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伍 欣
隨著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養老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高友東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暢談發展銀發經濟、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發展養老服務等話題。
記者: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時也提出要積極發展銀發經濟。對于更好地促進銀發經濟發展,您有什么建議?
高友東: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能,但現階段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和充分釋放,發展銀發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對此,我提出四方面建議:一是促進醫養結合。強化醫療衛生服務與養老服務在政策、資源等方面深層次協調銜接,支持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或與醫療機構一體規劃、建設、運營,打造整合型、一體化的醫養服務綜合體。二是發展養老保險。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合理擴大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加大保障力度,推動養老保險從現金支付向提供服務轉型,將享受家政、餐飲、養老等生活服務和購買適老化產品、進行適老化改造納入養老保險報銷范圍。三是擴大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加快建設多元共治、資源整合、高效協同的高質量居家社區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加強科技創新支撐,加大康復護理、康復輔助器具、智能看護等適老化產品的研發推廣力度,增加高質量適老化產品供給。支持跨行業資源整合共享,在中西部地區設立一批特色康養基地,形成東、中、西部區域聯動的養老產業集群。四是積極營造健康有序的銀發消費市場環境。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夸大宣傳等行為,強化養老服務行業監管。充分發揮家庭、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的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保障老年人消費安全。
記者:面對老年人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參與社會活動的需求,如何才能更好地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發揮銀齡智慧、實現自身價值?
高友東:提高老年人社會參與水平,要踐行積極老齡觀,更好地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快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二要完善勞動法律制度,保障老年人就業權益,根據超齡勞動者的就業特點,探索建立專門的制度規范。三要多措并舉提高老年人社會參與能力,大力發展老年教育,推進教育、文化、休閑場所適老化改造,積極開發更多適合老年人的就業崗位,全面支持老年人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四要暢通老年人社會參與渠道,完善志愿服務、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支持老年人參與社區建設、基層治理、糾紛調解、鄉村振興、志愿服務等活動,讓更多老年人實現自身價值。
記者:您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來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提升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高友東:與城鎮老年人相比,農村老年人在疾病救治、重病看護、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獲得的資源和服務相對欠缺,農村養老服務面臨較大的現實壓力。應持續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障的財政投入,在提高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建設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和開展為老服務項目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確保人員和機構運維所需資金及時足額列入財政預算。應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平,不斷加強基層醫療衛生設施配置,提高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醫療水平,滿足農村老年人醫療服務需要;保障基層衛生技術人才薪資待遇,完善職稱評審和聘用管理機制。應豐富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勵和支持農村建立老年活動中心、圖書館、健身場所等,擴大面向農村老年人的文化供給。
記者:失能失智老年人是需要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群體,對于加強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服務,您有什么建議?
高友東:當前,單純依靠家庭照護難以滿足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需求。為此,我建議從三方面發力,加強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服務。一是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評估體系,完善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服務體系。二是建立分級分類照護清單,重點聚焦居家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剛性需求,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居家照護、專業診治、康復護理等普惠性專業服務。三是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護支持體系,強化對家庭照護的宣傳和培訓,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委托專業機構為符合條件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務”,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范圍,為更多家庭分擔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