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濱
2024年,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海洋基金會)緊緊圍繞建設海洋強國、共建“一帶一路”、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等謀篇布局,廣泛團結國內國際資源與力量,凝心聚力全面完成了2024年“唱響十大行動,凝聚奮進力量,攜手共創美好世界”的任務目標。
2024年工作成績斐然
海洋基金會在自然資源部和民政部的領導下,在各有關部委的指導及各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體理事、監事、秘書處、國內各有關合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積極務實地推進“十大行動”,注重黨建與業務工作相融合,不斷推進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第一,“海上絲路藍色經濟行動”不斷拓展。一是與19個國家合作開展“推行海洋空間規劃 助力藍色經濟發展”海上絲路項目,其中海洋空間規劃編制工作不斷推進,發展優勢專題研究不斷深化,培訓海洋人才、完善海洋制度與信息網絡、介紹中國企業投資等工作持續開展。二是主辦了海上絲路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工作交流會,60個國家、10余個國際組織等300余人參加現場會,3000余人線上參會;發布了《助力共建“一帶一路”海洋可持續發展合作倡議》《助力共建“一帶一路”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八項行動》,簽署了多份合作文件,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三是向共建“一帶一路”沿海國家發布了《中國海洋空間規劃經驗與成就》《海上絲路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合作編制指南》《2024“海絲”沿線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報告》等公共產品。四是分別與加勒比地區、科特迪瓦簽署了合作開展海上絲路項目文件,分別與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簽署了深化海洋合作的文件。五是分別為東帝汶農牧漁林部、印度尼西亞海洋事務與漁業部舉辦了海洋管理研修班。六是印發了《海洋空間規劃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研究基金管理辦法》《研究基金課題成果管理辦法》《研究基金申報指南》等多項制度文件,遴選資助了一批年度實驗室基金項目。
第二,海上絲路海岸帶評估行動”不斷深化。一是海上絲路海岸帶評估行動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的指導,獲得了共建“一帶一路”沿海國家和相關國際海洋組織的認可與積極評價。二是參與研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的機構越來越多,研究不斷深化推進、不斷精準發力。發布了《“海絲”沿線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評價報告(2024)》。三是不斷完善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實驗室制度,建立了籌建管理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制定了青年人才培養機制和實驗室項目申報指南,建成了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可視化展示系統。四是以實驗室為依托,開展了面向海上絲路國家年輕學者,以深造海岸帶可持續發展領域為主要課程的招生宣傳,邀請他們來中國學習。五是積極承擔海上絲路國家海岸帶綜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為重點的研究,完成了哥斯達黎加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的國別研究。
第三,“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進展順利。一是資助的“融通科學、管理與社會參與:助力海岸帶可持續發展”項目取得豐碩成果,并順利結題。二是實施的“加速海洋空間規劃在西太地區實施”和資助的“多圈層動力過程及其環境響應的北極深部觀測”“數字化的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等“海洋十年”行動與大科學計劃穩步推進。三是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共同主辦并參與了2024年第二屆聯合國“海洋十年”大會邊會。四是與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共同主辦了第二屆推動聯合國“海洋十年”實施: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主題為深度參與海洋十年行動 共同推動海洋科技變革。五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提交了申請加入“海洋十年”合作伙伴的相關補充材料。六是與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中山大學、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了深海發現之旅暨“海洋十年”進校園活動。
第四,“藍色伙伴關系行動”成績斐然。一是11月份赴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G20海洋20峰會及配套活動,介紹中國基于生態系統的空間規劃和藍色經濟理念與成績,介紹海洋基金會的國際合作成就,并與巴西國家海洋研究所、美國皮尤基金會、沙特阿拉伯國際深海發現基金會、印度尼西亞保護基金會等機構進行了深入交流并達成合作意向。二是在北京會見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杰·科恩伯格一行,雙方就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生物多樣性變化問題等,開展國際合作達成共識。三是資助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中國東南亞海洋合作論壇期間舉辦藍色市民邊會,并在雅加達坦格朗進行了藍色市民社區調查和座談。四是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在海南省??谑泄餐鬓k了第三期和第四期RCEP框架下藍色經濟發展能力培訓班、2024RCEP區域海洋經濟青年對話等活動。五是與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聯合發布了《氣候變化下小島嶼國家海平面上升狀況報告(2024)》。
第五,“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走向國際。一是與世界經濟論壇聯合開展了圍繞工商行業自然受益轉型項目——港口行業全球研究報告編制,開展了一系列專題調研和國際研討會,計劃于2025年年初在達沃斯論壇(又稱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發布。二是參加第十五屆新領軍者年會(又稱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系列活動,主持了自然受益型經濟與行業新前沿會議,與各方代表圍繞工商業自然受益轉型的最佳案例進行了深入交流。三是參加海洋負排放經濟論壇——海洋負排放與新質生產力活動,海洋基金會與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執行方組織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四是圍繞推動海洋高質量發展,赴山東省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威海市海洋發展局、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威海市社會組織創新創業園、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等開展了調研,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五是主辦了2024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論壇、大圖們江海洋經濟合作對話等活動。
