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走進城鄉社區、養老機構等考察調研老齡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確定為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對此作出系統部署。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及配套政策,有效推動老齡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和發展。
今年以來,中國老年報社策劃開展了“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養老”重大選題報道活動,記者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來到北京、山東、貴州、甘肅、遼寧、上海、河北、天津等地,看到了老年人的幸福笑臉,看到了社區建設的民生福祉,看到了為民惠老的幸福美景,看到了孝親敬老的文明之風,看到了科技賦能智慧養老的新做法,看到了家門口的老年大學越辦越好,看到了老年志愿者的無私奉獻……一幅幅幸福養老的畫卷鋪展開來。
為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老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本報特邀部分專家學者,圍繞老齡和養老服務工作相關議題發表真知灼見,旨在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參考。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就顯著
胡宏偉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就顯著。
政策法規體系日趨完備。《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三次修正,《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 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等出臺,大力推進了我國涉老政策法規體系建設。
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縣(區)綜合養老服務平臺、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村(社區)養老服務站點“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日臻健全,各類服務機構和設施不斷完善。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融合程度提升,“在地養老”提質擴面,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逐步健全,普惠養老專項行動穩步推進。老年助餐服務持續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短板不斷補齊,互助養老成為新趨勢。
健康支撐更加有力。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加快完善,服務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醫養結合服務深化發展,國家安寧療護試點、老年癡呆防治等專項行動穩步推進。家庭病床、上門巡診等服務不斷拓展,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服務備受重視。
加快補齊農村應對老齡化短板
原新
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勞動力自由遷徙,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形成“城鄉倒置”的格局且不斷深化,與城鎮相比,農村人口老齡化“起步更早、進程更快、程度更高”。
一是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需求。二是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鎮,加大了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的難度。三是家庭養老傳統模式受到沖擊,農村養老、醫療、長期照料等問題嚴峻。
積極應對老齡化“城鄉倒置”問題,需從建設人才隊伍、提升人口素質、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優化人口布局、提高老年人生產生活質量等方面著手,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契機,推進城鄉全面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發揮老年人在社區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王杰秀
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會長
浙江工商大學社會政策研究院院長、教授
老年人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更好發揮老年人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關系老年人權利福祉和社區治理現代化。
老年人參與社區治理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社區治理是老年人社會參與最適合的領域之一。老年人經驗豐富、對社區較為熟悉,便于就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村民代表會、居民代表會、小區業主委員會等活躍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組織成員主要由老年人構成。
應多措并舉推動老年人在社區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出臺支持老年人參與社區治理的具體措施,重點強化老年人社區參與的陣地建設和精神激勵,調動老年人參與基層治理的榮譽感和積極性。
智慧養老: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新引擎
趙曼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湖北省養老機構協會會長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要促進老年用品科技化、智能化升級。智慧養老契合了新質生產力所要求的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等三大特征,是破解我國人口老齡化難題的“科技利器”。
推進新時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應用為目標,將智能技術與應用場景進行連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硬件等產品在養老服務領域的場景化供給能力,促進智能技術與養老服務業深度融合。“科技+養老”的乘數效應,將推動新賽道、新業態不斷涌現。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空間廣大,大有可為!
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馬洪范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研究員
發展銀發經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戰略選擇。我國發展銀發經濟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須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化政策環境。強化戰略頂層設計,全面謀劃老齡化應對策略,推動銀發經濟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構建長效政策機制,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加強人才培養。提升養老服務人員的薪酬待遇,拓寬職業發展空間,增強養老服務行業吸引力。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老年護理、健康管理等相關專業,培育專業技能人才。
推動技術創新。推廣智慧養老設備和智能健康監測系統,切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健康管理效果。推動遠程醫療發展,幫助偏遠地區的老年人及時獲得醫療服務,有效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深化制度建設。穩步提高養老金發放標準,拓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建立銀發經濟相關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提高市場透明度。凝聚社會力量,加強對養老機構的質量評估和日常監管。
探尋老年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之路
黃琦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
老年助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是堅持公益屬性和市場屬性相融合,理清老年助餐多元關系,筑穩老年助餐供給結構,豐富老年助餐要素資源,培育優質老年助餐供給主體。強化政策指導、細化政策指引,鼓勵、吸引多元主體參與老年助餐服務,提高供給總量和有效供給能力。優化體制機制,加強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跨部門合作,建立健全老年助餐服務監管機制。精準把握老年助餐需求,堅持因地制宜,提高數字化運營管理水平。加強資源整合,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提升供給主體的盈利能力,建立老年助餐分級服務管理體系,完善區域集中、屬地便捷的“十五分鐘養老服務圈”。
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劉建兵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智慧養老研究所研究員
2020年國家衛健委、全國老齡辦啟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簡稱“老年友好社區”)創建工作,目前已完成2990個老年友好社區的創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和社會反響。今后,加快老年友好社區創建工作需構建智慧老年友好社區的評價指標,提高標準前瞻性和引導性;需形成定期評估、指導和交流機制,開展街道(鄉鎮)層面老齡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工作;需適時開展老年友好城市(鄉村)的創建工作,實現老年友好社區建設與城市更新、新農村建設等工作的有機融合與協同。
引入創意關懷 推動健康增齡
翟紹果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引入“創意關懷”服務方式,通過情景化嵌入、游戲化活動、情感化表達、數字化呈現等形式,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消除其內心的孤獨感和負面情緒,為晚年生活注入新意義。
明確“健康增齡”服務理念,從以防治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促進為中心,推進系統化漸進式老齡健康理念變革。
構建老年友好型混齡和代際照料康養社區,通過創意關懷、健康增齡、情感關愛與療愈照護,形成社會療愈綜合干預體系,充分發揮代際互動優勢,助力老年人心理正向建設。
加強認知癥友好型環境建設,開展以長者為中心的互動性認知康復活動,提高認知癥老人的生活質量。
奮力開創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甄炳亮
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國務院勝利召開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這是民政事業發展歷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為我們開創民政事業發展新局面注入了強大動力。新時代新征程,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增強抓落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切實把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煥發出來的巨大政治熱情和精神動力,持續轉化為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狠抓落實的強大動力,咬定目標、心無旁騖,把各項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實處。著力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不斷深化新時代老齡工作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切實把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好、作用發揮好、權益維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