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工作人員頻繁接到來電,咨詢“共赴小康項目”,以及該項目“承諾”的投資回報情況。據來電者描述,該項目稱只要注冊就能抽獎,只要創投就能有收益,并且還有一個印著財政部或者民政部三個大字的紅頭文件。
“公益慈善活動的本質是自愿無償的,任何以投資回報、高利等名義的慈善行為都屬于詐騙行為?!敝袊鐣@饡貢L馬中勝表示,這個項目根本不是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開展的公益活動,而是打著基金會名義的詐騙活動。
記者留意到,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已發布警示聲明,強調從未設立過“共赴小康項目”,從未開發、使用過“共赴小康”APP,更未實施過任何所謂的“投資收益性產品”,請廣大社會公眾提高警惕,如遇可疑情況,請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
近年來,包括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內的多家公益慈善組織都在其網站發布過有關警示聲明,但還是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這種手段實施詐騙,而他們盯上的目標往往都是老年群體。
除了假冒政府部門的紅頭文件、假冒慈善名義等形式外,詐騙的行為也是五花八門,而且多數都是通過社交媒體等互聯網途徑進行。據馬中勝介紹,現在的詐騙手段越來越高,不像以前都是口口相傳的,現在都是仿造出看似很真、很有欺騙性的假冒官方的、假冒中央部委的文件,公眾不容易去辨別這些文件的真假。
在一個假冒慈善名義進行詐騙的微信群中,中國慈善聯合會工作人員發現詐騙分子不僅假冒聯合會的名義,群里還有多名假冒慈善組織的工作人員。進一步調查后發現,詐騙分子通過偽造的基金會官方網站誘導公眾下載APP,兜售所謂的與民生、鄉村振興相關的投資收益型產品,包括智能電網、南水北調、中西部產業大轉移等假慈善項目,并承諾遠遠高于市場價的收益率。當不明真相的群眾將資金注入這些詐騙軟件后,“客服”便會以各種理由推脫、延遲資金與收益的兌付,直至完全失聯。
這些騙局都有共同的特點,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亞平表示,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公眾的愛心和對慈善的熱情,假冒或偽造慈善組織身份,騙取公眾信任。一旦取得信任,就會編造一些看似很正規的、吸引人的虛假項目或活動,來誘導公眾。
不久前,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司就聯合發布了風險提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慈善捐贈的核心本質是公益性和非營利性,任何聲稱通過捐贈可以獲利的,承諾大額捐贈并要求預付費用的,社會公眾都要提高警惕,避免因“天上掉餡餅”的誘惑而上當受騙。
社會公眾在向某組織捐贈前,可以通過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chinanpo.mca.gov.cn)查詢該組織是不是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cszg.mca.gov.cn)可查詢該組織是否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等信息。面對一些“捐款”鏈接時,應當加強對相關銀行賬號等信息的核實,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程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