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閆 潔 孫彥川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線職責,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年來,各地民政部門積極探索惠民舉措,社會救助服務轉介驛站、共富工坊、愛心工場等創新模式相繼涌現,匯集資源、凝聚智慧、溫暖人心,為實現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貢獻民政力量。
以轉介驛站鏈接資源
“現在,我在家里隨時都能吸氧,省去了跑醫院的麻煩,還不用花錢。”由于患有肺部疾病,山東省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初村鎮的低保對象王先生以前經常去醫院進行氧療,不僅往返需要時間,還給他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
在一次走訪中,當地社會救助服務轉介驛站工作人員了解到王先生的實際需求,隨即對接威海市慈善總會與愛心企業,通過“海馬·自由呼吸”困難群眾氧療康復項目,免費為他家安裝了呼吸機,還指導他正確使用設備進行康復訓練,并安排專業人員定期回訪,讓他真切感受到了“自由呼吸”的幸福。
“困難群眾申請低保等救助時,社會救助服務轉介驛站工作人員會同步介入,詳細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后依據評估指標精準分析其家庭狀況,并將信息鏈接給有幫扶能力的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威海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轉介驛站可以讓各方圍繞困難群眾的實際需求,開展精準、高效、暖心的個性化救助幫扶。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在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區過程中,威海市民政部門對重點群體格外關心關注,目前全市72個鎮(街道)依托當地社會組織聯合會,全部建立社會救助服務轉介驛站。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困難群眾的需求已從單一物質需求,逐步向‘物質+服務’多元需求轉變。我們探索慈善賦能新模式,讓救助工作穩步從‘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轉變。”威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于軍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威海市各級民政部門和慈善組織以滿足困難群眾個性化需求為導向,先后打造“陽光灑滿窗·家家悅”關愛行動、“威高·安心生活”衛生用品捐贈等品牌項目30余個,并加強與社會力量合作,為困難群眾提供健康管理、照料護理、精神慰藉、技能提升等個性化幫扶服務,2024年累計支出慈善款物4317萬元、幫扶3.95萬人次。
用共富工坊促進增收
“我去年種菜掙了1萬多元,比前幾年都多。”年近七十的孫百億,是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戴村鎮大石蓋村村民,因腿腳不便,不能外出打工。2019年,孫百億參加了村里的“初心菜園”建設項目,開始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零散空間種菜。
“剛開始沒有經驗、收入較少,后來有了‘映山紅’共富工坊,他們提供育苗、種植指導、收割、銷售一條龍服務,我的收入就越來越多了。”孫百億說,“遇到雨雪天氣或者我忙不過來時,共富工坊還組織人來幫忙,特別好。”
記者了解到,這些年,在大石蓋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困難群眾都在“映山紅”共富工坊的幫助下提升了生活質量。
“種菜不僅讓村民掙了錢,還進一步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共富氛圍。”“映山紅”共富工坊創辦者孫國柱說。
“映山紅”共富工坊還牽頭成立了匯聚全鎮23個村(社區)、黨群驛站以及“兩新”企業的“映山紅”鄉村共富黨建聯合體,推出共富課堂、共富直播間、公益創投等服務項目。同時,輻射帶動淳安、遂昌、仙居等山區26個縣建立30余個工坊產品供貨基地,累計帶動1000余戶村民參與種植,實現村民增收30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140萬余元。
過去一年,杭州市把民政工作充分融入共同富裕大局,通過“弱有眾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完善基本民生保障體系,在促進低收入群體邁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同時,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引導社會組織、企業等創辦手工業、電商培訓(就業)、農村種植(養殖)等多種模式的幸福增收基地。各級民政部門積極探索幸福增收基地致富增收新路徑,為參與企業提供資金、場地、設備等方面的支持。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建成幸福增收基地100余家,幫助1000余戶低收入家庭增收2000余萬元。
在愛心工場點亮希望
從一捆拉鏈中抽出一根,把咬合在一起的兩條牙鏈分開,從拉頭處一左一右穿進去,再把拉頭從頭到尾“唰”的一下拉好,一套工序就算完成了。
2月21日,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三醫院愛心工場的操作臺前,侯麗(化名)正和病友一起組裝拉鏈。由于患有精神障礙,她一邊在醫院接受康復治療,一邊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進行箱包配件的分揀與組裝。她每天工作三四個小時,按勞取酬,勞動所得可以在醫院超市和食堂消費。對于這樣的生活,侯麗和病友都很適應,干起活來也很有動力。
記者了解到,愛心工場是在泉州臺商投資區管理委員會民生保障局引導下,由企業依托市第三醫院創建的,可以為有勞動能力的輕度精神障礙患者提供低體能、低技能、高安全性的就業崗位。愛心工場創辦以來,已安置了符合條件的患者115名。
“通過堅持康復治療,侯麗在情緒控制能力、交流能力和專注力方面都有了明顯提升,還當上了小組長。”護士長張婭娜介紹,泉州市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有兜底政策,比如侯麗是石獅市寶蓋鎮居民,她的治療費用由石獅市財政全額負擔。
2024年,泉州市入選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地區后,啟動“泉力幫”救助項目,致力于為困難群眾提供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并先后舉辦60余場幫就業專項指導活動,推動“企業+零工”共建模式,累計促成980多人實現就業或自主創業,有效提升了困難群眾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