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占總人口的22%。根據預測,到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為彌補政府、市場和家庭提供養老服務不足的問題,各級政府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助力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紛紛出臺政策文件,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各地社會組織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主動參與到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如吉林省居家養老協會探索“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養老”居家養老模式,北海市旅居者聯合會全方位為“候鳥老人”提供貼心服務,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開發實施“扶老上網”“智慧助老”“樂齡碼”“早上海”等一系列科技助老志愿服務活動……這些社會組織以為老助老為己任,在養老服務領域發光發熱。
網上有群“老小孩”
——記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的為老故事
本報記者 趙宇新
在上海,有一個深受老年人喜愛的網站,叫“老小孩”網站;在網上,有一群活躍的“60后”,他們年齡在60歲以上,有活力、有夢想、有溫度,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小孩”。這群“老小孩”在網上記錄生活、交友互助、展示風采,在線下做志愿者發揮余熱,生活時尚又充實。
“老小孩”網站由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主任吳含章牽頭創辦。他說:“老年人也應該成為科技進步的受益者。中心的核心業務就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挖掘老年人潛能,讓老年人樂享晚年。”
滿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
搭建“精神養老”的線上家園
2000年是互聯網創業如火如荼的一年。吳含章萌生了一個想法: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為何不創建一個服務于老年人群體的專屬網站呢?
經過一番嘗試,吳含章逐漸意識到,老年人在網絡世界不僅希望接收最新資訊,更渴望擁有一個主動的交流空間,可以聊天、擴大社交圈,實現人際互動。對此,吳含章決定打造一個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論壇,允許他們在論壇上自由交談和分享日常。
論壇一經推出,立即收獲熱烈反響,并成為全國范圍內第一個專門服務于老年人的社交平臺,迅速吸引了近10萬用戶關注和使用,極大豐富了他們的社交生活。后來,論壇迭代升級為現在的“老小孩”網站。
如今,“老小孩”網站已經成為老年人“精神養老”的線上家園。他們借助博客建立、維護自己的社交圈,彼此間保持緊密聯系。吳含章說,曾經有一個活躍的老年用戶突然變得沉默,是網站上的網友最先察覺并表達關心,起到了及時疏導情緒的作用。“精神養老”的重要意義在此刻得到彰顯。
從“扶老上網”到“智慧助老”
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老年人要想上網,不懂操作是不行的。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開展了“扶老上網”“科技助老”“智慧助老”“樂齡申城·G生活”等一系列科技助老公益項目。
針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需求,中心推出了“入門必學”“智慧生活”“精彩晚霞”三大類培訓,涵蓋初識智能手機、手機支付、微信社交、求醫問藥、網上辦事、智慧安防、網絡防詐、出行、購物、文旅、網文制作、手機攝影、短視頻創作等一系列課程;制作了教學游戲,讓老年人用玩游戲的方式鞏固所學的操作步驟;開發了線上訓練營、線上視頻課、線下輔導課、身邊志愿幫扶等多種教學形式。
針對老年人在學習智能手機操作中“記不住”的痛點,中心創設了“一根筋”教學法。志愿者以微信為教學載體,對于一個操作只教一種方法,增強老年人學習的自信心和樂趣。
在“智慧助老”公益項目中,中心讓這群“老小孩”發揮傳幫帶作用。“老小孩”先學先試,再把自己學到的技能面對面、手把手地教給身邊的老年群體,讓更多人共享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不被時代所拋棄。
很多老年人每個月領取養老金后,都會有取現金、轉賬、辦理有關業務等需求,但無法熟練操作。中心會在發放養老金的高峰期安排老年志愿者到銀行,教會大家使用智能操作臺,免除排長隊的煩惱,同時還向他們宣傳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常識,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
