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的海拔,讓西昌的陽光如張狂少年,肆意潑灑著金黃色,樓梯間變得明晃晃。他身著夾克衫、收口運動褲和運動鞋,騰、騰、騰!幾步就上了一層樓。從事民政工作18年來,他一直在與時間賽跑,知天命之年依舊矯健干練。他就是全國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楊碧武。
“群眾”的含義
2006年5月,楊碧武調入涼山州民政局。他出生在涼山州寧南縣,在松新鎮工作了10年,擔任鎮團委書記、副鎮長。“由于長期與群眾打交道,所以對民政工作帶著向往。”
涼山州地處橫斷山脈縱谷地帶,境內有12條斷裂帶,且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集中,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2008年8月30日,會理縣(2021年撤縣設市)發生6.1級地震,楊碧武參與救災工作,組織協調救災物資。“帳篷不夠,晚上12點,我們接到通知,需要20多萬米彩條布,第二天早上9點就要備好,采購組連夜聯系門店購買。”在抗震救災期間,他和同事組織調運并發放救災物資,共計發放帳篷24300多頂,彩條布27萬多米,棉被1萬多床,衣服6萬余件,以及消毒水、水果等物品,解決了受災群眾吃、穿、住等困難。
進入災后恢復重建階段,楊碧武一邊學習吃透相關政策,一邊與縣民政局工作人員深入最基層。白天,不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當頭,深入災區統計核實受災群眾倒損情況,并一一建立相關臺帳;晚上,和大家在燈光下探討災后重建工作,直到深夜……這樣一個多月連續作戰,恢復重建工作得以順利推進、圓滿完成。
如今,當他再次來到會理,看到曾經的滿目瘡痍之地煥發出新的生機,不禁感嘆:“那高大結實的住房、那寬闊平坦的道路、那群眾發自內心的幸福笑臉,無不給你耳目一新的感覺,無不使你內心感到巨大的震撼!”
從事救災的那些年,楊碧武參與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2年喜德縣“8.31”特大洪水等重特大自然災害的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全力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群眾”在楊碧武心中有了更深刻的含義。碰到泥石流,受災群眾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房屋被沖毀、牲畜被卷走、多年的積累被毀于一旦,連生活的痕跡都被抹去,欲哭無淚。吃穿住都沒了,他們需要政府的幫助。災后重建家園時,他們調整心情,自力更生,重新投入生活,他們的堅韌更值得敬佩。“群眾,他們需要幫助更值得敬佩;他們代表了力量和智慧,代表了團結和奮進。”
兜底保障28.8萬人脫貧
如今,楊碧武辦公室的墻上依舊掛著一塊白板:涼山州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作戰圖。這既是紀念,紀念那段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的戰斗歲月;更是激勵,激勵那些心懷讓困難群眾過上美好生活愿景的民政人。
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是“一步跨千年”的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直過區”,也曾是全國集中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這里曾有11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2072個貧困村、10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涼山州考察調研時曾指出:社會主義就是要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民的美好生活,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作為社會救助科負責人,楊碧武一直在思考:如何牽頭落實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探索出路,首先要找原因。一方面,收入核實不精準客觀存在。“家庭經濟狀況核查主要依靠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件索取、信息核對等方式進行,由于反映信息主觀化、部門數據壁壘等因素,導致收入核實不精準,有些基層工作人員對政策的掌握也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涼山州救助對象和內容量大面廣,基層民政服務力量薄弱。
出路在哪里?出路只能在基層找。于是,楊碧武帶領同事們深入全州17個縣(市)100多個村進行調查研究,提出“農村低保通過分檔補差提供救助”的工作辦法。“我們分析了困難群眾家庭獲取收入方式,除部分依靠務工外,大多靠種植業、養殖業等最原始方式獲取收入;結合收入、困難因素,充分考慮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和勞動能力情況,最終確定為6個檔,分別以低保標準的25%、40%、55%、70%、85%、100%,對困難群眾實施救助補助。”對“六檔工作標準”,基層工作人員很滿意,“一看就懂,用來統一分類標準和精準指導救助非常實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困難群眾也很滿意,“我和鄰居家情況差不多,都在一檔,感覺更公平。”最終,涼山州通過救助兜底保障使28.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脫貧后,如何防止規模性返貧,做到應保盡保?這一課題再次擺到楊碧武面前。他狠抓低收入人口監測預警和幫扶工作,在山高谷深的涼山,發揮“鐵腳板”的作用尤其重要。
長期與基層群眾打交道使楊碧武明白:越是在條件艱難的偏遠地區,越要提升基層工作效率。“基層群眾面臨的困難,需要我們及時介入解決。要真正做到無死角、全覆蓋準確發現這些困難,就必須讓不同部門、各層級通力協作、高效配合。”他梳理救助工作流程后,提出州—縣—鄉—村—組五級網格化管理。
如今,涼山州建起了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帶動多部門、多層級力量聯動起來,通過高頻次、大范圍的入戶走訪,更加精準地了解困難群眾的實際需求和生活難題,以便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救助。“在涼山,58.93萬名救助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83.3萬低收入人口納入動態監測。”
這是我們最大的價值
如何讓宏觀政策細化為適合涼山實際的標準、流程,并得以貫徹落實,是楊碧武一直思考的問題。
近期,民政部出臺《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辦法》。楊碧武認為,剛性支出費用的界定是個難題。“居民家庭狀況的多樣性,決定了生活支出方面費用計算比較困難,不排除提供虛假信息的情況。此外,在教育方面,區域教育發展、投入不平衡,也導致在同一地區不同學校,部分隱形的教育收費難以認定。”如何解決?他提出:“在程序方面,需要制定更統一、細致的剛性支出核算方式;在資源方面,需要加大社會救助資金投入,加大社會力量的支持;在工作力量方面,加強對基層業務人員的政策培訓和工作督促指導。同時,認真落實好‘單人保’、臨時救助、專項救助政策,及時從源頭改善支出型困難群眾生活現狀。”
當記者問及涼山州的社會救助有何特殊性時,楊碧武說:“涼山州社會救助工作量大,基層工作力量還需要加強。有時,看到別人搞創新,我們也想搞,確實會覺得力所不及,就鼓勵條件比較好的縣先做起來。”“我們的救助對象不少是少數民族群眾,非常淳樸,把我們拉到家里火盆旁,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
如今,楊碧武已從事民政工作18年。18年里,他一直在與時間賽跑:快一點,讓更多受災群眾的生活得到保障;快一點,讓更多困難群眾過上美好的生活。“民政給了我一個為民辦事的舞臺,讓需要幫助的群眾生活得到保障,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最大價值!”
記者: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