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夏津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趙林明
近年來,山東省夏津縣民政局積極推進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通過主動出擊、多措并舉、精準施策,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與管理水平,穩步開展“僵尸型”社會組織清理整治工作,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組織領域的各類風險。
堅持黨建引領,激發組織活力
夏津縣民政局堅持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模式,強黨建、重培育、嚴監管、促創新,將黨建“三同步”(同步謀劃、同步部署、同步落實)工作要求與社會組織業務深度融合,激活內生動力。
全面覆蓋強基礎。高效推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寫入章程,做到信息同步登記、組織同步成立、黨建工作同步開展,推動實現黨的工作全覆蓋。
開展培訓強活力。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黨紀學習教育深度融合,開展學習研討、社會組織黨組織書記培訓等活動,深入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引導社會組織遵紀守法、熱心公益,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塑造品牌強動力。著力打造“鄃社潤萬家”黨建品牌,以品牌效應加強各社會組織黨組織建設,引導社會組織增強信心、堅定決心,積極發揮應有作用。
開展摸底排查,建立工作臺賬
自2021年起,夏津縣民政局持續調查核實存在法人頻繁更換、不開展業務、不參加年檢年報、無法聯系、被列入“活動異常名錄”等問題的社會組織,通過電話詢問、現場勘查及向業務主管部門了解情況,全面掌握了“僵尸型”社會組織的現狀。依據“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制定了詳細的跟蹤推進臺賬,并依法依規分類處理。經調查,夏津縣目前共有128家社會組織,其中社會團體62家、民辦非企業單位66家,根據不同性質與情形,與業務主管單位共同分析研判,已完成了7家“僵尸型”社會組織的撤銷登記工作。
制定有力措施,加大整治力度
針對篩查出的“僵尸型”社會組織,夏津縣民政局從五個方面進行專項整治。
撤銷登記。對存在累計兩年以上未參加年報的符合撤銷登記情形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依法及時予以撤銷登記。
吊銷登記證書。對存在符合吊銷登記證書情形的慈善組織,登記管理機關依法予以吊銷登記證書。
注銷登記。對符合注銷登記情形的社會組織,協調業務主管單位督促并指導社會組織成立清算組開展清算工作后,按法定程序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對直接登記的社會組織和脫鉤后的行業協會商會,由其登記管理機關負責指導清算。
限期整改。對可以通過整改激活的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等相關部門指導社會組織提出合法合規、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包括改正、重整、合并、更名等方式),提出具體的整改措施、明確的整改期限和責任人等。對直接登記的社會組織和脫鉤后的行業協會商會,由其登記管理機關負責指導社會組織提出整改方案。
強化源頭治理。加強社會組織登記前的審核把關,對成立的必要性、緊迫性進行充分論證,直接登記的要征求行業管理部門意見,確保登記質量,堅決防止有的社會組織登記后不開展活動、出現 “登完就僵”的情況。
復盤辦結案例,提高整治質量
今年以來,夏津縣民政局創新工作思路,探索推行“復盤行動”,對近3年來已查處的“僵尸型”社會組織案件進行全面梳理分析,總結整治經驗,查找短板不足,提出針對性改進措施。在開展“復盤行動”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許多“僵尸型”社會組織之所以長期存在,往往是因為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為此,通過座談的方式,共同梳理了“三個一”工作思路:一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管機制,確保社會組織的透明度和規范性;二是開展一系列培訓活動,提升社會組織的自我管理能力;三是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促進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夏津縣民政局在開展“復盤行動”的過程中還十分注重對整治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反思,提升服務效能,引導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例如,在一次走訪中,縣民政局工作人員發現某社區的一家社會組織處于長期“休眠”狀態,雖然名義上存在,但實際上并未開展任何活動。經過深入了解,發現該社會組織負責人因個人原因無法繼續履行管理職責,導致該社會組織陷入停滯。于是,縣民政局立即采取行動,協助該社會組織重新推選負責人,并提供必要的培訓和支持,最終使該社會組織重新煥發了活力。
夏津縣民政局注重強化溝通,先后組織召開“僵尸型”社會組織專項整治工作會議8場,明確整治范圍與責任。依據慈善法、《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社會組織名稱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協調14個鄉鎮(街道)共同開展宣傳活動,采取懸掛橫幅、發放宣傳冊、現場答疑等方式,向社區居民普及社會組織有關知識,講解“僵尸型”社會組織的危害,共發放宣傳資料1600余份,推動“僵尸型”社會組織專項整治工作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