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社區老人在助餐點喝下午茶
本報記者 呂霖/文 王甦萌/圖
從翠綠到金黃,深秋時節,上海市長寧區別具特色的銀杏觀賞街區——黃金城道,宛如一幅精心繪制的油畫徐徐展開。位于“畫布”中央的古北市民中心(虹橋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人來人往,這里是社區居民的第二個家。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古北市民中心老年助餐點,了解社區養老等便民服務情況。總書記強調,要推進服務供給精細化,找準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對接群眾需求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
片片飄落的銀杏葉訴說著季節更迭的故事。五年過去,社區老年人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為老服務又有哪些升級?《中國老年報》記者帶您一同去探訪。
“機器人”炒菜 升級助餐服務
“我今天吃的是‘白菜豬肉燉粉條套餐’,一大葷、一小葷、一素一湯,還有一份米飯,一共18元。”11月7日中午,葉京生和老伴盧秀成同往常一樣,來到古北市民中心三層的老年助餐點用餐。“五年前就是這個價格,一直沒有變,而且花樣還多了,服務也越來越好!”
總書記來這里考察時,與正在用餐的居民熱情交流,詢問飯菜可不可口、價格貴不貴、對社區便民服務還有什么新要求。當時,葉京生夫婦也在其中。五年過去,他們對當時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
“那天中午我們倆吃的套餐不一樣,一個是云南紅米線,一個是扎肉。”葉京生笑著向記者介紹,“當時只有A、B兩種套餐,現在的選擇更多了。你看,今天的套餐有醬爆豬肝、水晶雞、醬三丁,還有我吃的白菜豬肉燉粉條。”盧秀成在一旁說,如果不想吃套餐,還可以選撈飯或者面條,再選自己想吃的菜。
在這里,60歲以上的老年人憑身份證就可以登記就餐,而且還能享受食堂給予的價格優惠。長寧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副科長顧致遠介紹,申請了本區為老助餐補貼的65周歲及以上的戶籍老人,還可疊加享受每天1元的助餐補貼。
“我今年已經80歲了,有時想吃一些比較復雜的菜,在家里做還是招架不了。”葉京生說,這里不僅菜式多樣,口味也非常適合老年人,“而且飯菜都是由AI食堂配送的,菜品一直很穩定,讓我們吃得健康又放心。”
葉京生口中的AI食堂,即虹橋AI社區長者食堂。作為上海市首家AI 食堂,它在管理上實現了全程數字化和無人化,能通過自動化技術烹飪多種菜品。
在AI食堂明亮的烹飪間里,機器人的“手臂”將凈菜放入智能烹飪系統,自動進行煎、烤、蒸等操作,全程不見油煙,素菜5到8分鐘就能出鍋。全部飯菜配送到古北和附近的助餐點時,還熱乎乎冒著香氣。
在品質把控上,AI機器人也是誠實的“執行者”。運營方熙香科技副總裁空齋自信地說:“食堂的所有餐品都不是預制菜,食材運輸和烹飪全流程可追溯,我們研發的智慧烹飪系統,通過智能溫控和精準調味,能嚴格控制油、鹽等調味品的用量,確保菜品少油少鹽,既符合老人的口味需求,又有利于他們的身體健康。”
食為政首,民生所系。長寧區民政部門以滿足社區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鼓勵熙香科技等社會力量、餐飲單位加入,持續提升老年助餐服務。
2024年,長寧區包括虹橋AI社區長者食堂在內的4家社區長者食堂,獲評上海市養老服務健康食堂。記者還了解到,今年以來,長寧區共新增5個為老助餐服務場所,目前全區建有社區長者食堂21家、助餐點86家,全區為老助餐場所日均供餐能力達1.7萬人。
“玻璃房”添翼 滋養品質生活
“我來一杯拿鐵。”“我要一杯卡布奇諾。”“我今天不喝咖啡了,來一杯普洱茶吧。”午后2點,古北市民中心老年助餐點又熱鬧起來。
崔秀云滿頭銀發燙得蓬松有致,一抹紅唇盡顯優雅,完全看不出已年過七旬。“我們下午有時會在這邊喝咖啡,三四個人也就花20多塊錢。”崔秀云笑著說,“這里的咖啡師很專業,咖啡都是現磨的,拉花好漂亮。我們一起聊聊天、喝杯茶,生活老有腔調嘍!”
