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我愿永遠做一顆螺絲釘”……60多年來,雷鋒精神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記錄他們志愿服務的足跡,展現(xiàn)他們像春天般溫暖的為民服務風采,希冀激勵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煥發(fā)新光彩。
全國人大代表丁德芬:激發(fā)向上向善的愿望和力量
丁德芬(左一)與志愿者一起到鄉(xiāng)鎮(zhèn)敬老院慰問老人。
本報記者 趙曉明
全國人大代表丁德芬的微信頭像是安徽省東至縣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的標識,寓意著用愛心托起夢想。這一微信頭像,丁德芬已經使用了10年。
從基層交通系統(tǒng)到糧食部門,再到縣委宣傳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雖換過多個部門,但丁德芬志愿服務的腳步從未停歇。全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丁德芬介紹說,做志愿服務源于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她少年時,雖家境貧寒,但面對鄰居的困難,父母總會想方設法幫忙。長大后,盡己所能幫助他人已經成為丁德芬刻在骨子里的印記。
2005年開始,丁德芬經常帶著女兒一起參加志愿活動。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2015年,丁德芬招募志愿者組建東至公益服務站,2016年注冊成立東至縣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開啟組織化、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志愿服務之路。
在丁德芬看來,志愿服務大有可為。在她的帶領下,東至縣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常年開展關愛“一老一小”、文明創(chuàng)建、科普宣傳、非遺傳承等志愿服務活動,深受群眾歡迎。
每年暑假,東至縣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都要舉辦“快樂暑假 益起成長”公益小課堂。在2024年暑假的公益小課堂上,志愿者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國畫的種類和特點,感受用毛筆畫國畫的樂趣。涂抹勾畫間,一籃籃櫻桃躍然紙上,綠色的葉襯托著紅色的櫻桃,生機勃勃。“快樂暑假 益起成長”公益小課堂獲全省巾幗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優(yōu)秀獎。
東至縣是池州市的第二大縣,下轄15個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敬老院是東至縣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常去的“打卡地”。中秋、春節(jié)等節(jié)假日,志愿者們都要帶上水果、牛奶等慰問品,到敬老院分發(fā)給老人,并為老人們表演節(jié)目。平時,東至縣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的志愿者們也會利用周末、休假時間,到敬老院慰問老人,提供多樣服務。丁德芬舉例說,2024年國慶節(jié)期間,志愿者們到勝利鎮(zhèn)敬老院,不但給老人包了皮薄餡大的餃子,還表演了手勢舞、黃梅戲、舞蹈等節(jié)目。“老人們可高興了。”丁德芬說。
今年學雷鋒紀念日前夕,東至縣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聯(lián)合多部門組織開展了“八百里皖江守護計劃”暨“清溪有我 池守碧水”生態(tài)環(huán)保活動,在東流鎮(zhèn)的沿江岸線開展“學雷鋒·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30余名志愿者沿著江灘徐徐前行,將隱藏在青草中的各種垃圾一一清理。“我們協(xié)會常年開展這個活動,用實際行動守護長江。”丁德芬說。
丁德芬?guī)ьI志愿者們進社區(qū)、進鄉(xiāng)村、進學校、進軍營,送關心、獻愛心,展現(xiàn)了志愿者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優(yōu)良品質,為全縣社會發(fā)展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
當前,廣大人民群眾支持和投身志愿服務的熱情高漲,志愿服務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今年全國兩會上,丁德芬的建議多與志愿服務有關,她認為,在可循環(huán)快遞包裝共享回收、公共交通引導等方面都可以引入志愿服務,通過積分兌換、榮譽褒獎等方式激發(fā)志愿者積極性,讓更多人把參與志愿服務從“一時”變成“經常”。
在丁德芬看來,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新時代黨引導動員人民群眾貢獻智慧力量、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實現(xiàn)奮斗目標的生動實踐。“每個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和力量。我愿意做一根繩,將需要幫助的人和志愿者聯(lián)結在一起。”丁德芬說。
全國人大代表徐軍:做孤困兒童成長的引路人
徐軍(右一)到孤困兒童家庭走訪。
