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玉琢
如何做到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深度融合?江蘇省蘇州市采取“鎮街打包、村居落地、統籌設計、專業服務”的方法,探索創新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深度融合,穩步推進城鄉社區服務社會化全覆蓋,努力實現黨領導下的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自2016年7月到2019年6月,3年來“三社聯動”深度融合機制改革,累計投入資金2.16億元(市本級5800萬元),在全市10個區(市)、93個鎮街,451個社區、64個村開展城鄉社區服務社會化試點,共有99家社工機構、171支專業團隊、累計1317名一線社工全天候下沉社區,實現“居民身邊有社工”,為基層社會治理編織一張“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人才大網。
在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明晰責任
蘇州市政府從社區治理和居民需求實際出發,調查梳理、統籌設計基礎服務類、需求調研類、自治增能類、焦點治理類等4個大類、90個子項的服務清單,涵養了基層自治組織自身難以克服和解決的問題。最終服務項目確認,由服務機構會同村(居)委會和居民代表按照“民事民議民決”的原則協商一致后組織實施,形成了需求征集、民主協商、項目決策、績效評估、多元參與和社區協同等“三社聯動”項目化工作機制。
微觀層面,堅持社區黨組織領導、村(居)委會主導、居民廣泛參與和專業社工團隊運作的原則,致力于為有需求的個人和家庭提供個性化、多元化、專業化服務,重點為困難、弱勢、特殊群體提供支持、獲取資源、走出困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中觀層面,在“三社聯動”框架內,建立多層共謀、多方共推的“參與式”社區協商、社區營造、社區治理制度,重點破解制約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發展的難點和堵點,引導和組織村(居)民自主成立議事組織、訂立議事規則、創新協商共治平臺。
宏觀層面,注重發揮政府主導、社會倡導和共建共治共享作用,大力開展社會工作,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和志愿服務,重點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政策和基層社會服務體系,整體提升城鄉社區治理社會化、專業化水平。
實行“鎮街打包、村居落地、專業服務”落實可操作
鎮街打包——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將適合社會組織解決的問題和提供的服務,統一打包、統一標準通過政府采購平臺,面向全國符合資質的專業社工機構招標,中標機構組建專業社工團隊、提供駐點式、全日制、專業化社會服務,上海、南京、廣州、深圳等地14家知名社工機構先后落地。全市各鎮街都有一支以上專業社工團隊入駐,實現全覆蓋。
村居落地——所有服務項目落地到社區(村),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協調和整合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各類資源。鎮街、村居分別成立“三社聯動”聯席會議制度,設立協調員,對接和協助專業團隊推進項目實施;建立市縣每季、鎮街每月、村居每周項目推進例會制度,鎮街(村居)分管領導、協調員和服務機構、項目團隊負責人定期會商和解決遇到的矛盾問題,聯動推進項目實施。
專業服務——從項目設計、組織招標,到上崗培訓、項目實施、第三方監管、績效評價等各個環節,遵循專業化、規范化運作,市本級先后出臺《鞏固深化“三社聯動”創新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的實施意見》《蘇州市專業社會工作服務規范指引》《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財務管理指引》等政策規范,有效提高社會工作服務質量。
據不完全統計,僅蘇州市本級組織實施的前兩輪城鄉社區服務社會化試點,評估結案494例遭遇各種困難的個案服務,有效化解了一批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成立112個社區社會組織,招募近2000名社區志愿者,搭建18個“三社聯動”實體化平臺,壯大了基層群眾自治力量;舉辦929場次社工服務活動,提升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責任意識;眾籌創立17個社區公益金,籌得善款約105萬元,“救急難”266人次,織密基層精準扶貧“安全網”;協同跟進解決160個社區治理焦點問題,有效提升“三社聯動”實效。得益于系統構建“三社聯動”深度整合機制和城鄉社區服務社會化制度設計,極大地促進了全市社會工作發展。目前,全市有資質、有能力提供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機構,由4年前不足20家,全職社工不到200人,發展到超過100家,逾1500人,為更大發揮社會力量作用,擴大服務供給,推動“三社聯動”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的遵循和借鑒。蘇州市民政局局長李永根表示:“‘三社聯動’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深度融合、開拓創新永遠在路上。”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