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把告別化作生命與文明的又一次深情相擁

時間:2025-04-0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周冉冉

清明時節,齊魯大地的殯葬改革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然改寫著傳統喪葬文化的篇章。作為人口大省,山東省近年來緊扣“殯葬為民、公益惠民”主線,打出殯葬改革組合拳,從“身后事”一次辦的智慧服務到“碧海丹心”的海葬實踐,從公益性公墓的生態轉型到生命教育的全民普及,勾勒出一幅現代殯葬服務的新圖景。

智慧賦能:讓“身后事”成為省心事

“親人去世,本身就心力交瘁,‘身后事’集成辦理減輕了在多個部門間來回奔波的煩惱,省心高效。”不久前,日照市民張女士在政務服務中心提交了父親的“身后事”申請,戶口注銷、駕駛證注銷、喪葬補助金申領等涉及多個部門的10多個事項一次辦結。

這得益于日照市創新推行的“身后事”改革“四個一”機制——一張電子證照打通數據壁壘、一張申請表單整合42件身后事項、一次事項聯辦替代多部門跑腿、一次主動申報實現一次辦結。

日照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牟耀文介紹,過去群眾辦理“身后事”,在手續齊全的情況下,一套流程走完需要跑10次,提交41份材料,辦理周期長、時間跨度大。特別是群眾需持紙質版死亡證明或火化證明,還存在易丟失、難補辦等弊端。現在系統升級身后“一件事”集成辦后,實現42項“身后事”線上聯辦,群眾需要提交的材料減少33份,辦理時間壓縮70%。同時還實現了電子證照即時推送、待遇申領一表聯辦、個人證照實時注銷、補貼待遇及時辦理。

今年以來,日照市累計業務辦理量3.5萬件,日均業務辦理量350余件次。原本需要多次奔波的“傷心事”“麻煩事”變成一次辦成的“省心事”。

日照實踐是山東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的縮影。省民政廳牽頭啟動全省身后“一件事”集成辦,并納入2025年度山東省20項重點民生實事項目,依托“愛山東”政務平臺,整合注銷類、發放類、停發類等政務服務事項,計劃聯辦11個部門39個事項,首批已實現11個事項集成辦,將于今年6月全面上線運行。

在全面推進高效辦理過程中,智慧賦能發揮著重要作用。3月25日,青島市統一逝者信息庫正式上線運行,全面整合衛健、公安、民政3個部門的死亡醫學證明、死因分析、戶籍銷戶、火化信息4大類數據,累計匯聚原始數據239萬余條,打破了部門間數據壁壘,實現了全市逝者信息“一庫統管、協同高效”。統一逝者信息庫正式上線運行后,通過比對,能實現“死亡即銷戶”,提升跨部門辦理質效,為身后“一件事”改革提供核心數據支撐。

綠色轉型:讓生態葬成為時代選擇

3月28日,在青島市殯儀館,一場莊重的海葬儀式正在舉行。家屬手捧鮮花與可降解骨灰壇,一起點亮“生命之樹”紀念燈,共同宣讀追思祭文。行車至八大峽碼頭,乘船緩緩前行,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家屬們將親人的骨灰緩緩沉入大海,伴隨著鮮花與思念,做最后的告別。

“父親從小在海邊長大,對大海有情懷、有眷戀。”市民孫女士在送別父親后坦言,“這樣的海葬充滿了儀式感,實現了父親生前的遺愿,也讓我們做兒女的獲得了慰藉。”

近年來,青島市每年為近2500位逝者進行海葬,同時與陜西西安、內蒙古呼和浩特等多個城市建立海葬服務長期合作關系。截至目前,青島市開展海葬活動已有34年的歷史,累計完成3.3萬例骨灰海撒,節約土地150余畝。此外,青島還探索撒散、深埋等不保留骨灰的陸地生態葬形式,共陸地生態安葬2061位逝者。

“讓父親安眠在蜀檜樹下,看著四季花開,聽著鳥語蟲鳴,這或許是他最滿意的歸宿。”清明節前夕,在威海市公墓事務服務中心每月舉辦的免費集體樹葬儀式上,市民李女士輕撫樹干上的紀念絲帶,眼中既有不舍更有釋然。

