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2月7日正月初十,上海市氣溫突降。
上午9點50分,68歲的市民平阿姨費力地推著一個24寸行李箱走進位于徐匯區田林東路588號的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我8點就出門了,換乘了兩趟公交車,終于把捐贈物品送到了,這些是我送給山區孩子們的一片心意。”平阿姨和正在值班的張志勇說。
“服務社一年到頭都很熱鬧,像平阿姨一樣的‘老朋友’有很多。春節期間,來捐贈的愛心市民也不少。”張志勇告訴記者,“很多愛心人士找過來,委托我們執行定向捐贈意愿,有的想給山區的孩子們捐課桌椅,有的希望一對一幫助孩子。”
記者了解到,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成立于2014年6月,創始人張志勇曾經是一名海軍戰士,從2002年起就奔走在公益路上,籌資助困。在他的感召下,服務社已匯聚了1000余名志愿者。
走進服務社百余平方米的倉庫,書籍、衣物、生活用品等分類碼放在置物架上,整整齊齊、滿滿當當。家住田林街道的張阿姨和姐妹們正在整理愛心物資,她們把清潔消毒后的物品放入寫有“振興鄉村送溫暖,上海人民獻愛心”的包裹中。
“我們做志愿者,不求回報。”張阿姨說,“為社會出力,這種感覺很棒。春節期間,我的外甥女捐了1000元壓歲錢,拿到捐贈證書后,她開心得不得了。”
無論是整理、打包、裝車,還是捐助對接、分發物資,張志勇始終沖在最前面,他把每一份愛心都看得很重。服務社曾發起“愛心包漂流行動”,收集上海20多所中小學生志愿者的1萬余套閑置校服,送往云南、新疆、貴州等地的學校;聯系云南省勐海縣黎明農場,定期為困難家庭捐贈衣物;在徐匯區田林東路開設不定期的“愛心流動墻”,向有需要的人免費提供過冬衣物……
“服務社成立以來,志愿團隊的足跡遍布云南、甘肅、新疆、寧夏、貴州、湖南、江西等地,累計捐款達400余萬元,捐贈各類物資650余噸,捐助和受惠對象5000余人次。”張志勇介紹,“2024年,我們裝了14輛大卡車的愛心物資,兩車發往安徽大別山,12車發往云南、湖南等地,還委托物流公司運送發往新疆、四川的愛心物資。”
如何用好愛心善款和物資?這是張志勇思考最多的問題。
“這些年,我堅持實地走訪,到學校、進家庭,親眼看到受助者拿到物資,我就放心了。”張志勇說,一直以來,服務社都將善款和物資進行點對點捐贈。
“這些年,服務社在各地建立了40多個志愿服務點,今年我們想都走一遍。”在張志勇看來,服務社機構雖小,卻肩負著愛心人士的囑托和山區學生的期待,他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