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攜手共建有溫度的幸福家園 ——西安市碑林區社區治理從“四社聚力、五方聯動”到“三治共育、多元參與”

時間:2019-07-3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雷 耀

  “矛盾糾紛怎么辦,閑事長們解憂煩;老弱病殘有困難,便民車隊幫你辦;會客廳里匯民情,想談啥事都能成;文化樂民藝術團,歡歌笑語盡開顏”……近日,記者一走進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張家村街道太白社區,主任童王勇就熱情地介紹著社區的各類自治組織、協會,有全市首家“閑事長”協會、十分鐘自行車便民服務隊、老來俏文化藝術團、幸福聯盟團隊等,還設有居民會客廳,為居民提供業務事專人管、煩心事有人聽、回頭路替人跑、麻煩事有人辦、快樂事有人送等服務,真正實現社區群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太白社區已成為碑林區創新社區治理的一面旗幟。

  碑林區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區,也是西安市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區。社區服務與治理的好壞,直接關系著百姓的幸福、社會的和諧穩定。“自2015年7月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第三批‘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以來,碑林區圍繞‘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主題,把‘促進多元參與、多元共治、良性互動’作為主攻方向,積極探索具有碑林特色的‘四社聚力、五方聯動’基層社區治理模式。”碑林區民政局副局長魯興社告訴記者,“在此基礎上,碑林區還將法治、德治、自治貫穿于社區治理全過程,在實踐中探索出‘德治為先、自治為基、法治為本’的‘三治共育、多元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滿足轄區居民多樣化服務需求。”

  三治共育,塑造社區精神

  近年來,碑林區通過搭建社區協商議事平臺、社會組織培育平臺、社會工作服務平臺、社區信息化平臺四個有效載體,在加強社區自治功能的基礎上,積極構建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社區義工同心共建、同向發力的服務機制。規范社區協商議事流程,從“提出議題—確定議題—組織協商—分工落實—全程監督—結果運用”等環節入手,由社區黨組織牽頭,每季度召開一次社區“兩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駐社區單位“五方聯席會議”,商討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服務中遇到的難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弘揚公序良俗,促進法治、德治、自治有機融合。”

  “社區工作繁瑣復雜,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三治共育中,德治是社區治理的情感支撐,自治是社區治理的核心內容,法治是社區治理的基本保障。”魯興社介紹說,“近年來,碑林區將德治融入社區治理各個方面,為自治和法治贏得情感支持、社會認同。”

  各社區普遍建立“一站、一堂、兩校、一榜、一牌”(學雷鋒志愿服務站,道德講堂,家長學校和市民學校,善行義舉榜,尊德守禮提示牌),通過文化廣場、書香樓道、宣傳欄等陣地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方位融入社區。

  在98個社區普遍落實“一格三員”(網格管理員、網格協管員、網格監督員)制度。2018年至今,各社區網格管理員先后處理小區治安問題920起,化解矛盾糾紛595起,處理小區安全隱患1350起,走訪低保對象、困難群眾等民政服務對象2835人次。

  同時,碑林區還堅持“依法建章立規矩、群眾參與做主人”的基層治理理念,把《居民公約》再造,作為社區依法治理的重要環節。在修訂《居民公約》時,以群眾關注問題為導向,堅持社區提議、居民商議、街道備案的基本程序,重點把公益事業、關愛弱勢群體、敬老孝親、涉黑涉惡等內容納入《居民公約》,在全區98個社區推動實施《居民公約》再造,并通過舉辦“碑林好人”“好兒媳”“五好家庭”評選等活動,促進居民自覺履約,塑造社區精神。

  探索創新,多元主體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

  近年來,碑林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不斷滿足居民多元化服務需求。

  柏樹林街道東倉門社區以單元樓棟為基本單位,經過充分協商,推選一名自管小組長,增設調解員、治安員、衛生員,組成“一長三員”管理構架。發動居民針對“家門口”亟待解決的公益事業、老舊小區環境治理、文明養狗等問題,實行“一院落一公約”“一件事一公約”。通過“動動手打掃門前衛生,動動嘴守好院落門戶,跑跑腿看看鄰家老人”等簡便易行的實際行動,逐步喚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感召大家加入居民自管行列,開拓“我的小區我做主”基層社區工作模式。隨后,該模式在全區推廣,8個街道30個社區、116個“三無”老舊小區實現自管自治,有力推動了基層社區治理由“政府主導、一元管理”向“政府引導、多元參與”轉變。

  德福巷是西安市一條頗具特色的街區,每天吸引全國各地的大批游客。南院門街道德福巷社區以社區黨建為牽引,通過整合駐地單位、物業公司、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機構等各方資源,全面開展社區“微治理”。

  近年來,該社區先后引入陜西三秦義工服務中心、西安市陽光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6家公益社會組織,開展了“老友茶聚日”“老年人手工編織”“青少年四點半課堂”等系列活動,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時,該社區以居民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為紐帶,先后組建“德福巧工”手工隊、青少年DIY團隊、老年協會等6支內部團隊,提升了居民主人翁責任感,促進了多元主體融合。

  “清官難斷家務事”。無論何地,最頭疼的當屬家庭矛盾和鄰里糾紛。太白社區于2009年6月成立了全市首個“閑事長”協會,填補了市、區社區民間調解組織的空白,對創建平安社區、維護社會穩定起到積極作用。截至目前,太白社區已調處家庭矛盾、化解鄰里糾紛128起,調處成功率達95%以上。如今,碑林區已在全區40個社區推行“居民會客廳”“社區談心苑”等模式,它的影響力已從社區延伸至社會。“如果說,法官用法錘伸張正義,公安干警用鐵拳維護安全與穩定,那么,我們的調解工作更像春風細雨般滋潤千家萬戶的心田。”太白社區主任童王勇風趣地說。

  凸顯特色,提升居民幸福感

  2017年,張家村街道“小顧姐工作室”成立,本著“全程代辦、上門服務、志愿幫扶、群眾滿意”的原則,通過“政策法規上門宣傳、鄰里糾紛上門調解、群眾困難上門解決、居民意見上門傾聽、志愿幫扶上門服務、院落整治上門協商”的六上門服務,讓社區居民感受到基層政府的政策暖心、調解順心、辦事安心、活動歡心、服務貼心、環境舒心,用實際行動打造“六心”服務。針對轄區服務對象多為老年人、殘疾人的實際,“小顧姐工作室”還專門制作“小顧姐在行動”名片,張貼在需要幫助對象家的醒目位置,讓“小顧姐”成為社區困難群眾的“親人”。

  長安路街道新西里社區建立“6+X”社區精英庫,培育和發展以社區書記主任、老黨員、退休老干部、社會賢達、社區能人、志愿者為代表的6類“社區精英”,激發他們的新動能。按照“服務需求多樣、服務對象滿意”思路,建立以法律援助、文化娛樂、消防安全、健康講座、志愿服務五大類“社區精英”為主體的“社區智庫”平臺,打造家門口的品質生活。同時,該社區本著“規范引導、培育發展、賦予項目”思路,注重將“社區精英”吸納為社區社會組織主要成員,并與專業社會組織合作開展活動,激發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樹立“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家園意識。

  近年來,碑林區以社區黨建為牽引,通過推行社區服務“項目化”管理、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方式,全面開展社區“微治理”。2018年至今,先后策劃服務群眾項目1520個,總投入達1446余萬元,涌現出“小顧姐工作室”“黨旗飄揚、樂和東關”“在城長生活館”“社區協商+多元共治”等一大批優秀社區治理項目,極大地提升了轄區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31)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