本報記者 伍 欣
走訪46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485個村(社區(qū))、550戶孤困兒童家庭,赴全國30多個城市開展志愿服務培訓和相關調研……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市手牽手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愿服務團團長徐軍過去一年的履職經歷。
去年,徐軍積極開展孤困兒童關愛幫扶工作。每到一處,他都認真調研,詳細了解孤困兒童家庭遇到的問題,竭盡全力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我希望為孤困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幫助,為這個群體發(fā)聲,在扎根基層、服務群眾中履職盡責,為民生事業(yè)發(fā)展建言獻策。”徐軍向記者表示。
2018年,徐軍發(fā)起成立臨沂市關工委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愿者服務團(現(xiàn)更名為臨沂市手牽手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愿服務團)。“在一次公益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一些孤困兒童存在比較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不拉他們一把,他們可能會滑向深淵,所以我成立了志愿服務團,對他們開展關愛幫扶。”徐軍告訴記者。
志愿服務團成立7年來,匯聚了8000多名志愿者,建立了168支服務團隊,為臨沂市3000多名孤困兒童提供一對一、多對一的“扶心、扶志、扶智”等精準幫扶,并為2000多名脫貧家庭的孩子開展關愛陪伴。
徐軍帶著志愿者們開展了“暖心飯”活動,在節(jié)假日帶上食材到孤困兒童家里,給孩子們做飯,陪孩子們吃飯、聊家常。在此基礎上,志愿服務團還積極為孤困兒童家庭中的老年人送去關愛,讓“一老一小”有了依靠。
在徐軍等志愿者的努力下,一些孤困兒童的心理問題逐漸得到疏導。“我們的志愿服務有效預防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提升了孤困兒童的安全防范意識。我們越干越有勁,越干越快樂!”徐軍說。
扎實的服務和亮眼的成績讓志愿服務團獲得了多項榮譽。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14部門開展的2019年全國宣傳推選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活動中,志愿服務團被評為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團開展的孤困兒童幫扶項目榮獲第十二屆“中華慈善獎”。
目前,11個省、53個地級市借鑒了志愿服務團的幫扶模式,讓更多孤困兒童受益。
去年,徐軍提出的孤困兒童關愛幫扶相關建議得到民政部等部門的重視和積極回復。今年是徐軍履職全國人大代表的第3年,他表示,將繼續(xù)聚焦孤困兒童關愛幫扶,計劃提出積極培育扶持孤困兒童志愿服務組織、關注困境女童健康快樂成長等方面的建議。
“關愛孤困兒童是我一輩子的事業(yè),我希望用自己的一生來呵護孤困兒童快樂成長。”徐軍說。
全國人大代表李翠利:以志愿微光照亮孩子們的心靈
李翠利(站立者)在“微光書苑”帶領孩子們讀書。
本報記者 趙曉明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內黃縣馬上鄉(xiāng)李石村婦聯(lián)主席李翠利心心念念的,是鄉(xiāng)村文化振興以及她一手操辦的農家書屋。
“文化振興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是鄉(xiāng)村發(fā)展內生動力的重要源泉。農家書屋雖小,但能微光成炬。”李翠利說。
李翠利的書屋始于2008年,那一年,她將自家超市改造為“微光書苑”,村民可免費借閱圖書。2013年,村里的農家書屋與“微光書苑”融合。為了吸引青少年閱讀,李翠利推出獎勵措施:借一本書發(fā)一塊糖或一支鉛筆,寫讀后感還能領一個筆記本。
漸漸地,李翠利總結出“提供借閱便利,配套獎勵措施,營造閱讀氛圍,開展閱讀活動,養(yǎng)成閱讀習慣,培養(yǎng)志愿人才,集合多方力量,服務時代發(fā)展”的48字鄉(xiāng)村閱讀推廣工作法。“微光書苑”吸引了眾多村民,尤其受到青少年的歡迎。
在“微光書苑”,李翠利舉辦了讀書會,開展了陪伴閱讀等志愿服務活動。讀書還用陪伴?面對記者的疑問,李翠利介紹,村里的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比較少,很多人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孩子。“有個小女孩每次來書屋都‘求抱抱’。我抱她的時候也很困惑:她父母都在家,每天都能見到,為什么還會‘求抱抱’呢?”經過家訪,李翠利發(fā)現(xiàn)她父母很少和她溝通,“孩子感到孤單,所以‘求抱抱’。”
李翠利告訴記者,志愿者陪伴閱讀,重點在于“陪”,不僅限于陪著孩子讀書,更多的是進行深度交流,展示不同的視角,分享外面的生活,暢談見聞和體會,開拓孩子們的眼界,甚至單純與孩子們一起玩鬧。“志愿者陪著村里孩子讀書、聊天,能給他們帶來全新的感受,甚至可以說打開了他們看世界的一扇窗。”
李翠利舉例說,大學生志愿者何一帆在陪伴閱讀時,給孩子們講解實用的醫(yī)療小知識:流鼻血了該怎么辦?磕了碰了怎么辦?孩子們積極互動,既高興又長知識。
“微光書苑”的發(fā)展,村里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不少村民積極加入進來,貢獻志愿力量。李翠利認為,青少年活動離不開媽媽的參與,便發(fā)動村里的婦女加入,為孩子們讀書、講故事。受到邀請,村民董桂霞加入志愿者行列。