第六,“海洋國際交流對話行動”豐富多彩。一是與中國南海研究院、華陽海洋研究中心和博鰲亞洲論壇秘書處聯合主辦了“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南海主題分論壇”。二是在安提瓜和巴布達與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斐濟、湯加、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等聯合主辦了第四次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國際會議“推行海洋空間規劃 助力藍色經濟發展”邊會。來自中國、斐濟、湯加、古巴、安提瓜和巴布達、聯合國相關部門等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了會議。三是資助自然資源部戰略所和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主辦了第七屆大陸架和國際海底區域制度科學與法律問題國際研討會,來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三大機構、聯合國海洋事務與海洋法司主要負責人,以及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150余人參加。四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分委會、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共同主辦了全球海洋空間規劃2030計劃暨西太平洋地區海洋空間規劃實施研討會。五是與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司、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共同主辦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海洋與海岸帶生態環境及災害立體監測國際培訓班。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基里巴斯、所羅門群島等15個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26名學員參加培訓班。六是聯合主辦了2024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2024年國際海洋爭端解決與國際法研討會暨北京研習班、2024永續海洋論壇。七是與清華大學外文系聯合召開了涉海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座談會,圍繞涉海國際組織中國人才培養等問題,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第七,“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扎實推進。一是舉辦由海洋基金會主辦、自然資源部海洋咨詢中心承辦的唱響美麗海洋公益行動研討會,來自全國海洋領域170名代表參會;發布了唱響美麗公益行動倡議,推動海洋公益活動向更高目標邁進。二是開展了第八屆全國凈灘公益活動,在沿海各省份的28個城市同步開展,各地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大中小學校、媒體等單位組織了共計180余場主題鮮明的凈灘活動,450多家單位、1萬多名志愿者參與,330多家媒體跟蹤報道,清潔海岸線長度約193公里,清理垃圾約15.05噸。三是召開了2024年度美麗海洋公益行動項目專家評審會,確定了項目實施機構。四是召開了2024年海洋公益組織工作會,來自地方行政主管部門、事業單位、高等院校以及海洋公益組織等30多家機構代表出席會議,交流和總結工作經驗。五是接續開展大灣區生態建設現狀評估暨大鵬灣海域夏季、秋季漁業資源環境現狀調查項目。
第八,“海洋青少年人才行動”碩果累累。一是“海洋育苗項目”學校增加了7所,為10所學校的海洋圖書館舉行了揭牌儀式,舉辦了專家海洋科普講座,為13所“海洋育苗項目”學校捐贈了第二批海洋圖書。二是召開了2024年校長工作現場交流會,表彰了在實施“海洋育苗項目”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校和校長,并部署了工作、明確了要求,來自22個省份的22所“海洋育苗項目”學校校長交流了經驗。三是主辦了第三屆“我愛海洋‘雙講’活動大賽”,即“講好一堂海洋課”教師教學比賽和“講出我的藍色暢想”學生演講比賽。64名教師和118名學生獲獎,8所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51名教師獲得優秀指導獎。四是為第三屆“我愛海洋‘雙講’活動大賽”教師教學比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的42名優秀教師舉辦了為期一周的培訓。五是為“海洋育苗項目”學校2024年考入海洋院校的191名大學新生,每人一次性發放了5000元“勵志深藍”獎學金,四年累計有642名學生獲得該獎學金。六是第二期海洋管理與涉海外交知識進高校系列講座在武漢大學等數十所高校舉辦。
第九,“宣揚海洋人文精神行動”精彩紛呈。一是參與主辦了第十四屆全國海洋知識競賽,吸引了全國1500萬人次競相參與公眾組答題,200多所高校數十萬大學生參與本次競賽,44名參賽者獲得獎金。二是與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等聯合主辦了首屆自然資源文化創意大賽,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啟動了第二屆自然資源文化創意大賽。三是共同主辦了全國大學生第十二屆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1114所學校學生投送作品32315件,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獲獎作品于世界海洋日在福建省廈門市主會場進行了展出。四是聯合主辦了第二屆中國國際海洋水下機器人大賽。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海軍工程大學等55所高校的267支隊伍參加比賽,14支代表隊獲得特等獎。五是主辦了新時代海洋文化建設論壇,發布了推動新時代海洋文化建設倡議。六是在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設立了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海洋文化創意基地。七是與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等主辦了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極地知識進校園進西部9省份19場活動,并參與了國家博物館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論壇及展示活動。
