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慧靜
近年來,民政部加快推進殯葬領域相關標準制定修訂工作,推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6項國家標準,并直接發布 12項行業標準,啟動了10余項推薦性行業標準制定修訂計劃,這表明了國家對殯葬領域提升服務供給水平、加強監督管理力量、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決心和力度。相關標準不僅體現了對殯葬服務流程和技術規范的嚴格要求,也彰顯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人文關懷的價值導向。
體現人民至上的發展思想,回應群眾關切
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群眾對民政服務的新要求新期待也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殯葬是關系千家萬戶的民生問題,今年以來,民政部加快了殯葬領域標準的出臺和修訂,瞄準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提升服務能力、豐富服務供給、減輕治喪負擔、加強監督管理、推動移風易俗等多方面,既有服務操作過程的規范、優化、精準、便捷,也有對相關人員心理與精神層面的關懷和撫慰。
據全國殯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各項標準的制定過程充分考慮到標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強調了節約資源與環境保護、以人為本與尊重習俗、因地制宜與科學規劃、政府引導與社會參與等基本原則。參與標準起草人員有行業學者、基層工作者、企事業代表、跨界專家等,在充分調研、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研制相關標準,力求標準更接地氣、更易接受。如《節地生態安葬服務指南》(GB/T 44713-2024)參考了浙江湖州等地節地生態安葬實踐經驗;重慶市石橋鋪殯儀館參與了全國首個哀傷撫慰服務地方標準的制定,也為全國標準的起草提供了相關經驗。
制定富有操作性和科學化的標準,為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今年密集出臺的多項殯葬領域標準,不僅支撐了殯葬服務流程的合法合規性、保障了設施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了殯葬機構應對突發事件的保障能力,還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是綠色環保的發展方向。如《節地生態安葬服務指南》(GB/T 44713-2024)詳細闡述幾種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并明確界定服務場所的安葬區和安葬設施;《殯儀館捕集灰處理技術要求》(MZ/T 229-2024)、《殯儀館大氣污染物在線監控系統數據傳輸要求》(MZ/T 232-2024)等對殯儀服務場所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安全限值、節能減排作出要求。
二是“互聯網+殯葬”的積極探索。如《殯葬物聯網信息系統 軟件基本功能要求》(MZ/T 225-2024)等標準,推動殯葬服務信息化、數字化,保障設備運行安全,促進線下和線上殯葬服務管理相融合。
三是對從業者與逝者家屬的安全防護和人文關懷。如《殯儀館職工安全防護通用要求》(GB/T 44670-2024)指導殯儀館職工在工作時應該做好哪些準備,以及如何保護自己和逝者家屬安全健康;通過《悲傷輔導服務》(MZ/T 221-2024)中的專業輔導,能夠幫助服務對象接納喪失事實、表達悲傷情緒、尋求生命意義、促進情感轉移,并界定異常行為等。
瞄準健康可持續發展,提高殯葬監督管理水平
低碳、綠色、科技、人文是現代殯葬的主題,相關標準的出臺實施為保證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和強化監督管理提供了遵循和參考。目前,殯葬領域現行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僅有《殯儀場所致病菌安全限值》(GB 19053-2003)和《火葬場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801-2015)兩項。今年,《殯儀場所致病菌安全限值》(GB 19053-2024)獲批發布,作為替代性強制性國家標準將于2025年12月1日起實施。這幾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具有法律效力,要求殯儀服務機構必須嚴格執行消毒衛生、環保減排的要求,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確保殯葬職工與逝者家屬的身體健康,也為殯葬領域相關執法劃清了生態保護紅線。
此外,相關標準的制定有利于提高行業監管的效率和透明度。如在網絡祭祀服務中,網絡祭祀服務組織應公開投訴渠道,包括電話、郵箱、網址、手機應用程序等;對群眾反饋的意見建議及時匯總,在一定時效內反饋到相關部門進行整改。
標準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殯葬管理和服務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加快出臺和修訂相關殯葬領域標準,為殯葬行業規范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近日,全國殯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又將包括殯儀接待、骨灰海葬、公墓祭掃等11項推薦性行業標準納入制定修訂計劃。可以預見,隨著殯葬領域標準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殯葬標準頂層設計和布局將更加科學合理,更好地發揮在構建殯葬行業現代化發展格局中的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