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今年10歲的小博,與外公、外婆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這個不尋常的四口之家,有三人是三級智力殘疾。父親失聯、母親患病,小博成為一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不僅生活窘迫,社會融入度也很低。2016年,北京市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將兒童福利與保護的覆蓋范圍延展到小博這樣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民政部門及時為孩子申請了每月1800元的生活費補貼,并通過社工機構為他提供一對一幫扶服務。孩子自此走出了家庭、拓寬了視野,生活狀況和心理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近年來,北京市積極構建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與保護體系,兒童福利保障范圍逐步從孤棄兒童擴大到留守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流浪兒童、打拐解救兒童等特殊困難兒童群體。愛與呵護的延伸,為全市2.2萬名困境兒童的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兒童福利機構從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型
七八月,進入暑期,以學生為對象的各種補習班、研學班、夏令營等蜂擁而至。7月29日,在北京市通州區社會福利院,一場名為“關愛未來、相伴成長”的夏令營也如約舉行,來自通州區宋莊、永樂店、張家灣等鄉鎮(街道)的30名孩子,在福利院里做手工、種綠植、練武術……不亦樂乎。與其他夏令營不同的是,這是通州區社會福利院面向本區困境兒童開展的零收費公益活動。
位于宋莊鎮小堡村東的通州區社會福利院,是北京市現有的16所兒童福利機構中歷史較為悠久的一個。近年來,隨著接收棄嬰逐年減少,該院嘗試“跨出圍墻”,著眼于利用自身資源服務困境兒童,推動兒童福利保護工作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發展轉變。
通州區社會福利院副院長劉嵩向記者介紹,從2017年起,院里陸續掛牌通州區兒童福利服務指導中心、通州區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通州區兒童緊急救助庇護站、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動基地等等,“通過對各方面資源的整合、協調和統籌,從原來養育孤棄兒童的福利機構,一步步發展成為全區兒童福利和保護工作的樞紐。”
在福利院主樓四層,記者看到十幾名困境兒童被分成兩個小組,參加茶藝和手工課程。在茶藝教室內,小朋友們端坐在茶臺前,靜靜地聆聽老師的講解。從沏茶到品茶,老師將“與人為善、以禮待人”的處世之道融入茶藝操作之中,教導孩子們“要常和別人說‘謝謝’‘對不起’‘我愛你’”。而在手工教室,孩子們則在志愿者和社工的帶領下,熱鬧地互相討論著如何制作玫瑰花筆。
劉嵩告訴記者,如今,福利院的整個四層被規劃建設成了北京市首家“兒童成長驛站”,有手工室、茶藝室、沙畫室、烘焙室、圖書室等十余間主題功能教室。“驛站由福利院負責組織實施,由第三方社會組織負責運行,由慈善機構、基金會、愛心企業等社會資源進行資助。”這里不僅在寒暑假為困境兒童舉辦冬令營和夏令營,也經常在平日的周末組織孩子們開展心理構建、能力提升、修正不良認知等活動。“我們有一個博物館計劃,走進中國鐵道博物館、北京天文館、中國航空博物館等,帶孩子們看看外面的世界。”劉嵩說。
除了“兒童成長驛站”,通州區社會福利院還將原占地400余平方米的廢舊鍋爐房改造成了生命安全體驗中心,全區的青少年特別是困境兒童可以在專業社工的指導下,體驗模擬滅火、煙霧逃生、電梯安全等十余個項目,從小學習如何提高災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近年來,北京市按照“一區一所”目標加快建設兒童福利機構,完成基建投資3.7億元,新建機構5所,全市兒童福利機構達16所。“在新建和改擴建兒童福利機構的過程中,側重增設緊急庇護照料、心理輔導評估等空間設施,調整部門和崗位設置,逐步發揮區域兒童福利中心或兒童保護中心功能。”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在兒童福利與保護工作的普惠型發展進程中,北京市一方面探索通過代養等方式將家庭無力監護和照料的重殘、重病等困境兒童“接進來”;另一方面鼓勵兒童福利機構的專業護理人員、社工隊伍“走出去”,為周邊困境兒童提供關愛幫扶和家庭監護指導等。“兒童福利機構不再僅僅圍繞傳統的孤棄兒童保障開展工作,而是更好地發揮好公共資源的綜合效益。”
專業兒童社會工作服務全覆蓋
小靜,剛出生便被親生父母遺棄,又因常被養母逼迫徹夜撿拾廢品而導致嚴重睡眠不足。發現這一情況后,民政部門作為申請人請求法院撤銷小靜養母的監護人資格。2017年,北京市海淀區法院依法指定西城區民政局成為小靜的監護人。
在對小靜的救助和安置過程中,除了民政、公安、婦聯、團委等部門的共同努力,社會工作機構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專業支持作用。來自西城、海淀、豐臺的三家社工機構分別出具了評估報告,并對小靜進行了心理輔導和幫扶關愛。
近年來,北京市投入6300萬元購買社會工作、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等第三方專業機構服務,更好滿足和解決了兒童等福利服務需求。記者了解到,北京市兒童領域的社工機構目前已超100家,兒童社工2200余名,服務覆蓋了全市331個鄉鎮(街道),每個社區都有一名專業兒童社工,提供專業指導。全市2.2萬名困境兒童有效納入了政府視野,專業個案服務7500余人次,監護干預處置個案30余例,民政兜底監護近20例。