2021年10月,中心配合上海市多部門設計了“樂齡碼”,幫助老年人融入數字化生活。老年人只要完成“彩虹訓練營”的教學任務,便可以取得結業證書,并用自己的笑臉照片生成“樂齡碼”數字頭像,深受老年人喜愛。如今,“樂齡碼”已成為“智慧助老”的標識,有“樂齡碼”的地方就有幫助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的線上志愿服務。
推出“早上海”項目
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日間服務
上海常被稱作“夜上海”,擁有5000多家娛樂場所。但絕大多數場所迎合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只在夜晚開放,而老年人的活動時間集中在早晨和日間。對此,中心提出一個全新理念:讓上海白天的時間和空間更多地服務于老年人。中心為這個創意賦予了一個極具海派特色的名字——“早上海”。
2023年7月,為了豐富上海老年人的休閑娛樂生活,中心與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等單位聯合發起“樂齡申城·早上海”志愿服務活動,旨在挖掘老年群體文旅、生活、學習、購物、康養、公益、社交、消費等服務場景,推動“銀發”經濟,倡導廣大退休職工參與為老志愿服務,營造“以老助老、全民助老”的氛圍。
中心邀請商家通過簡單的店鋪改造和適老化設計,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早間閑置時段的服務,在日間提前對老年人開放。目前已有1000多家商戶加入“早上海”,為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專屬福利。“早上海”成為上海一張有溫度的城市名片。
在“早上海”小程序里,有“早場館”“早消費”“早活動”“早課堂”等模塊,老年人可以預約足球、網球、籃球、公園等場館,領取各類優惠券、套餐折扣,查詢全市社區長者食堂地址,購買中華老字號食品和生活用品,學習反詐、智能手機使用等課程。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吳含章表示,不應將老年人簡單看成受助對象,他們只是在體能等方面有所下降,但一生積累的智慧與經驗無疑是一筆珍貴的財富。中心將持續用科技為老年人賦能,讓他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體現價值、造福社會,過上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吉林省居家養老協會
“三智融合”編織居家養老服務網
本報記者 楊楚菲 通訊員 張 晶
“垂暮不離親,養老不離家”,居家養老是大多數老年人的首選。2016年,吉林省居家養老協會應運而生,致力于打造標準化、專業化、多元化的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三智融合”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專業團隊聚力賦能養老服務
“我們是吉林省居家養老協會的家庭醫生,來給您做健康檢查。”在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遠達街道新苑社區,一場守護健康的“敲門行動”正在展開。70歲的趙奶奶因家庭變故獨居多年,經常頭暈、乏力。家庭醫生根據趙奶奶所述癥狀,為其進行初步的身體檢查,幫助其判斷病因,并給出用藥指導。在新苑社區,像趙奶奶這樣能享受到“敲門行動”服務的特殊老人還有20余名。
針對空巢老人、失獨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殘疾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協會開展“敲門行動”,讓家庭醫生團隊走進老人家中,不僅為老年人解讀醫學檢查報告,提供特殊疾病用藥指導,提供查體、問診、健康咨詢等服務,還開展心理干預、心理慰藉,給予老年人精神上的關懷與陪伴……這一系列暖心服務離不開專業團隊的支撐,協會依托醫療專家委員會建立起一支家庭醫生服務團隊。
此外,協會為老人建立電子信息健康管理檔案,提供個性化的用藥指導、疾病問診、居家醫療等公益性醫療服務和多樣化的有償醫療服務,定期組織協會專委會的醫療專家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和科普義診活動。
“三智融合”豐富居家養老手段
在長春市南關區民康街道九圣祠社區幸福驛站里,72歲的李奶奶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戴上健康檢測儀,血壓、血氧、心率等多項數據在3分鐘后自動上傳至后臺,社區醫護人員依據數據變化情況及時干預:“李奶奶,您今天的血壓偏高,要注意調整作息。”
多年來,協會積極探索“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養老”融合養老新模式,具體做法是在多個試點社區布局“智能健康屋”與幸福驛站,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助餐助浴、文化活動等一系列基礎服務。為滿足醫養結合需求,協會與多家三甲醫院深度合作,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及時轉診、康復回社區”閉環式健康管理體系,家庭醫生團隊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遠程問診、家庭查房、居家照護、居家康復、術后隨訪等服務。
