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近年來,務工不著、離家走失、家庭暴力、因災遇困等各類臨時遇困人員成為救助管理機構的主要服務群體。他們不僅需要基本食宿,還急需就業指導、心理撫慰、法律咨詢等專業化、精細化服務,因此,救助管理機構通常會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力量為受助人員提供多樣化服務。余某就是我們站聚合社會力量精心設計方案、開展幫扶服務的受益者之一。
余某今年5月到廣東省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以下簡稱市區分站)求助時,情緒十分低落。“今年到現在都沒找到工作。”余某非常郁悶,他已經輾轉廣州、深圳、東莞多地,身上的錢花完了,只能露宿街頭。
也許是很久沒有和外人交流了,余某喋喋不休地訴說著找不到工作的苦惱、風餐露宿的無奈、希望回家又怕增加家庭負擔的糾結,邊說邊抹眼淚。我們輕聲安慰,并告訴他市區分站會全力相助。
近年來,針對困難群眾缺少就業動力,獲取信息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差的問題,市區分站聯合社會力量探索“物質+服務”多層次救助的方式,聯合廣州市鼎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廣州市粵明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等多家社會組織、企業,成立了流浪乞討人員就業輔導室,開展評估、輔導、信息提供等服務,為受助人員量身打造就業幫扶計劃。
針對余某的情況,我們安排了駐站的廣州市鼎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對其提供幫扶。
社工運用心理沙盤等專業手段,全面評估了余某的心理狀態,幫助他發掘以往就業、生活中的正能量,提升抗逆力,重新樹立信心。
我們在與余某的溝通中發現,他對于自己的職場定位較為模糊,就業方向也不太清楚,這是他長時間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為此,我們引導他厘清自身能力與工作崗位的匹配度。經過深思熟慮后,余某認為自己還是適合體力勞動。
隨后,我們鏈接高校、愛心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等多方力量,邀請專業老師來站,為余某和其他臨時遇困的受助人員開展了求職支持系列教育課堂和職業認知提升活動。活動中,老師詳細講解了各種就業渠道的優劣勢,并手把手教余某如何使用求職APP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我從來沒有發現這么多務工信息,以后我也可以自己獨立找工作了。”這些實用技能和知識,讓余某受益匪淺。
最終,經過我們和多方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余某在廣州東站找到了一份搬運工的工作。在送別會上,余某感激地握著我們的手:“謝謝救助管理站和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是你們讓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