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園
——山東省東營市勝利街道探索實施居民參與式基層治理模式

時間:2025-02-0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組織》雜志1月下
【字體:    打印

劉麗君 周凱迪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勝利街道轄區總面積530平方公里,總人口20.6萬人,管轄26個城市社區、1個漁民社區、6個行政村,居民數量多、治理難度大。近年來,勝利街道堅持“居民是社區的主人”理念,持續深化“四鄰”責任社區建設,通過建組織、搭平臺、強保障,積極探索實施居民參與式基層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園。

建強組織,把居民聚起來

勝利街道推行“黨員帶四鄰、四鄰帶全民”,實現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個組織到千家萬戶的積極轉變。

一是建強黨組織,做居民心中的“主心骨”。勝利街道將“社區黨委—小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組織架構延伸到離居民最近的地方,選優配強76名小區黨組織書記,集中聘任772名“紅色樓棟長”,引導4862名黨員在小區亮明身份、認領項目,確保黨的組織和工作進樓入戶、全面覆蓋。

二是培育社區社會組織,讓居民爭當帶頭人。堅持組織引領、黨員先行、能人帶動,引導居民黨員、“雙報到”黨員帶頭管理60個議事小組、80支黨員志愿服務隊伍。“雙報到”黨員指在工作單位和社區黨組織報到登記的黨員。通過“上門找、活動挖、鄰里薦”等形式,挖掘居民骨干3860余人,支持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培育384家社區社會組織,通過強組織、育能人,持續擦亮“鄰聚力”自治品牌。

三是開展志愿活動,讓居民成為“主人翁”。勝利街道在112個志愿服務組織中建立了42個功能型黨支部、18個聯合黨支部,實行“支部向志愿組織輸送志愿者、志愿組織把志愿者培養成入黨積極分子”的“雙輸血”模式。目前,街道注冊志愿者近6萬名,逐步實現每個有勞動能力的家庭都有一名志愿者的目標。同時,創新推出社區毗鄰協作、街區商戶共同體等黨建工作模式,通過社區黨委與共建單位、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聯合實施志愿項目,有力促進多方積極參與。2024年以來,20余個駐區單位、70余家轄區企業、超400戶愛心商家及140家社區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基層治理,累計實施志愿服務項目60余個。

搭好平臺,讓居民動起來

勝利街道積極搭建吸引居民廣泛參與的活動平臺,讓居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參與治理。

一是搭建項目平臺。勝利街道連續四年開展公益創投大賽、“大愛有光”志愿服務項目評選,持續推進“社區提案”機制和“幸福合伙人”計劃,面向各類社區社會組織征集“金點子”,先后實施“有愛不孤獨”心智障礙兒童成長、“了不起的媽媽”婦女創業等鄰里互助類項目130余個。

二是搭建場景平臺。勝利街道將5萬余平方米的社區公共用房提供給社會組織和居民開展活動使用,并開發利用小區閑置土地進行微更新、微改造,引導社區居民齊動手改造溫馨家園、塑造社區文化,累計實施“一米菜園”“錦繡中華路”等場景營造項目40余個。依托“睦鄰花園”“四鄰議事廳”等開放空間、公共場所,組織居民共同商討修訂社區公約120余份,將社區公約逐步成為居民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三是搭建鄰里平臺。勝利街道改變“百家宴”等大操大辦傳統,以樓棟為單位常態化開展“睦鄰宴”“睦鄰運動會”等小而美的鄰里活動,讓社區居民從“熟人”變“親人”。同時,暢通居民參與渠道,在社區每月一次黨群議事會的基礎上,把議事會開進樓棟和單元,實現更加精準化的議事協商,讓居民的事自己說了算。截至目前,勝利街道已開展“樓頭議事”1200余期,成功化解鄰里矛盾、熱線投訴189條。

強化保障,讓參與可持續

勝利街道強化“資金、陣地、人才”三項保障措施,持續探索居民參與式基層治理的長效機制。

一是加強資金統籌。構建“財政資金+社區基金+眾籌資金”的保障格局,成立街道級社區慈善基金,設立全省首支社區慈善信托,建設全市首個慈善工作站,搭建“V笑大碗茶”等公益活動,通過舉辦慈善大會、公益市集等方式,累計為社區慈善基金注入180余萬元,扶持實施“轉角遇到愛心椅”“社工陪你過暑假”等慈善項目28個。同時,鼓勵有條件的社區領辦社區企業,開設“幸福微工廠”,吸引居民在家門口就業,將不少于10%的企業所得利潤注入社區基金。例如,勝宏社區“一米暖陽”殘疾人非遺工坊、錦輝社區“針心針意手工坊”等均實現資源反哺,累計為社區慈善基金注入資金3.6萬元。

二是管理服務空間。開放76處黨群服務陣地,通過空間換服務、空間換資源,吸引社區骨干、志愿者、社區社會組織、商家企業等參與空間共營、提供公共服務。拓展陣地服務功能,將磨剪子、配鑰匙等服務引進社區黨群服務陣地,不斷拓展服務內容,打造允功工作室、段師傅365幸福到家便民服務站等服務網點52處,充分滿足居民多樣化服務需求。

三是“四鄰”學院賦能。勝利街道注重人才培養,打造集理論研究、組織培育、實景教學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賦能基地——“四鄰”責任治理學院,與全國有影響力的樞紐型社會組織合作,為社區書記、社工人才、社區骨干提供孵化培育、能力建設、資源對接等支持性服務。學院開辦以來已培訓學員超5000人次,報送城鄉社區治理優秀案例50余個,學員中獲各級表彰的達80余人次。

目前,勝利街道居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依托169個社區黨支部、330個網格黨小組、772個紅色樓棟,組建以黨員為主體的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庭戶長“四長”隊伍118個,培育孵化社區社會組織384家,帶動7.8萬余名居民加入,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同時,服務居民的可持續性不斷增強。截至目前,勝利街道累計投入社區治理專項資金180余萬元,跟進實施社區治理項目235個,鏈接基金會、公益組織等項目158個,落地實施社區社會組織合作項目128個,惠及10余萬名群眾,服務居民的效率和質量大大提升。此外,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也不斷提升。通過全面布局黨建引領社會組織發展工作推進計劃,帶動20余萬人次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參與活動、提供服務,形成了居民參與式治理、共建幸福家園的良好格局。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勝利街道)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