協會攜手相關企業共同研發“吉助醫”APP綜合性在線健康咨詢平臺,為有需要的老人配備智能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環,實時監測身體生命體征數值。后臺數據中心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采集,專業醫療隊伍制訂出個性化的急救預案及防控方案,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朝著信息化、精準化、智能化方向邁進。
“以老助老”打造養老生態圈
“協會大力倡導‘以老助老’理念,組織低齡健康老人成立‘銀齡志愿隊’,通過結對幫扶等形式,為高齡失能老人提供貼心服務。”協會理事長孫忠國說。
在朝陽區清河街道鐵路社區,“銀齡志愿隊”是一道亮麗的風景。62歲的石大爺和其他低齡老人每個月為9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提供送餐、理發等服務。“我們管這叫‘時間銀行’,現在為別人服務是存下時間,將來自己有需要時,就可以從‘銀行’里提取服務。”石大爺的想法代表了絕大多數志愿者的心聲。截至目前,已有132名老人加入“銀齡志愿隊”。
在社區,協會還定期開展老年學堂、健康講座、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組建合唱團、舞蹈隊、書法班等興趣團體,實現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每個社區平均每個月舉辦4場文化活動,老人不是在課堂、就是在去課堂的路上。”協會副秘書長李木說。
“協會將持續為老年人打造有尊嚴、有溫度、有期待的生活樣本,編織一張連續可及、便捷高效、貼心周到的居家養老服務網,讓老年人安享晚年。”孫忠國向記者介紹協會的愿景。
北海市旅居者聯合會
為“候鳥老人”打造舒心家園
許成香
由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氣候宜人、養老設施完善、醫療資源豐富、生活成本較低,近年來,大批旅居者如潮水般涌入這里,過上休閑養老的“候鳥式”生活。北海市旅居者聯合會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從滿足生活需求到豐富文化生活,全方位為“候鳥老人”提供貼心服務,構建起“旅居者融入城市發展、城市反哺旅居生活”的養老生態,幫助旅居者扎根下來,成為“新北海人”。
應運而生,為“候鳥老人”筑起溫暖“新巢”
“以前在老家經常有哮喘,來到北海后,呼吸順暢多了,病情也逐漸好轉。”來自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竇卓亞是眾多“候鳥老人”中的一員。2014年移居北海后,竇卓亞的呼吸道和心腦血管疾病得到了極大改善,還在當地考取了駕照、購買了汽車,開啟了全新的生活。
隨著“候鳥式”養老模式的興起,北海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旅居老人前來“筑巢”養老。為服務好日益增多的旅居老人,2017年,北海市旅居者聯合會正式成立,成為旅居老人細心溫暖的“管家”。
聯合會將在北海的旅居者聯合起來,在接機接車、生活出行、休閑娛樂、子女就學、經商創業、文化交流、安居定居等方面為他們提供無微不至的幫助。針對旅居者初到北海,對當地情況不熟悉,聯合會組織志愿者為他們提供貼心的生活指引,幫助其快速融入當地生活。
如今聯合會已有2萬多名會員,其中,部分旅居老人在北海待了10多年,還有一部分每年在北海的生活時間超過半年,他們早已把北海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
異鄉變吾鄉,文化養老繪就幸福畫卷
走進北海市驛馬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歌聲、歡笑聲此起彼伏,旅居老人在這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寫字、畫畫、下棋、打乒乓球、合唱演練、彈奏樂器……每天清晨,老人來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室,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樂享晚年。
據四川省乒乓球隊前教練艾澤玉回憶,剛到北海時人生地不熟,排解寂寞曾是她的最大難題。如今,她和球友不僅能隔三岔五在活動室里組織娛樂賽,還能組隊參加外面的比賽,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聯合會積極打造“文化養老”品牌,聚焦旅居老人的精神需求,組織開展文化、體育、藝術等聯誼活動,提供“菜單式”文化服務,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和風采。聯合會每年舉辦各類活動超過40場,吸引數萬人次參與。
