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在河南省新縣戴畈村的1138口人中,常住人口只有488人,其中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占了60.6%,共295人。但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空心村,今年卻一改前貌,充滿活力。記者專程到戴畈村采訪,發現這里的變化都因留守婦女而產生。
留守婦女變身幼師和護理員
信陽市民政局出資近300萬元援建了新縣箭廠河鄉“三留守”中心。今年6月,中心正式啟用,新縣小紅星兒童關愛中心和新縣三紅社區服務中心入駐開展服務,這兩個社會組織聘用的幼師和護理員,主要是農村留守婦女。
其中,“小紅星”在為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開展心理疏導、文體活動、德育和安全教育的同時,還辦起了幼兒教育。“小紅星”招收的20多個孩子跟上幼兒園一樣上下學,根據年齡分班,學習禮儀、藝術、傳統文化等課程。每年每名學生只收1000元費用,還包含免費的午餐。而在當地其他幼兒園,僅午餐每天就要5元錢。
“小紅星”的主任徐金霞為中心聘請了3位教師和保育員,全是留守婦女。雖然今年還處于虧損階段,但中心卻給了每村一個面向特困兒童的免費名額。
“村里有些夫妻雙雙在外打工,留下孩子在家跟爺爺奶奶生活,僅中心招收的學生里面就有七八個。老人帶大的孩子容易養成不良習慣,比方說吹牛、說臟話、做事拖拉、東西亂丟亂放。”徐金霞說:“我在鎮上辦了一個不錯的幼兒園,之所以又創辦‘小紅星’,一方面是因為我覺得留守兒童太需要幫助,另一方面也是響應戴畈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孟輝的號召。”
有個叫汪奇(化名)的孩子是在國外出生的,爸爸帶他回來了,母親依然在國外。入園之后,孩子也想高高興興地和大家玩,但是不知道怎么跟人溝通,甚至跟爸爸也不怎么說話,吃飯也總得老師喂。方老師每天盡量找機會跟他說話、鼓勵他,只要有進步就給他發小紅花等獎勵。漸漸地,小汪奇能跟其他孩子玩到一起了,也知道跟老師和爸爸打招呼了。
徐金霞努力在“小紅星”營造家一樣的氛圍——“員工家里有事兒我能幫忙盡量幫忙,并倡導大家在工作中暢所欲言。”不僅如此,四名工作人員都堅持把不好的情緒和問題在家里解決掉,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孩子們。
不久前的一天中午,方老師注意到汪斯斯(化名)吃飯沒胃口,她拿體溫表給斯斯一測體溫,發現孩子發燒了。家長一時趕不到,于是方老師和徐金霞趕緊把孩子送到醫院治療。家長把斯斯接回去后,方老師又先后打電話、發信息,提醒家長及時喂孩子吃藥、定時量體溫,家長非常感動。
三留守中心一站解決養老養小難題
記者了解到,當地最成功的外出務工人員,走到哪里把家安到哪里;稍微次之的,自己在大城市打工,媳婦帶孩子在縣城或鄉鎮上學;比較無奈的,才把媳婦和孩子留在農村。但留守婦女未必是平庸之輩,比方說戴畈村的方明菊結婚前也曾外出務工,結婚后還辦理過出國務工的簽證。可惜手續辦完之后,孩子鬧著不讓她走,最終沒去成。后來,經村里挑選,方明菊當上了環衛工。要強的她帶著幾位工友,把村里大街小巷打掃得干干凈凈。
像方明菊這樣有一定能力,卻為了老人和孩子而留守的婦女,沒有事業,生活就談不上充實,在家里也未必能挺起腰桿。長此以往,她們要么日漸與社會脫節,要么一有機會就“逃離”農村,鄉村振興就會更難實現。
如何辦好“三留守”中心,發揮好留守婦女“承上啟下”的中堅作用,統籌解決留守老人照料難、留守兒童照顧難、留守婦女就業難的問題?信陽市民政局從2015年定點幫扶戴畈村開始就一直在思考,歷經兩任駐村第一書記最終實現——在箭廠河鄉開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和為小服務試點。
做分析、搞調研、擬方案、定預算、看效果、鼓士氣,僅今年以來,市民政局局長周強就到箭廠河鄉和戴畈村調研了十多次,在服務范圍、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標準的確定等方面給予了悉心指導。
箭廠河鄉在戴畈村率先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選拔了8名素質較高的婦女作為“孝心護理員”,并整合本地市場資源,每逢周二、周五,為23名60周歲以上重度殘疾老人(一級和二級)、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開展精神慰藉,并提供助潔、助浴、助醫、助行等服務;每逢初九、十九、二十九,為70名60周歲以上留守老人和70周歲以上老人提供心理慰藉服務。
精神慰藉采取包干制,最開始每名護理員每月200元,后來提高到400元。健康管理5元/月,陪同就醫20元/小時,助潔20元/小時……重點服務對象每人每月可享受的額度為150元。二者相加,護理員每個月大約能掙600元左右。
方明菊通過了嚴格的面試,成為第一批孝心護理員。“我覺得做護理員一點兒都不差。”方明菊說,她曾經分別問過兒子和女兒是否覺得媽媽做環衛工和護理員丟人,兒女都說:“一點兒也不丟人,媽媽棒棒的!”
