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通訊員 周丹婷 林怡瓊
2009年,全國首個社會組織集聚辦公的公益性園區——浦東公益服務園開園;2013年,全國首家社區公募基金會——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成立;202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社會創新示范園開園……上海市浦東新區開發開放34年來,社會組織領域數不清的“第一”“首個”誕生在這里。
作為一座現代化新城,浦東新區如今正在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面對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更好地發揮2300多家社會組織的作用,引導社會組織服務于浦東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投身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浦東新區正邁出堅實步伐。
扎根基層一線,推動共治共享
“我們是上海市首家以‘規劃’命名的社會組織。”東明路街道孵化培育的在地社會組織——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聚明心社區規劃與營造支持中心(以下簡稱聚明心)成立于2022年10月,是一家由10多個人組成的致力于參與社區治理的社會組織。
聚明心負責人朱月月告訴記者:“一提起社區規劃,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空間規劃,做景觀項目。但在我們看來,社區規劃是圍繞‘人’的規劃,最終目標是要引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睘榇耍勖餍闹铝τ谏鐓^治理達人培育賦能,通過“東明72變”社區規劃師培育項目,帶動成立了一支由72名社區治理達人組成的居民自治團隊。
記者了解到,這些社區治理達人以中青年人居多,因為生活在社區中,他們非常了解廣大居民對社區治理與公共服務的需求,都自帶愛心資源參與社區治理、“一老一小”服務、社區文化活動、職業技能提升活動等。同時,在東明路街道指導和支持下,聚明心還帶領社區治理達人陸續推出“社區花園節”“美好生活節”“東明社區志”等社區公益項目,吸引了更多居民參與,進一步激發了社區活力。
外高橋和金橋作為浦東新區的重要產業區,近年來發展迅猛,吸引了大量企業入駐,位于兩個產業區之間的高行鎮森蘭商品房板塊成為承接企業人才的大型居住區,不僅面臨現代城鎮轉型升級的壓力,也在社會治理中面臨不少挑戰。
“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不是靠一個人或一個機構,而要靠所有的人,這是我們的理念。讓所有居民參與其中,讓每個人看到身邊的變化,這是我們要做的事?!痹谟蓭孜簧鐓^媽媽自發眾籌打造的社區共享空間——森蘭社區生活中心,上海浦東新區愛森蘭社區家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愛森蘭)負責人湯巧軼說。
愛森蘭成立于2016年,是從“社區媽媽團”蛻變而來的一家社區社會組織,致力于推動兒童友好、父母成長、家庭支持三大計劃,每年組織公益活動近400場,以“社區公益早教”“爸爸在家守護成長”“青少年社會服務行動”“城市下午茶幸福生活行”等眾多項目積極回應社區居民的需求。
上海浦東唐鎮善唐社區公益服務中心積極關注殘疾人及困難家庭就業需求,通過邀請專業設計師開展技能培訓,讓特殊群體學習文創設計,幫他們擁有接市場訂單的能力。同時,中心還將云南怒江獨龍毯和浦東非遺土布相結合,打造雙非遺文創產品,助力殘疾人及困難家庭增收。
聽障人士曹沈凡曾面臨生活中的諸多困難,但在學習文創設計后,他制作的筆袋、手提包等產品擺進了商店櫥窗。隨著一件件創意作品的完成,他不僅增加了收入,也收獲了快樂和信心。
聚焦民生需求,提供精準服務
“我們的社工常年駐點社區,為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獨居老人、老年志愿團隊等提供服務。我們發現,與老人更貼近的其實還是老人。因此,我們開展為老服務項目時采用‘社工+老年志愿者’的服務模式?!鄙虾F謻|新區樂耆社工服務社(以下簡稱樂耆)負責人龔晨說。
成立于2008年的樂耆一直致力于推動老年社會福利事業發展,龔晨告訴記者:“樂耆只有20多位社工,要想把服務推開,讓更多老年人受益,需要社區的支持和居民的參與。比如,我們曾經開展‘夕陽樂園’志愿者團隊建設項目,引導老年志愿者成為社區服務的參與者。”
近年來,樂耆還開展了“耆樂晚年”長者生命教育項目、“憶農耕印象,筑向陽未來”農村長者賦能項目、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項目等,每年開展的各類活動達2000多場,樂耆的社工們欣喜地看到,為老服務模式的創新,讓更多老年人走出了家門,讓老年人擁有了更有質量、更有意義的生命歲月。
“機構成立15年來,利用財經專業教育上的優勢,研發適合中西部鄉村兒童及青少年的課程,聯動相關金融企業和基金會眾籌資金,先后與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55個市(縣、區)的教育部門、學校、社區、社會組織合作,采用雙師制模式,賦能當地教育工作者、社區工作者等志愿者,為孩子們開展財經素養公益課堂?!鄙虾0偬亟逃稍冎行墓ぷ魅藛T韓麗蓉介紹,財經素養公益課堂不只包含財經素養知識,還融合了職業體驗、勞動教育、創新教育、藝術及人文教育等延展內容,孩子們不只是提高了理財能力,還提升了樹立目標、執行規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記者了解到,小蘭是河南省三門峽市的一名小學生,她以前有些不自信,上了三年財經素養課后,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和肯定下,她變得自信起來,發揮畫畫的特長,成為一名網絡小畫家,如今已在社交平臺收獲2萬多名粉絲,并進行了線上創業初體驗。
當好橋梁紐帶,助力產業發展
上海浦東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成立于1993年,是浦東新區管委會成立后登記注冊的第一批社會組織。協會常務副會長范亞泉說:“浦東是中國總部經濟的發源地,目前已集聚了1000多家各類企業總部,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總部經濟高地。當前,在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切換的關鍵時刻,浦東正在發展更高能級總部經濟?!?/p>
范亞泉介紹,協會致力于促進外商投資企業在浦東的健康發展,加強企業間的交流和合作,目前服務的重點外資企業數量超過5000家,主要提供政策咨詢、市場對接、信息共享等多元化服務,還定期舉辦各類商務活動,增進會員單位間的友誼與合作,為浦東的外商投資企業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面對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快速集聚發展的狀況,上海市浦東新區生物產業行業協會2002年登記成立,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剛介紹,目前協會有會員單位300多家,但實際服務范圍覆蓋醫藥、醫療等全產業鏈的2000多家專業服務商。針對產業發展需求,協會不僅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組織開展行業交流、技術研討、項目對接等活動,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還在深化服務助力高質量發展、提升能級探索先行先試方面發力,助力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作為誕生于浦東熱土核心區域——陸家嘴的一家非公募慈善組織,上海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基金會長期致力于推動陸家嘴金融產業的創新與繁榮,基金會秘書長沈群介紹,自2020年成立以來,基金會始終踐行公益初心,助力區域發展,打造了“溫暖金融城”公益品牌。此外,基金會還通過設立金融人才培養基金、舉辦金融論壇和研討會、支持金融創新項目等方式,積極提升金融城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并與各方攜手,共同推動陸家嘴金融城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璀璨明珠。
在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組織如何提供高水平的服務?上海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自2012年成立以來,在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規劃方案、標準評估、產業研究、合作交流及培訓等方面提供智力服務,致力于成為智慧城市、數字經濟領域知名綜合性研究咨詢機構。研究院副院長別畢畫介紹,研究院聚焦研究咨詢、生態合作、人才培訓等方面開展前瞻性、戰略性研究,還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共同推動智慧城市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浦東新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熱土,在這里,社會組織的活力和創新力也得到持續激發?!逼謻|新區民政局副局長洪峰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對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定位和要求,推動浦東社會組織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等領域發揮作用,展現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