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見習記者 孫 璐
貴州省黔西市雨朵鎮雨朵社區駐村工作隊隊員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收集群眾的訴求。?供圖@視覺中國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讓脫貧成果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一年來,各地民政部門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深入鄉村一線,揮灑汗水,貢獻智慧,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為群眾增收拓展渠道,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民政力量。
依托幸福食堂,涵養文明鄉風
午后時分,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小松鎮許坊村幸福食堂里,剛吃過午飯的老人們正悠閑地拉家常、看電視,省民政廳駐許坊村第一書記熊崧麟像往常一樣來到廚房查看。
“如果哪樣菜總是剩得多,說明老人們不愛吃,我們就會及時調整菜單。”熊崧麟笑著說,“你看,現在幾乎沒有剩飯剩菜了。”
2024年,許坊村幸福食堂日均接待老年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約70人次。如今,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這個小小的食堂,不僅能夠為特殊群體提供可口的飯菜,還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移風易俗的重要陣地。
“孝順老人只靠我們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教育他們的子女。”熊崧麟告訴記者,除了提供低價午餐、晚餐,他們還主動聯系外出務工的村民,鼓勵他們為父母辦理飯卡,并通過視頻實時分享老人們日常用餐和活動的場景,希望借助幸福食堂搭建一座連接親情與鄉情的橋梁。
漸漸地,村里許多外出務工的人主動為幸福食堂捐錢捐物,把內心的牽掛化作實實在在的溫暖之舉,幸福食堂門口愛心墻上的名字也越來越多。
“我們把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安頓好,大家就能安心在外打拼,收入增加了就能更好地回饋家鄉。”熊崧麟感慨地說。
記者了解到,通過建立陪餐制度,駐村工作隊巧妙地將政策宣傳和思想教育融入茶余飯后的聊天中。食堂的電視循環播放移風易俗的宣傳片,倡導抵制高價彩禮、“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等新風尚。如今,村里不少老人過生日時,子女用“孝子茶”取代了壽宴,鋪張浪費少了,人情味多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的新風尚也成為村民的自覺選擇。
以幸福食堂為依托,許坊村還創新開展“文明積分”“樹家風、育新人”“道德紅黑榜”等活動,并積極對接相關機構,開展法律咨詢、健康義診、急救演練、反詐宣傳等主題活動。
在許坊村,幸福食堂不僅用熱乎乎的飯菜溫暖了村民的心,更承載著濃濃的鄉情、傳承著文明的鄉風、見證著鄉村的振興。
唱響茶山新歌,助力產業興旺
“打起鼓,敲起鑼,阿佤人民唱新歌,共產黨光輝照邊疆,山笑水笑人歡樂……”
太陽初升,云霧繚繞的山間回蕩著采茶人悠揚的歌聲,火塘焙茶的香氣在山谷間飄蕩,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巖帥鎮新華村迎來了春茶采摘的繁忙時節。一大早,云南省民政廳駐新華村工作隊的隊員們也背上竹簍,上山與茶農一同采摘,分享豐收的喜悅。
2024年,茶山上多了一道別樣的風景——深藍色的光伏板在晨霧中泛著金屬光澤。省民政廳駐新華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張郡珂介紹:“我們通過‘茶光互補’模式,在茶山上鋪設光伏板,實現了一地兩用、陽光共享。”
板上發電、板下種茶,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能夠為茶樹創造了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促進茶氨酸的合成,提升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從而降低茶葉價格下滑給農戶收入帶來的影響。
“近年來,茶葉市場受茶飲料沖擊,生態有機茶成為轉型方向,‘茶光互補’正是茶農們需要的。”張郡珂說。
記者了解到,新華村雖然地處偏遠,但山水環繞,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引導村民發展生態有機茶葉種植、甘蔗種植、肉牛養殖、青貯飼草種植、養蜂等產業。
為提高農戶技術水平,工作隊聯系云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簽署定點幫扶協議,引入資金和項目,推動建立專家工作站和大學生農村實習基地。2024年,新華村聯動2家省級社會組織會員企業,舉辦2期技術培訓,覆蓋全鎮300余名致富帶頭人。
為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駐村工作隊通過微信群、朋友圈、抖音等平臺幫村里宣傳,并爭取40萬元項目資金打造創業就業基地,設立直播帶貨空間,配備專業設備供村民使用。
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2024年年底,新華村茶葉種植面積達2258畝,產值6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近1.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3萬元。
從2023年駐村至今,張郡珂和隊員們始終秉持“在干中學、在學中干”的理念。對他們來說,駐村既是幫扶也是學習:“我們在農村工作的經驗還不夠,要與農民一起學、一起干,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產業發展方向,科學制訂計劃。”
兜牢民生底線,助力共同富裕
“感謝工作隊送來棉衣棉褲,讓我們能暖暖和和地過冬。”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穆寨街道王灣村的特困人員駱大爺感動地說。
1月6日上午10點,王灣村黨群服務中心熱鬧非凡,西安市民政局駐王灣村第一書記梁東賢和兩名隊員正與紅太陽公益志愿者一起,將一箱箱過冬物資送到村里的困難老人手中。
記者了解到,在冬季到來前,駐村工作隊便積極聯系社會組織和愛心企業,舉辦了多場捐贈活動,為村里的困難群眾送去保暖衣、加絨帽、保暖襪、米面油和牛奶等。此外,工作隊還購置了300多條被子、100多條棉褲,并爭取到愛心企業捐贈的被褥和床上用品,將溫暖送到困難群眾心坎上。
“駐村工作隊始終把關心關愛困難群眾作為工作重點,努力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梁東賢表示,兜底保障是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無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為此,工作隊協同村“兩委”建立網格員機制,通過“一周一排查、一月一研判、一季一調度、一年一評議”的工作模式,不斷筑牢防返貧底線。
梁東賢介紹,在一次入戶摸排中,工作隊發現魚咀組66歲的村民鄭忠耀因患腦梗臥病在床,他的妻子也沒有勞動能力,高昂的醫藥費用讓這個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工作隊核實研判后,及時為這家人申請了低保,解了燃眉之急。
為推進就業幫扶,駐村工作隊及時更新村民就業信息,宣傳公益性崗位政策,幫助14名跨省務工人員申請交通補助,并設立8個公益性崗位。同時,工作隊與村“兩委”走訪脫貧戶家庭,核實學生信息,確保5名符合條件的學生享受到了“雨露計劃”補助,減輕了家庭負擔。
“讓每一位村民都能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不掉隊、不落單,是我們駐村工作隊的責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梁東賢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