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慧慧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6月,民政部發布《民政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4年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動引導社會組織在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持續發揮積極作用。各地民政部門采取行動,提供政策指導。社會組織不斷挖掘自身潛力,提供就業崗位,為高校畢業生擴展就業空間。筆者通過對互聯網、公眾號等官方媒體進行梳理,詳細分析了2024年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積極動員,加強政策引導。部分省級民政部門印發通知、發出倡議,指導屬地民政部門、動員省內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江西省要求把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本地社會組織工作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加強統籌規劃、協調指導和督促落實;湖北省民政廳印發《湖北省社會組織建功先行區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將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納入建功先行區、助力共同富裕專項行動,提出“推動社會組織開發就業崗位、提供就業服務,助力大學生群體就業,到2025年年底,吸納就業人員40萬人以上”的目標任務;山東省青島市、湖南省郴州市、陜西省安康市等地民政部門,發布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倡議書。
二是多方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教育廳、團委等6家單位舉辦“相約公益 職為等你”社會組織助力大學生就業專場招聘會,全區近萬名大學生求職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加招聘活動;河南省民政廳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加強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教育、財政等部門溝通聯動,完善激勵政策,推動專業性社會組織鞏固拓展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領域服務空間,面向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和見習崗位;四川省民政廳與成都市民政局聯動省市兩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教育、團委等相關部門,策劃社會組織促就業專項活動;甘肅省民政廳會同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舉辦全省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直播帶崗”活動,累計舉行10余場次,參與社會組織3000余家。
三是政社合作,搭建就業平臺。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與螞蟻集團聯合搭建社會組織助力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畢業生通過“支付寶”掃一掃,平臺根據求職意向推薦用人單位,精準對接薪資、工作地點等需求;遼寧省民政廳在沈陽師范大學舉辦首屆“育社興遼”社會組織專場招聘會,共有88家社會組織及會員單位參與,提供就業和實習崗位500余個;云南省民政廳動員99家社會組織及其會員單位到高校招聘,提供教育、金融、醫療、藥品、商貿、證券、水利、環保、工程建設等20余個行業領域就業崗位4000余個,吸引省內1萬余名高校畢業生參加。
四是多措并舉,支持促進就業。云南省建立通報表揚機制,營造促進就業良好氛圍,對參加第三屆社會組織專場招聘會的99家社會組織給予表揚,激勵社會組織作出新貢獻;山東省支持畢業生到社會組織就業,對聘用2024年應屆畢業生和離校兩年內未就業畢業生,與之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并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社會組織,給予最長一年的社會保險補貼。上海市民政局通過“滬上社會組織”“上海公益新天地”“畢業申”視頻號和澎湃新聞APP等多個平臺,讓就業崗位“觸屏可及”,極大地方便了畢業生就業。
五是積極響應,提供就業崗位。全國多家社會組織履行社會責任。中國質量協會一次性發布招聘崗位16個、招聘近30人,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一次性發布招聘崗位12個、招聘15人,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一次性發布招聘崗位6個、招聘6人等。江蘇省宜興市民政局、宜興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舉辦“職引未來 攜手啟航”——2024年宜興市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會,宜興市綠色低碳產業協會、宜興市房地產協會等14家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招聘會,動員57家會員企業提供781個崗位;河北省唐山市40余家社會組織及其會員單位提供近百個崗位。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從招聘信息反映的情況看,當前社會組織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所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一是社會組織提供的崗位數量仍然偏少。在社會組織的招聘公告中,大多數只招聘2—3人,招聘力度比較小。2023年數據顯示,全國社會組織招聘高校畢業生18.4萬余人,招收就業見習高校畢業生12萬余人,合計約30.4萬人。全國各級各類社會組織88.2萬家,若按每家社會組織平均招收1人來看,仍有約65%的社會組織當年未招收高校畢業生。
二是社會組織崗位吸引力與高校畢業生預期存在一定差距。社會組織已成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之外吸收就業的一支補充力量,但由于對社會組織認識的傳統觀念束縛,加之社會組織規模偏小、影響力相對較弱、職業發展空間較窄,綜合反映出社會組織崗位“含金量”有待提高,與高校畢業生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導致社會組織就業崗位吸引力仍然不足。
三是高校畢業生專業能力和職業經驗仍有欠缺。從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性質宗旨和業務范圍看,社會組織從事的某些領域,如資金募捐、項目策劃、善款使用等,具有較強行業性、專業性、政策性。但目前高校在專業設置上,針對社會組織從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培養仍然比較欠缺,不能適應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需求。
改進意見和建議
社會組織吸納就業的能力,與社會組織自身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促進社會組織在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發揮更大作用,需進一步改善社會組織發展環境,加強社會組織自身能力建設。
一是進一步發展壯大社會組織。目前,社會組織總體能力不強,可支配的資金、資源數量偏小,制約了社會組織就業吸納能力。民政部門需進一步加大社會組織扶持培育力度,提高社會組織能力,引導社會組織在“四個服務”中承擔更多任務、發揮更大作用,擴大就業蓄水池,增強社會組織就業承載能力。
二是進一步鞏固提高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薪酬待遇。薪酬是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民政部門要持續落實《民政部關于加強和改進社會組織薪酬管理的指導意見》,合理確定從業人員薪酬標準,建立健全薪酬水平正常增長機制,探索建立人才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從業人員待遇保障體系,增強社會組織崗位就業吸引力。
三是進一步營造社會組織發展良好社會氛圍。民政部門加大對社會組織正面宣傳力度,全面報道社會組織在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服務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和應急搶險救災救援等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提升社會組織影響力和知曉度,激發社會組織從業者的職業自豪感。
四是進一步提升社會組織領域相關崗位的專業性。根據社會組織發展需求,民政部門聯合有關政府部門共同推動高等院校開設社會組織領域相關課程,協調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擴大面向社會組織的專業培訓,提升社會組織能力,爭取將更多社會組織相關崗位納入職業分類大典,提升社會組織崗位專業性,增強社會組織從業者職業素養和職業吸引力。
(作者單位: 北京新民社會組織能力建設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