39年。
收殮意外去世人員的遺體,是最考驗整容師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的工作,即便是工作很久之后,李青也經常被熏得嘔吐不止,有時連續幾天吃不下東西,還不時被噩夢驚醒。有一次,面對礦難中被壓損燒傷的逝者遺體,李青和同事們一起擠在整容間里,耐心地清洗、縫合、整形…… 連續幾天的高強度工作后,逝者遺體全部縫合整形完畢。看到神態安詳的親人遺體時,逝者家屬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對于工作,李青總是日復一日地兢兢業業,時刻保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工作這些年,他也記不清究竟加了多少次班、放棄了多少個休息日。“見過的生離死別次數越多,就越能體會這份工作傳遞出的生命意義。”李青說。
匠 心
時光如流,歲月如梭。小小的整容間里,很多年輕人來了又走,堅持下來并突破自我的李青,逐漸從“菜鳥”成為行家里手。
并非殯葬專業科班出身的李青深知,技藝需從實踐中來。為了提升整容技能,從參加工作起,他一邊跟著師傅耐心學習,一邊自己不斷地鉆研。日常遺體處理工作中,他邊琢磨邊實踐,在遺體塑形、傷口縫合、顏色調配等方面,總結出了自己獨特的經驗,慢慢形成一技之長。工作期間,李青還利用到北京、上海等地學習的機會,向殯葬同行請教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努力提升個人專業技能。
李青不僅愛鉆研、肯吃苦,心里更充滿對生命的尊重,尤其是面對因為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的逝者,李青都會細心地將遺體清洗干凈,然后對照逝者生前的照片,力求將遺體恢復到最好的狀態。
有一次,在一起工傷遺體的處理中,由于遺體受創面很大,并大多都集中在面部,逝者家屬及單位領導專程趕到淮北市殯儀館,想讓技術出色的李青給遺體整容。可當時,李青的父親在外地準備做心臟手術,他作為家里的獨子正在照顧父親。同事打電話說明情況后,李青沒有絲毫猶豫,連夜趕回單位,認真為遺體整形、修補,并用心給逝者化妝。告別儀式結束后,逝者家屬含淚向李青一再表示感謝,已經疲憊不堪的李青這才匆匆趕回醫院。
“說來說去,這是個良心活,每天面對生死,就要盡到自己的責任。”李青說。
由于擅長遺體整容、整形,李青在行業中小有名氣。日常工作中,一些同行慕名前來取經,李青都是手把手地指導,從縫合技術的創新到化妝顏料的配比,從面部修復到各種疑難遺體的處理,每一個細節都盡可能講解詳細,每一個需要掌握的重點他都會傾囊相贈。經過李青的指導,不少化妝師都成了所在單位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干。
傳 承
李青的父親是一個嚴肅認真的人,在殯葬行業工作了幾十年的他對李青的要求很嚴格。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李青的成長也很快。父親雖然從未夸獎過他,但李青心里清楚,他做到了能力范圍內的最好程度。
讓李青感到欣慰的是,作為家里的第三代民政人,女兒李露不僅以他為驕傲,而且為她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而深感自豪。
李露從小就覺得,父親是個了不起的人,如今同是民政人的她,對父親更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小時候,爸爸回到家,經常是單位一個電話就又出去了,不分白天黑夜。從小我就知道,爸爸上班很辛苦,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加班加點是常事。”李露說,父親經常對她說,干工作一定要腳踏實地,不爭不搶不邀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干好分內事。
作為淮北市殯儀館禮廳服務員,李露最初從事這個行業時,身邊總會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她。是父親的鼓勵和支持,讓她知道了這份工作是有意義的、神圣的,堅定了她從事這份工作的信心。“我要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像他那樣,感悟生命的意義,做好付出的準備,在逝者家屬最艱難的時刻,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求,用專業的能力讓逝者家屬滿意。”
39年來,李青用堅守與奉獻詮釋著殯葬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他用溫暖而專業的服務贏得了廣泛贊譽。近年來,李青榮獲了全國民政系統勞動模范、淮北市十佳民政工作者等榮譽。每當有人對他所獲得的諸多榮譽表示欽佩時,他總是淡然一笑:“我只是盡到了自己的工作職責,和其他人沒什么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