為了給老人創造良好的活動條件,聯合會推動成立候鳥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同心藝術團,吸引了大量旅居老人參與,豐富了老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在每年元旦、春節、三月三、重陽節等特定節日,聯合會都會舉辦聲樂、舞蹈、書畫、乒乓球等文體賽事。
聯合會黨委副書記劉信通是社區文化活動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引領者。幾年來,他組建了舞蹈、聲樂、乒乓球等10余個文體團隊。“通過活動可以讓旅居老人找到共鳴,有隔閡矛盾的都能在唱歌跳舞中化解。”劉信通說,目前,聯合會已培育90多個文化藝術團隊,除了旅居老人,還吸引當地居民參加。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北海繪就了一幅老有所樂的幸福畫卷。在旅居者眼中,北海已經從異鄉變成了吾鄉。
變身“新主人”,旅居者反哺第二故鄉
“很多旅居老人在退休前是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來到北海生活后,他們渴望以‘主人翁’的身份投身到城市建設和公益事業中,想為北海這座城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旅居老人超過500人次。”聯合會會長樊國仁說。
聯合會積極搭建平臺,推動老人深度融入城市發展,實現了他們從“被服務者”到“建設者”的愿望。
2020年9月,聯合會與海城區前進路社區黨委簽訂了“共駐共建解‘三事’,齊心共創文明城”協議,組織旅居老人參與社區“解憂超市”活動,通過認領心愿清單,為社區居民解決實際困難。
來自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韓寶清擔任海之音藝術團團長,藝術團現有成員近300人。他協助社區管理和服務“候鳥老人”,帶領藝術團排演節目,參加全市活動,為北海的文化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們引導旅居北海的黨員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如‘我為第二故鄉文明創建作貢獻’清潔海灘行動、‘健康與愛同行’義診活動、‘新北海人 創城有我’等,退休后繼續在第二故鄉發光發熱。”樊國仁說。
樊國仁表示,聯合會將建立人才智庫,整合旅居者中的舞蹈家、歌唱家、書畫家、博士生導師等高層次人才資源,讓他們為北海發展提供更強大的智力支持。
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營造社區養老共同體
劉亞娜
我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社區居家養老是當前和未來我國養老的主要方式。社區是開展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重要場所,社會組織是提供多元化、個性化養老服務的重要力量。社會組織能有效彌補政府、市場和家庭提供養老服務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所以,社會組織在營造社區養老共同體方面大有可為。
社會組織提供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是營造社區養老共同體的核心內容。社區居家養老需要為老年人提供全面、便利、個性化、智慧化的服務,服務內容涵蓋日常生活照料、助餐、智慧養老、科技助老、基礎設施適老化建設等。社會組織可以通過上門走訪、摸底調研、舉辦活動等方式,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讓社區養老服務更加精準地對接老年人的真實需求。
社會組織整合資源與優勢,是營造社區養老共同體的重要力量。社會組織具有整合資源的優勢,可以調配醫療、文體、教育等領域的優質資源,一起參與構建社區養老共同體。如組建專業服務隊伍,打造助老巡訪員隊伍、專職養老護理隊伍、應急服務隊、志愿服務隊等,提升養老服務的便捷性、可及性;針對有醫療需求的老年人,推動醫養結合,鏈接轄區醫院醫護人員和持證護理員等醫療資源,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定期組織志愿者到老年人家中,提供上門護理、助餐助浴等服務。
社會組織創新技術應用,是營造社區養老共同體的重要動能。社會組織有能力參與社區智慧化養老服務平臺建設,收集老年人服務需求,開發在線學習和遠程服務,在社區開展志愿助老活動,讓“銀發族”搭上數字化快車。
當前,鼓勵支持社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居家養老服務,是有效應對老齡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社區養老共同體的營造離不開社會組織的參與。相信社會組織在創新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中能夠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為推動養老服務事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