中鼎社會工作事務所是兒童領域的社工機構之一。從2013年起,開始為豐臺區21個鄉鎮(街道)全面篩查困境兒童基本情況,為1403名困境兒童全部建立信息檔案。“我們不僅為困境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監護干預、心理疏導、教育矯治、技能培訓等服務,還會定期組織孩子們開展興趣培養、課業輔導、思想道德教育等活動。此外,我們對260戶重點困境兒童家庭進行了風險評估,并隨時跟蹤服務。” 負責人蘇鋒說。
蘇鋒介紹,事務所目前有20名專職持證社工、80名兼職社工。為了更加精準地開展困境兒童幫扶工作, “無論是個案幫扶,還是集體活動,大家都會及時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梳理總結,并記錄在案。”
在厚達數百頁的《豐臺區困境兒童個案服務記錄簿》中,可以看到社工們對困境兒童重點家庭的詳細服務記錄,有文字,也有圖片;有階段性成果、專業分析、處理方案,也有參與社工的自身感受。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困境兒童小雪的案例,2017年5月至今,社工們先后跟進了43次。15歲的小雪,父母在幾年前先后因病離世。馬上要上初中的她,如今生活得怎么樣了?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跟隨社工崔超冉一同前去開展第44次入戶幫扶。
小雪家位于豐臺區云崗街道,是一個離市中心較遠的地方,社工們每次都要乘坐幾十站的公交車才能到達。小雪居住在南北通透的老舊樓房,屋內的采光不錯、環境也較為整潔。崔超冉告訴記者,“她父母去世以后,小雪每天與七八只流浪狗生活在一起,房間的氣味非常難聞。與她生活在一起的爺爺身體也不好,家里的垃圾曾堆得無處下腳。”社工機構介入以后,為小雪家請來了5個家政服務人員進行清潔打掃,堵了的馬桶疏通了,壞了的煤氣灶換新了,流浪狗也安置到別處了,幾名年輕社工還經常上門為她進行心理疏導。
眼前的小雪比原來胖了不少,臉上的笑容也多了。只是因為此前曾因身體的異味被人嘲笑過,見到記者時,小雪本能地拿起了一個被單擋住了自己的身體。崔超冉像知心大姐姐一樣與小雪聊天,了解她的生活、學習情況,鼓勵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告訴她要學會保護自己,并適時地予以肯定和鼓勵,幫助小雪樹立自信心。冒著35℃的高溫,崔超冉步行幾公里陪著小雪去買了一雙紫紅色的拖鞋。了解到小雪平時喜歡寫作,她又送給小雪一個卡通筆記本,還在上面留了一行字:“等你的小說寫好了,我要當第一位讀者。”
村(居)兒童主任站在困境兒童保護第一線
朝陽區亞運村街道絲竹園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李紅云,是湖南新化人。跟隨愛人來北京定居的她,10年前通過公開招聘成為一名社區工作者。李紅云與孩子們頗為投緣,曾在家鄉擔任過初中語文教師,到社區以后又承擔了民政、婦聯、未保等多個與未成年人相關的工作。2018年6月,李紅云正式擔任絲竹園社區兒童主任,站在了困境兒童關愛和保護的第一線。
今年參加高考的小菲,是絲竹園社區唯一的一名困境兒童。北京市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相關政策出臺后,社區第一時間為小菲申請了生活補貼。“我們對困境兒童家庭生存、生活方面的困難會格外關注,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盡量提供各方面幫助,但絕不會給他們打上標簽。”李紅云說,小菲的父母都是重度殘疾人,了解到她的母親有出眾的手工技能,李紅云多次鼓勵她們融入社區活動,由小菲擔當手語翻譯,教居民做漂亮的手工作品。
絲竹園社區有居民5800多人,18周歲以下青少年有210多人。困境兒童不多,社區黨委與時俱進、放寬視野,將兒童主任工作輻射到更多的邊緣困境兒童和普通兒童的發展上來。高中學生文文,因母親是精神疾病患者無法輔導學習,社區便請來大學生志愿者免費為孩子輔導。初中學生田田,父母突然雙雙罹患癌癥,李紅云一邊做好大人的幫扶工作,一邊為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此外,絲竹園社區定期為學齡前兒童開展親子成長營活動,為青少年開展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李紅云感慨:“兒童,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切入口。發動一個兒童,就相當于發動了整個家庭。”
在多年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李紅云意識到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物質生活,也要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為此,李紅云利用周末自費去中科院心理所進修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課程,并把相關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中。去年,她還籌建了心理減壓沙盤游戲室,積極開展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李紅云,是北京市7000余名兒童主任中的普通一員。近年來,北京市積極開展基層兒童工作隊伍建設。全市330余個鄉鎮(街道)均落實配備一名兒童督導員,全市所有社區(村)均落實配備一名兒童主任,承擔著困境兒童家庭巡視探訪、問題發現報告等職責。通過初任全員培訓讓兒童主任明白“應該做什么”,通過專項培訓讓兒童主任明白“如何將工作做精、做細”,積極創造條件激勵一線隊伍提升服務意識和能力。今年5月30日,北京市還開通了“兒童保護法律服務熱線”,為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兒童輔導員、兒童主任、兒童家庭等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給7000余名兒童主任開展工作助力護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