“講什么?我不會啊!”剛開始,董桂霞很是為難。但在李翠利的鼓勵下,董桂霞主動上網(wǎng)學習繪本閱讀技巧。如今,董桂霞講故事,經常引得孩子們哈哈大笑,很是歡樂。
像董桂霞一樣,志愿者們在志愿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有的志愿者學會了手工,有的志愿者學會給女孩子梳各種小辮子……志愿者更加了解孩子們的需求,孩子們也更加信任志愿者。
志愿者的加入,推動了“微光書苑”的發(fā)展壯大。如今,村里的孩子不僅能在“微光書苑”讀書,還能聽音樂、做手工、看視頻。這里已成為校外的第二課堂。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翠利建議,加強鄉(xiāng)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助力鄉(xiāng)村文化振興。在她看來,志愿者也是鄉(xiāng)村文化人才隊伍的重要力量,她建議出臺扶持政策,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志愿者專業(yè)素養(yǎng)和服務能力,鼓勵各類志愿者參與鄉(xiāng)村文化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錢海軍:拎著工具箱 行走在一線
錢海軍(左一)帶隊到困難群眾家中檢查用電安全,發(fā)放聯(lián)系卡。
本報記者 伍 欣
談及3年來的履職感受,國網(wǎng)浙江慈溪市供電有限公司客服中心社區(qū)經理,慈溪市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寧波市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理事長錢海軍說:“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必須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在一線了解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需求,為他們排憂解難。”
履職期間,錢海軍始終扎根一線、廣泛走訪調研,用自己的專業(yè)技術幫助他人,并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
2024年全國兩會上,錢海軍在第三場“代表通道”分享了為困難群體開展照明線路改造的“千戶萬燈”公益品牌項目。
近年來,錢海軍帶領慈溪市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寧波市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兩家社會組織積極開展各種志愿服務,并帶動更多人加入進來,傳遞愛和溫暖。
去年至今,慈溪市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扎根本地,為社區(qū)耄耋老人舉辦集體生日會,開展“共享半畝田”農戶幫扶項目、“星星點燈”未成年人助學活動、“啟明燈”社區(qū)矯正幫教計劃等。寧波市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參與了浙江省“山海協(xié)作工程”相關服務項目,完成常山縣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特困家庭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開展的“千戶萬燈·照亮計劃”累計完成1000多戶困難殘疾人家庭室內照明線路整屋改造,“千戶萬燈”公益項目成為寧波市和涼山州開展東西部協(xié)作的一張名片。
2024年,錢海軍往返浙江、四川兩地10余次,促成了“千戶萬燈·成長計劃”困難殘疾人家庭電工職業(yè)技能培訓班在涼山州落地,首批參加培訓的學員全部通過考核,獲得了電工職業(yè)技能培訓合格證和低壓電工特種作業(yè)操作證。同時,在被稱為“鄂西屋脊”的湖北省巴東縣綠蔥坡鎮(zhèn),他帶領團隊志愿者完成了“千戶萬燈·照亮計劃”室內照明線路改造。
錢海軍還推動開展“千戶萬燈”品牌暨追尋“點燈人”傳播實踐活動,帶著高校學子一同奔赴祖國偏遠地區(qū),深入“千戶萬燈”公益品牌項目覆蓋的社區(qū)、村落,開展志愿服務。“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帶動青年志愿者走進一線,腳下沾泥,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浙江省民營經濟發(fā)達,作為土生土長的浙江人,錢海軍一直關注民營企業(yè)發(fā)展。去年,錢海軍立足本職工作,走訪了數(shù)十家民營企業(yè),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收集了大量一手調研資料。今年,錢海軍主要聚焦助力民營企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優(yōu)化排污監(jiān)管機制、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等方向。全國兩會前,為了完善相關建議,錢海軍又往返杭州、寧波兩地,走訪調研了多家企業(yè),與村(居)民代表、政府相關人員進行座談。
“任何一項好的建議,都應該上接天線、下通地氣,我會繼續(xù)扎根一線,當好群眾的‘傳聲筒’,當好政策的宣傳者、推動者,用扎實的調研和專業(yè)的建議,為國家發(fā)展和人民福祉盡一份力!”錢海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