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今年的上海,民生好事連連。不久前,記者在浦東新區花木街道看到,原來沿街一排商鋪“變身”為一處嶄新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日間照護中心、長者照護之家等設施嵌入其中,家住附近的老人來此一起用餐、康復、休閑……養老不離家,在熟悉的“家門口”和熟悉的老伙伴們一起頤養天年,老人們感到踏實又安定。
像花木街道這樣盤活黃金地段的存量用房建設為老服務設施的,在浦東新區還有很多。記者從區民政局了解到,近年來,該區已在陸家嘴街道、洋涇街道等多個街道盤活了一批存量房屋資源建成社區養老設施,今年6月新區各委辦局又將30處政府存量房的“鑰匙”無償移交給各街道,拿出5600平方米房產用于“家門口”養老設施建設,致力于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將養老服務送到離老人最近的地方,真正做到為老服務可知、可選、可及、可達。
“東西南北中多點均衡布局”
把養老服務設施建到百姓家門口
截至2018年底,浦東新區戶籍老年人口95.38萬人,占總人口的31.5%,早已步入深度老齡化。
作為上海老年人口總量最大的區,“當前,浦東正立足老年人口總量大、增速快、高齡化突出的實際,重點加大床位供給。一方面,加快建設‘東西南北中’大型區級養老機構,另一方面,積極盤活存量資源,加密社區嵌入式養老設施布點,持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格局。”市政府副秘書長、區委副書記、區長杭迎偉介紹。
2018年以來,浦東新區加快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推進“管辦分離”。浦東將新區社會福利院(老年特護院)與區福企所合并,組建浦東新區養老機構服務管理中心,強化服務監管能力。會同相關部門成立浦發、新金橋、浦惠三家區屬國有養老公司,與各街鎮合力加快推進養老機構建設,重點打造“東西南北中多點均衡布局”格局,同時積極推進地產集團、金橋股份等企業發展經營性養老機構,進一步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供給格局。
記者了解到,目前新區共有各類養老機構148家,養老床位2.5萬余張,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84家,老年人助餐點146家,享受居家養老服務老人人數約占戶籍老年人口總數的7%。
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
將養老服務送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
在“加大床位供給”的過程中,浦東——這一中國最大的城市開發區也面臨著土地資源緊張、大型養老機構建設周期長、更多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養老的現實情況。杭迎偉表示,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不僅是順應老年人愿望、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浦東龐大養老服務需求的客觀選擇。
“得益于2017年浦東新區在全市率先試點建設的‘家門口’服務站,黨群、政務、法律等七類公共服務下沉居村,讓民眾辦事便利不用多跑路。自去年開始,我們又率先將養老服務融入‘家門口’服務體系。”區民政局副局長莊大軍告訴記者,各居村因地制宜、靈活布局養老服務功能空間,把養老顧問、為老助餐、老年活動、微型日托送到百姓“家門口”,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為老年人構筑起“原居安老、持續照護”的堅強保障。
“走下樓就能參加康復訓練,真是既貼心又便利。”在南碼頭街道,正在各小區進行的“養老服務一體化進家門口”活動很受社區老人歡迎。街道事先收集老人各種需求,“按需派單”組織養老院、長者照護之家、日間照護中心的專業社工到各居民區,為老人開展團體康復、失智癥康復訓練、認知預防、心理輔導等十多項有針對性的專業養老指導。
然而,嵌入式養老遇到的一大瓶頸是場地問題。別看城市中沿街商鋪一家接一家,可是要選一家適合建養老設施的場地卻一房難求。2018年底,區民政局會同區府辦(機管局)、區財政局、浦東國有資產投資管理公司、相關街鎮等,深入實地,梳理出存量閑置房屋資源并逐一現場踏勘,確定了一批存量房屋資源用于社區嵌入式養老設施建設,其中30處房屋資源需求較為迫切、條件較為成熟的,今年6月已作為首批資源移交給部分街鎮使用。
“這30處資源中面積最大的約1700平方米,將用作社區養老機構,一些面積較小的將用作老年助餐點、老年活動室等,進一步做深做實‘15分鐘養老服務圈’。”莊大軍說,據初步估算,即將新增的30處養老設施,可服務輻射近萬名老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