“說話的時候要盡量與老人視線平行。為老人送餐,葷菜不能帶骨頭……”雖然工資不高,但工作標準卻不低。箭廠河鄉黨委書記胡冕和戴畈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孟輝多次對護理員進行培訓。
戴畈村試點成功后,箭廠河鄉為方灣等另外7個村也聘請了孝心護理員。
“三留守”人員在生活和心態上有了質的改變
護理員大多早上先去老人家里,回來再干家務和農活。只要老人有急事,護理員隨叫隨到。她們常說,誰都會變老,做護理員就是在為自己的將來打基礎。
方明菊任職之后,不但按時幫老人們清洗鍋碗瓢盆、打掃房間衛生,還叮囑他們有事盡管給她打電話。張祖秀老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壓,有一天晚上突然病重,第二天一大早她給方明菊打了電話。方明菊趕到之后,張祖秀卻要求方明菊幫忙準備后事。方明菊一邊寬慰老人,一邊給老人的女兒打電話,女兒趕到后,陪老人去醫院進行了治療。
然而最開始也并非一帆風順。“去年我遇到了太多的不理解,比如老人會說怎么可能有免費服務,我可沒錢給你。還有的老人看到我拍了照片上傳到工作微信群,就認為我們掙了好多錢,要求為他們端屎端尿。”方明菊她們通過耐心解釋,消除了類似的疑慮和誤會。
方灣村鄒喜榮的丈夫在南方務工,為節省路費,一般只在春節回家。以前鄒喜榮一年掙不下幾個錢,但孩子上學花錢一點兒也不敢省。現如今有了這份工作,她壓力減輕了不少。
由于工作干得好,方明菊在環衛和護理兩邊都是負責人。去年她還先后當選了村婦女主任和村民組長,但前兩份工作她都沒舍得丟下,就是因為“組織上信任我們,老人也真是拿我們當子女、親戚一樣看待,我也舍不得他們。”
新縣三紅社區服務中心負責管理全鄉的孝心護理員、開展為老服務,老人可以在中心鍛煉身體、按摩、打牌下棋。護理員是否按時到崗,三紅社區服務中心通過GPS定位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并據此核算工作量、發補貼。
蔡先榮老人家里8月曾經停水,鄒喜榮就步行到半里地之外幫他挑水。吳秀先喜歡唱歌,方明菊和肖福榮就鼓勵她唱她那個年代的民謠,自己也學著唱。由于她們會聊天、不傳閑話,現如今很多老人更愿意跟她們聊天,而不是讓她們搞衛生。護理員通常是結成2人小組去照顧老人,一個人陪著聊天,一個人打掃衛生,鄉情的紐帶使其服務既自然,又貼心。
記者采訪的十多位老人,沒有誰確切地知道自己每個月有多少高齡津貼和養老金,卻都能記得孝心護理員哪天來。
“老人很少自己購物,國家給他們發錢,難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但他們又很需要為老服務,比方說,老年人洗浴時一怕感冒,二怕跌倒,可是到‘三留守’中心的浴室去洗浴就很安全。所以,將來可以考慮把發補貼改成購買社會服務,從而切實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胡冕說。
截至目前,全縣已有33個村開展孝心護理員試點。縣委書記呂旅表示,2年內全面推行,一定把養老做成有情懷的事業和產業。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