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威海市共有5000余名逝者通過樹葬、海葬、草坪葬、不保留骨灰集體自然葬等生態安葬的方式,實現了生命與自然融為一體。在發展綠色殯葬過程中,威海市加強綠色生態陵園建設,將市級公墓升級為人文紀念園,建設擁有1.8萬格位的高標準骨灰堂,以及可安葬6400例骨灰的樹葬區,設施集生命教育、生態景觀、文化紀念等功能于一體,使祭奠過程成為感知生命意義的教育之旅。

據了解,2019年,山東省民政廳出臺《關于倡導移風易俗推動綠色殯葬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1處縣級示范性綠色殯葬設施,每個鄉鎮至少建成2—3處綠色殯葬設施。2024年,全省建立100個“逝有所葬、遷有所去”生態安葬試點項目,鼓勵群眾選擇樹葬、花壇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形式,有效節約土地資源,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政策引導:讓移風易俗成為自覺行動

在肥城市安駕莊鎮圍子村,一片綠油油的麥子地旁,立著醒目的公墓標識。原來,這是村里為推動生態安葬、移風易俗,建設的深埋還耕模式村級公墓。在保持土地為耕地不變的前提下,深挖墓穴,墓穴蓋板到地表距離60厘米,不影響農業生產作業,共建有墓穴雙穴198個。“目前,泰安市推廣深埋還耕、深埋造林、樹葬公益林、骨灰堂、地堰葬、臥碑6種節地生態安葬模式,群眾可自主選擇建設模式,通過林地、草地和墓地的復合利用,有效解決了公墓建設用地難的問題。”泰安市民政局黨組書記李培國說。

在“逝殯葬祭”多環節,移風易俗之風深入人心。“以前村里辦白事,所有的客人都要到場,有的酒席上12—14個菜,一般都擺三四十桌,一場白事至少要兩三萬元。”安駕莊鎮張家埠村村民表示。“現在我們村辦理白事都是‘一人一碗菜’,菜品很簡單,一般是普通的肉和菜燉一燉,一碗10多元,提倡不用煙酒。”張家埠村黨支部書記張敬說。

針對喪事大操大辦、攀比之風,安駕莊鎮制定十條“硬核”標準,形成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移風易俗工作的意見》,倡導喪葬用餐“一碗菜”。一場改革下來,當地不少村民辦喪事花費普遍從兩三萬元縮減到兩三千元,有效減輕了群眾的經濟負擔。

在惠民政策層面,山東圍繞精簡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優化提升服務等重點方面,聯合發改、財政、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減項降費優服務”行動,截至目前,各地殯葬服務機構取消收費項目503個,降低收費項目700個,簡化手續(環節)48個,提供便民服務項目242個、免費用品項目429個。

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山東省每年將1.3億元財政資金用于支持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讓“逝有所安”成為普惠性民生保障。

文化浸潤:讓民生實事彰顯文明溫度

“人生有時就是這么殘酷,你現在就乘坐在這架即將墜毀的飛機上,在這生命最后的3分鐘里,你最想念的是誰?最想寫下什么話?”在00后生命教育講師王資平平緩的聲音引導下,“若是別離”體驗式生命教育小組的體驗者們在遺囑分享環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3月19日,濟南市殯儀館開展以“若是別離”體驗式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殯儀館開放日活動,由體驗者們分別扮演已去世人員、處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人員、逝者家屬等,體驗殯葬服務,感受生命的價值。

多年來,濟南市殯儀館以“若是別離”生命教育活動為起點,持續深耕生命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科學生死觀,啟發公眾展開“向死而生”的生命思考,進而正確認識、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尊重和珍愛生命。

山東的殯葬改革工作,始終以文化為紐帶。博興呂劇《美麗鄉村移風易俗說唱》、小品《紅白公事》,以戲劇形式創作喪俗改革作品,深受當地群眾歡迎。推出農村殯葬改革題材電影《櫻桃崮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解構傳統殯葬習俗。全省5.4萬個農村紅白理事會實現行政村全覆蓋,通過制定紅白事指導標準、組建志愿服務隊,將“喪事簡辦”納入村規民約。青島、煙臺、濰坊等市治喪辦喪時間由原來的3天縮短至1天,群眾治喪辦喪負擔明顯減輕。

當殯葬新風吹遍齊魯大地,從黃海之濱的海葬船隊到泰山腳下的生態墓園,從數字賦能的智慧政務到浸潤人心的文化實踐,山東殯葬改革的每一步都緊扣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在這里,告別不是終點,而是生命與文明的又一次深情相擁。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