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董華武 李 淵
“真沒想到,我還在接受治療,村干部和民政工作人員就找到了醫院,幫助申辦低保等社會救助,幫我們渡過了難關。”提及自己因意外導致高位截癱后的經歷,家住河南省洛陽市嵩縣飯坡鎮汪城村的黃女士感慨地說,“各方面的貼心幫助讓我感到很溫暖,對以后的生活也充滿了信心。”
連續15年提高城鄉困難群眾救助標準,科學制定困難家庭、經濟狀況、低保邊緣人口等認定辦法,分層分類開展救助幫扶……近年來,洛陽市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社會救助工作,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心服務:讓困難群眾更有尊嚴
1月22日,正值北方小年。嵩縣民政局副局長王紅來和社會救助股股長韓國麗完成對汪城村困難群眾的慰問工作時,周邊已是萬家燈火,路上掛起的紅燈籠,讓這個豫西山村充滿了新年的氣氛。
“考慮到困難群眾的心理感受,我們特意選擇在天色稍晚或村民吃飯前后、路上行人較少時進行慰問。”韓國麗說,以往開展節日慰問時,因為參與人員多,容易讓困難群眾產生心理壓力,“市里今年倡導的這種做法確實不賴。”
慰問形式的變化源于洛陽市民政局的一次調研。
2024年下半年,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工作人員在基層調研時,新安縣南李村鎮趙峪村一戶困難群眾反映:“縣里工作人員帶著米面油來家里慰問時,村里不少人都看見了,第二天,正讀中學的孫子就被村里的幾名同齡孩子嘲笑了……”
“既要傳遞黨和政府的溫暖,保障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也要充分考慮其家庭成員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心理感受,讓社會救助工作變得更暖心。”洛陽市民政局副局長倪建杰說。
從那以后,市民政局向各縣(區)民政局發出倡議:慰問困難群眾不要大張旗鼓,慰問物資要緊貼實際需求。
這一倡議得到各縣(區)積極響應。記者了解到,2025年春節前夕,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偃師區為低保對象及特困人員發放的一次性生活補貼,都直接打到了本人的銀行卡中;澗西區在為低保對象及特困人員發放消費券過程中,不搞儀式不聲張,隨著走訪慰問發給困難群眾,讓困難群眾更感溫暖、更有尊嚴。
為保護困難群眾隱私,洛陽市民政局在《最低生活保障審核確認辦法》中規定,鄉鎮(街道)在低保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示個人信息時,無關信息不公開,未成年人信息不公開;在《洛陽市中心城區困難群眾救助工作方案》中規定,困難群眾救助工作涉及的身份證號、手機號、銀行卡號等均為敏感信息,要妥善處理,嚴防泄密。
“杜絕錯保漏保與保護困難群眾隱私,二者并不矛盾。”洛陽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董誠告訴記者,“我們通過19個部門的信息核對、救助經辦人員責任倒查等機制,多措并舉,強化監督,確保社會救助工作公開公平公正。”
用情幫扶:“輸血”與“造血”并重
43歲的趙某芳家住宜陽縣張塢鎮程子村,丈夫因病去世后,她一個人照顧70多歲的公公和兩個孩子。2023年,一次意外事故讓趙某芳落下殘疾,家庭生活愈發困難。
了解到趙某芳一家的情況后,市縣兩級民政部門及時為她和公公辦理了低保和殘疾人補貼,還組織相關機構對趙某芳一家開展精準幫扶,定時送去生活物資,并根據需求送去康復理療床和輪椅。在保障一家人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市縣兩級民政部門又協調教育部門,每月為她上大學的兩個孩子提供助學金。
“之前,家里房子小,政府又幫著建了一間房和衛生間,并配置了生活用品。”趙某芳說,縣民政局還幫她申請了公益性崗位,每月又多了400元收入。“去年,我女兒大學畢業后,也是縣民政局幫著聯系了幼教的工作,讓我們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分層分類的綜合幫扶也讓家住飯坡鎮的小路(化名)對未來充滿信心。19歲的小路自幼父母雙亡,她和弟弟與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當地民政部門不僅將她和弟弟納入孤兒保障范圍,還為其奶奶辦理了低保,并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給小路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添置了電風扇等家電。在小路考上大學后,民政部門又幫她申請了助學金。“再有兩年我就大學畢業了,工作后我想帶著奶奶出去看看,也想盡自己所能幫助遇到困難的人。”小路告訴記者。
“既要‘輸血’,更要‘造血’”,這是洛陽市開展社會救助工作秉持的理念。近年來,洛陽市不斷整合救助資源,形成救助合力,努力通過綜合幫扶,讓困難群眾的生活有盼頭、有奔頭。
2024年10月,洛陽市民政局聯合教育、人社等7部門下發了《洛陽市中心城區困難群眾救助工作方案》,把社會救助工作按照基本生活救助類、住房保障類等進行分類,并明確了相關部門的救助責任。該方案規定,各相關部門要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進行一項或多項救助,形成合力,使困難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幫扶。
用力保障: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
“在這里吃得好、睡得好,各方面都有人照顧,日子真是好。”夜幕降臨,飯坡鎮洛溝村養老服務站明亮的餐廳里飯香陣陣,78歲的特困人員王某吃著熱乎乎的飯菜,他對目前的生活狀態很滿意。
“這里以前是村里的小學,空置后改造成村養老服務站,主要保障村里的低保、特困、殘疾等服務對象。”服務站負責人吳素珍告訴記者,洛溝村位于山區,老年人和民政服務對象居住比較分散,日常生活存在不少困難。服務站建成后,村里特困人員、低保對象等都可自愿入住,站里不僅提供一日三餐,還有娛樂設施。
“村衛生所就在旁邊,能隨時提供醫療服務。”吳素珍覺得,服務站切實解決了困難群眾的日常生活難題。36歲的村民孫某下肢殘疾,日常生活一直由父親照料。近幾年,年邁的父親逐漸失去照顧兒子的能力。服務站建成后,父子二人第一時間入住,日常生活有了保障。
王紅來告訴記者,目前全縣已建成村級養老服務點200多個,并由縣財政撥款為每個服務點配備3名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負責入住人員的日常照料。
借養老服務設施之“水”,行社會救助工作之“舟”,是洛陽市的一項探索。近年來,洛陽市依托農村“四類”服務設施(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集中互助養老服務站、小型集中養老服務點、村級居家助老服務點),把失能、半失能以及其他有需求的困難群眾托管在村“集中+居家”養老服務站點,切實讓困難群眾的生活得到保障。
記者了解到,洛寧縣鳳翼鎮溪村小型集中養老服務點運營兩年多來,以吃住與娛樂一體的服務,成為村里低保、特困及空巢老人溫暖的家;新安縣南李村鎮懈寺村建設的“福壽居”目前有5名低保對象和1名特困人員自愿入住,過上了日常有人管、生病有人護的新生活。
“做好社會救助工作,落實資金保障是第一步,同時還應聚焦困難群眾所需,充分利用各種設施,努力做好社會救助‘后半篇文章’,切實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洛陽市民政局副局長齊成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