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楊震生建議
從三方面入手,構建銀發文旅產業鏈
本報記者 伍 欣
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提出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積極發展銀發經濟等內容。
圍繞老年人文旅消費話題,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業服務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癱療養院黨總支書記、院長楊震生談了自己的看法。
楊震生認為,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面向老年人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銀發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但目前還存在著相關規章制度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相關業態融合不到位、尚未形成跨產業協同發展等諸多現實問題,需要構建銀發文旅產業鏈,推動銀發文旅產業健康發展。
楊震生建議,可從標準規范、人才培養、資源整合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統一標準規范,加強市場監管。政府主導制定統一的銀發旅游服務質量標準與規范,確保老年人享受到穩定、優質的服務。同時,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建立老年旅游市場信息公示平臺,并引導銀發文旅企業合規化、健全化發展。
其次,拓寬人才發展渠道,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設立專項資金,補貼獎勵專業人才,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再次,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跨界聯動。整合民政、文旅、財政、稅務、自然資源等多部門資源,聯合出臺銀發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打破傳統行業界限,構建“銀發文旅+醫療”“銀發文旅+農業”等多元化融合模式,建設以老年人旅游為核心,集醫療、養老、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推動銀發文旅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全國政協委員高潔建議
加快推進“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模式
本報記者 路建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強化失能老年人照護,擴大普惠養老服務,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高潔結合當前養老服務現狀與政策方向,提出加快推進“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模式,通過制度創新與資源整合,破解養老服務供需矛盾,實現老有所養、老有優養,助力構建更具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
高潔認為,“社區養老+居家養老”能夠滿足老年人對家庭溫暖和社區支持的雙重需求,是我國老年人普遍青睞的養老方式,但實際供給遠遠不夠。社區居家養老仍面臨資金、人才、服務能力等短板。為此,高潔建議:
第一,推廣民辦公助模式,激發市場活力。建議總結各地經驗,加大對民辦公助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包括稅費減免、運營補貼、金融支持等,并通過標準化建設提升服務質量。
第二,創新“時間銀行”機制,緩解人才短缺。建議搭建“時間銀行”平臺,鼓勵年輕人和低齡老年人通過志愿服務積累“時間幣”,未來兌換養老服務。該機制可依托“政府引導+銀行主導+社區評估”的管理模式,實現服務資源的可持續循環。
第三,深化銀發金融服務,強化資金保障。建議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為民辦養老機構提供貸款支持,為老年人開發安全理財、財產繼承等服務,并加強保險、法律等跨領域協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王傳喜建議
采取多種策略推進移風易俗
本報記者 路建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接受記者采訪時,分享了代村在鄉村振興中的實踐經驗。
代村曾是負債累累的村莊,如今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王傳喜表示,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民生保障,代村始終將村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實施了多項民生保障舉措。
針對城鄉養老保險差距、家庭養老功能衰退、社會化服務成本過高等問題,王傳喜建議采取多元化的養老策略。一方面,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規劃建設養老院,采取半公益、半有償的方式保證日常運行;另一方面,通過老年公寓免費入住、住房補助、老年優待金等措施,促進家庭養老。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明鄉風建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王傳喜建議,在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采取黨員干部帶頭、制度約束、文化引領的策略,讓黨員干部帶頭堅守底線。實踐中,代村投資建設了公共餐廳,免費給村民使用,并建立村民辦事登記報備制度,由紅白理事會進行監督。如今,勤儉辦事已經成為代村人的習慣,文明和諧之風浸潤民心。
“我們既要尊重傳統習俗,又要抵制低俗之風。”王傳喜說,在移風易俗過程中,要注重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新時代文化相結合,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改變陳規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