去年5月,古北市民中心老年助餐點主動回應社區老人對“高品質養老”的期待,推出了“好時光下午茶”,提供日常茶飲、咖啡和點心,茶飲價格在1~3元不等,咖啡價格在5~8元不等。社區老年朋友可以約上三五好友,點上一杯咖啡,搭配一份茶點,在這里聊天、看電影、聽有聲書,旁邊教室還有書法、烘焙、音樂等課程,豐富多樣的文娛活動讓他們的生活精彩且充實。
“我們有時開玩笑地說,現在真是忙不過來喲,社區各種活動特別多,大家見面都要提前約好時間。”說起現在的生活,一旁喝下午茶的王女士特別有感觸,“我們老年人也喜歡新鮮事物,總想看到新的美好和變化。”
“左前一步,右前一步,慢、慢……”午后2點,在古北市民中心對面的“玻璃房子”里,李耀的探戈舞課也開始了。“我中午在助餐點吃完飯,稍微休息了一會兒就來上課了。”
這個坐落于古北市民公園綠草坪上的“玻璃房子”,是虹橋街道于今年7月正式啟用的寧聚里·古北美好生活黨群服務站。
為提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功能與品質,街道結合“15分鐘社區美好生活圈”,將這里打造為涵蓋舞藝新空間、融情會客廳等5大功能的新空間。短短幾個月,“玻璃房子”已成為黃金城道上的新地標。
一堂課結束,李耀又掌握了新動作。“老師非常專業,這些課程都是街道和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合作的。我們老年人能有這樣的活動空間,感覺生活都被點亮了。”舞蹈課是公益收費,8節課400元。李耀一臉幸福地說,“助餐服務把我從廚房里‘解放’出來了,現在有了更多時間發掘愛好、享受生活。”
滬劇演出、音樂賞析、非遺展覽……每月月底,社區都會通過中心展板、服務公號等,預告詳細的下月活動安排。多元精細的服務給生活吹來陣陣新風。如今,社區里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喜歡走出家門,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一站式”服務 激發供需活力
古北市民中心所在的虹橋街道,是一個深度老齡化社區,社區戶籍老年人口總數2萬多人,占總戶籍人口的40.37%。街道不僅有古北這種國際化社區,也有建于上世紀的老小區;不僅有眾多本地老人,也有隨子女來養老的異鄉老人。
“我是江蘇南京人,女兒來上海工作后,我們老兩口也隨她在這里養老了。”11月8日上午,在虹橋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心樂空間”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正在健身的周燕秋面色紅潤,她對記者說:“我和老伴已經堅持健身半年多了,幾乎每天都來‘打卡’。這里的適老化健身器材使用方便,還有智能的監測設備、專業的指導老師,1個月只要99元,非常實惠。”
嵌入在長寧區虹一小區內的虹橋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共有3層,可為社區老人提供社區托養、醫養結合、家庭支持、生活服務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具備上海市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評估最高標準的全部為老服務功能。
“從吃飯看病到健身娛樂,從日間照料到上門護理,多年來我們一直牢記總書記囑托,以滿足老年人需求為導向,推動養老服務品質提升。”虹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丁乙丙表示,希望通過多元化、精細化的服務,構建一個更加優質、更有活力的品質養老樣本。
秋日的上午,陽光燦爛,專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適老化健身器材在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整齊地排列著。這里是街道對老小區空間進行騰挪之后,于2021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的。與普通健身房不同的是,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可以通過人臉識別、心率臂帶等智能設備,對運動中的老人實時監測,進行智能化管理。
記者看到,周燕秋和社區老人進行運動的同時,墻上的健康監控屏上實時顯示著他們的健康信息。工作人員介紹,如果老人的心率值不斷升高,監控屏上的關鍵數值就會變成紅色。“這意味著老人的運動已超出身體負荷,我們會第一時間上前提示,并給出科學的運動指導。”
臨近中午,周燕秋老兩口結束了鍛煉。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逐漸變得安靜,對門的老年食堂——“悠樂茶餐廳”開始熱鬧起來。伴著陣陣飯菜香,社區老人們熱絡地打著招呼,聯翩而至。
銀杏葉悠悠飄落,片片金黃燦爛。秋風輕拂,老人們的朵朵笑顏溫暖且幸福。
■記者手記
“高品質養老”什么樣?長寧給出一個答案
品一杯香濃的咖啡,舞一段輕盈的舞蹈。在上海這座有“腔調”的城市里,記者看到了不一樣的別具品質的老年生活。
借社區老人的光,我們在古北市民中心老年助餐點喝到了一杯咖啡師現做的手磨咖啡。口味醇香的拿鐵,價格親民,品質上乘。在這里,“低價格”和“高品質”并不沖突,“悉心照料”與“優質服務”完美并存。
采訪期間,穿著打扮講究的“滬韻阿婆”笑意盈盈、談吐優雅。他們是新時代的老年人,正在把老年生活過得精彩多姿。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長寧區在推進高品質養老服務的過程中,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找準為老服務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為他們提供了一系列精準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
在長寧區虹橋街道,我們看到了一個涵蓋物質、精神、社會支持等多方面需求的綜合性養老服務體系。從家門口的助餐點,到社區里的公益課……每一項服務的延伸,都在竭力將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一一滿足。
前不久,民政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若干措施》,旨在加大和優化高質量養老服務供給,更好滿足老年群體養老服務消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長寧區近些年來的孜孜實踐,正是對這一政策精神的生動詮釋。
虹橋是長寧養老的名片,長寧是上海文明的縮影。在虹橋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寬敞明亮的服務大廳背景墻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虹橋、在長寧、在上海,美好幸福的養老故事已然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