第十,“海洋重大問題研究行動”碩果累累。一是完成BBNJ協定執行后對中國的影響、海洋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區域“開發規章草案”中承包者權利保護、印太戰略框架下美國政府南太政策等項目中期評審。二是完成極區外層空間利用、極地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我國濱海核電用海選址布局研究、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項目、中美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中日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構建藍色伙伴關系設想研究等項目評審結題。三是完成了《惠州海域海草床現狀調研及其碳匯評估》《海基于長島“國際零碳島”建設背景下海島地區主要碳匯結構體的空間分布及碳通量核算研究——以廟島為例》《泛南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海洋十年”項目策劃研究》《關于我國在東北亞臨海經濟發展的機遇與對策研究》《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重要論述研究》等一系列調研和研究報告。
第十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確保工作不斷推進。海洋基金會黨支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基金會各項工作中。一是按照黨中央和自然資源部開展黨紀學習專題教育部署和要求,深入學習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精心組織一系列黨紀學習教育,對照本職工作和廉政風險點開展重點學習,確保全體黨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進一步保持純潔性與先進性。二是認真學習《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進一步厘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重點和方向,使海洋基金會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三是加強組織建設,完善工作機制。黨支部順利完成了換屆,定期召開黨員大會,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增強了黨內民主,提升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四是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永葆干事創業的激情與活力。帶領海洋基金會全體工作人員積極內引外聯,在海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使海洋基金會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不斷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
2025年工作要點擘畫
2025年,海洋基金會繼續開展“十大行動”,重點任務如下:
第一,海上絲路藍色經濟行動。重點抓好:一是繼續推進“推行海洋空間規劃 助力藍色經濟發展”海上絲路項目。二是籌備舉辦第二屆海上絲路國家海洋空間規劃交流會成立大會。三是加強海洋空間規劃技術重點實驗室、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實驗室的建設和海上絲路項目合作國家的人才培訓。
第二,海上絲路海岸帶評估行動。重點抓好:一是完善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指標體系,提高科學性、實用性、權威性,不斷吸納文萊、新加坡等更多國家的海洋科研機構和海洋智庫參與指數研究。二是聯合印度尼西亞茂物農業大學、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文萊達魯薩蘭國大學等開展海上絲路國家海岸帶重大問題研究,提出海岸帶綜合管理方案。三是繼續舉辦海洋永續論壇暨海岸帶綜合管理論壇。
第三,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重點抓好:一是按計劃推進“加速海洋空間規劃在西太地區實施”海洋十年項目,適時在西太平洋相關國家建立海洋空間規劃示范區。二是繼續支持多圈層動力過程及其環境響應的北極深部觀測、數字化的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等“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不斷推動階段性成果的轉化應用。三是積極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的相關活動,提高海洋基金會在“海洋十年”中的影響力。
第四,藍色伙伴關系行動。重點抓好:一是全程參與2025年G20海洋系列活動,傳播海洋治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二是與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舉辦國際海底培訓活動、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期間聯合舉辦邊會活動,開展深海海底礦產開采與環保相關研究。三是舉辦RCEP 框架下藍色經濟發展能力培訓班和RCEP 青年交流對話會。
第五,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重點抓好:一是為央企國企理事單位的海洋項目用海用島提供相關政策與技術服務,為國家重大涉海項目建設、沿海區域協調發展、深遠海資源開發等提供咨詢建議。二是與相關世界經濟組織共同搭建橋梁,為沿海地區引進高質量海洋項目提供信息與技術服務。三是舉辦企業家海洋經濟論壇、2025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論壇等。
第六,海洋國際交流對話行動。重點抓好:一是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海洋國際組織、公益國際組織等活動。二是繼續舉辦2025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等海洋對話活動。三是繼續舉辦2025中國—島嶼國家海洋合作論壇,發布《2025年氣候變化下小島嶼國家海平面上升狀況報告》。
第七,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行動。重點抓好:一是舉辦第二屆美麗海洋公益行動研討會以及專題會議,落實唱響美麗海洋公益行動倡議。二是繼續舉辦第九屆全國凈灘公益活動和美麗海洋公益行動。三是加強海洋專項基金建設,募集資金資助更多海洋生態修復項目。
第八,青少年海洋人才建設行動。重點抓好:一是舉辦“海洋育苗項目”學校學生海洋知識競賽、第四屆我愛海洋“雙講”活動大賽、第四屆校長現場工作交流會。二是適當擴展“海洋育苗項目”學校。三是開展2025年海洋管理與涉海外交知識進高校系列講座活動,開展海洋國際組織中國人才輸送培訓活動。
第九,海洋人文精神宣揚行動。重點抓好:一是舉辦第二屆新時代海洋文化建設論壇,落實推動新時代海洋文化建設倡議,繼續舉辦第三屆中國國際海洋水下機器人大賽等活動。二是聯合舉辦海洋文化國際藝術交流展、第二屆自然資源文化創意大賽、全國大中學生第十四屆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第十五屆全國海洋知識競賽。三是適時建立新時代海洋文化基地,創新海洋文化研究。
第十,海洋重大問題研究行動。重點抓好:一是開展對全球重要海洋國際組織現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與治理以及人文交流的研究。二是開展對BBNJ協定(即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區域組織設立的研究。三是開展對海洋領域重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研究,開展對海洋碳匯、外海域管理制度、海洋與灣區經濟發展等研究。
(作者系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黨支部書記、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