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四川好人、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四川省孝親敬老楷模……這些榮譽稱號,是對四川省丹棱縣作平文化藝術團團長、銀齡志愿者王作平最好的肯定。年輕時,王作平就熱衷公益事業,到了耳順之年,他仍積極投身志愿服務、發光發熱。“作為一名黨員、一個農民,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辦好文化院壩。”王作平告訴記者,“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把文化大院辦下去,為鄉村振興、文化發展盡心盡力!”
愛灑夕陽
作平文化藝術團活動豐富,吸引了不少老年人,王作平家的院壩便成了村里老人的一個聚集點。2018年,在縣民政局支持下,王作平在家建起了養老服務點,以藝術團為基礎成立了互助服務志愿隊,為周圍空巢、留守等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助潔、親情陪伴、文藝演出、協助管理果樹等服務。王作平說:“老人們早上來看節目,中午吃頓飯,下午就回家了。”
養老服務點組織志愿者到困難老人家的田間地頭,免費嫁接、修剪果樹,講解種植技術,既幫老人解決了種植問題又增加了老人收入。如果老人遇到困難,打個電話或捎個口信,王作平就帶著志愿隊上門提供幫助。70多歲的劉明安就是受益者之一。幾年前,劉明安家的屋頂塌了,需要翻新,老兩口張羅不了。王作平知道后,與五六個志愿者一起,帶上自家的材料用兩天就把屋頂翻新好了,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同時,養老服務點與社區衛生站合作,每月兩次上門為老年人量血壓、測血糖、普及健康知識。藝術團每季度組織一次送藝上門服務。在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王作平還會帶著大家慰問貧困、高齡、空巢、殘疾老年人。他說:“農村老年人缺少陪伴,我們要讓他們感受到關懷和溫暖。”
對此,瞿應安深有感觸,老伴離世后,兒子在外地工作,家里就他一個人。王作平帶領志愿隊上門,陪他聊天,給他表演節目,幫他打掃家里衛生。在志愿隊的陪伴下,瞿應安重拾生活熱情,每當養老服務點開展活動,他都積極參與,興致來了還要上臺講兩句。現在的瞿應安精神生活充實了,身體變好了,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2024年,我們組織了30多位老人去平樂古村旅游,今年計劃去革命烈士博物館。”王作平對記者說。
自掏腰包建文化大院
說起王作平的志愿服務之路,還要從自家院壩開始。
2005年,時任村計生專干的王作平發現,農閑時,村里的老人沒事就在路邊三五成群拉家常,說東家長西家短,嚴重影響鄰里和諧。“當時,就想著找一個地方給大家活動,有事情做就不生事端了。”王作平回憶道,“村里沒有文藝隊,每年花錢請人來演節目,既老套又沒有新意,村里老人都不滿意。我平常就愛文藝活動,三句半、快板都能現編現演,就想著從這方面著手,建一個文化大院,培養一支本村的文藝隊伍。”
當時村里沒有多余的公共活動場所,王作平的文化大院就建在了自家院壩。他騰出一樓原本用來儲藏水果的房間,硬化了院子地面,采購了圖書、電腦、復印機、電視機、音響設備等,把家里僅有的2萬元都投了進去。“當時村里說什么的都有,說我貼錢貼時間陪大家耍不值得,說我別有用心。”王作平笑著說,“家里人支持我就干。”
場地建設完成后,他挨家挨戶動員,村里十幾個志同道合的老伙計一響應,作平文化藝術團就建起來了。農閑時,大家帶著肉、菜來王作平家活動,排練完了一起聚餐,“熱熱鬧鬧的,特別吸引人。”王作平自己出資購買服裝、道具等,同時還負責節目創作、編排及指導,排練了相聲、小品、舞蹈、快板、舞龍舞獅等10余項節目,不僅在本村表演,還受邀去外村演出。
文化藝術團以鄉音傳黨音
2020年,王作平所在的原龍灘村和桂花村合并成立龍灘社區,人口由原來的2000人變為4500多人,王作平的藝術團也隨之壯大到90多人,隊員里有40多歲的家庭婦女,也有70多歲的老漢。王作平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四季度藝術團的活動最多,因為春節前后都是農閑,大家都有空,外出表演也多;二、三季度農忙,活動就少。”
作為藝術團的主創人員,王作平每天看電視關注時事熱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候,我就看電視抄重點,一晚上就能弄好一段快板,第二天就能表演,然后再不斷地打磨。”王作平自豪地說,反應快、宣傳快就是藝術團的特點,群眾喜歡的作品就保留、群眾不喜歡的作品就不要。為了確保政策宣傳的準確性,王作平還請縣文化宣傳部門的干部幫忙審核把關。
發生在鄰里間的事也是王作平創作的來源。丹棱縣主要種植水果,近兩年農戶和收購方經常因價格浮動發生摩擦,王作平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關法條創作了小品《依法解憂》。“一是普法,二是解決矛盾,很受群眾歡迎。”王作平說。
現在,藝術團經常表演的節目有三句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鼓干勁》和快板《中共中央〈決定〉領航向》,宣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快板《種糧補貼新政策》《聽我說說民法典》《我是法律明白人》,宣傳群眾需要了解的政策法規;還有夸贊家鄉新面貌的快板《大雅丹棱聚優才》,這些都是經過不斷打磨,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藝術團的名氣越來越大,僅2024年就開展文藝活動50多場,其中應邀表演近30場,演出收入結余作為藝術團的活動經費。周圍人從剛開始看熱鬧,到現在與有榮焉。“村里人在電視上看到我,見面就會說,‘你上電視了,真是太好了’。”王作平開心地說,“我們的作品堅持以鄉音傳黨音,所以才受群眾歡迎。”
踏踏實實地做好事、辦實事,王作平獲得了群眾的一致認可,提起他,大家都豎起大拇指:“王作平和他的隊伍,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