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今年62歲的吳大媽,最近3年一直在忙活著幫子女帶孩子,眼看著小外孫要上幼兒園了,吳大媽心里空落落的。“孩子不在身邊,空閑時間去干啥?”“一個人的午餐,到底應該做幾個菜?”
在北京,像吳大媽這樣身體狀況尚可、精神狀態良好,有著不同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老人,抑或失能、失智、重殘等,有長期照護剛性需求的老人,還有很多很多。2015年,《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正式出臺后,北京“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建立,依托區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街鄉養老照料中心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等養老服務平臺,統籌區域內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提供各類專業服務和志愿公益服務,實現老年人在其周邊、身邊和床邊就近享受居家養老服務。
2016年-2018年,北京市《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建設意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規劃(2016-2020)》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扶持辦法》相繼出臺,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如雨后春筍般在京城四面八方生根發芽。
送上門的“助老”驛站,是老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惠,其在發展中也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有的人氣與日俱增,有的經營遇到瓶頸甚至門可羅雀。如何破解老人消費欲望不足、服務人員流失嚴重等難題,成為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的關鍵。
難!老人警惕性高、缺乏信任感
老人身邊的服務如何找到“敲門磚”
位于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的“印象臺湖”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在一處公租房附近。今年2月,借著春節的喜氣,驛站正式開門迎客。試營業的那幾天,驛站內熱鬧非凡。每天一大早,就有30多位老年人進屋取暖聊天。
驛站負責人宋雙告訴記者,北京市對于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采取的是“一次性建設補貼+老人流量補貼”的資金扶持政策。這就意味著,沒有老人的刷卡流量,驛站就無法得到政府補貼。
為了記錄每日流量,工作人員請老人在進門時刷一次“養老助殘卡”。雖然不收取任何費用,可老人們還是保持了超高的警惕,“這卡怎么能隨便刷呢,萬一泄露了個人信息咋辦?!”
就這樣,剛開業不久的驛站又沒了人氣。開著門,卻空著人。面對著空蕩蕩的房間和高額的水電費,工作人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家集思廣益,決定試著通過‘1元早餐’的形式,先取得老人的信任,再逐漸了解老人的需求。”宋雙回憶道。
一袋牛奶、兩個雞蛋,僅需1元錢。“從剛開始的十幾名老人,到后來的四五十名老人。現在,每天大約有100名老人來驛站領早餐。”宋雙開心地說,驛站提供早餐的同時,還為老人開展健康指導等服務。讓工作人員感動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社區里的老人對驛站越來越認可,有的老人還提出愿意在空閑時間無償到驛站幫忙。
借著“1元早餐”這個“敲門磚”,驛站里的康復護理、居家服務等其他項目也逐漸被帶動起來。“通過無償服務積攢人氣是一時之舉,根本上還需要有償服務才能持續。”宋雙說,但作為驛站和老人之間的橋梁,“1元早餐”這個活動還會長久地辦下去。
瞧!高齡空巢老人和活力老人
社區驛站到底應該為誰服務
7月18日,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安貞街道的楊大媽,來到25公里以外的“潤楓領尚”社區交接出租房屋事宜。楊大媽驚喜地發現,小區南門附近建設了一家規模不小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和助老超市。
啥叫“養老驛站”?其實,楊大媽也不清楚,“只是以前在新聞里聽到過”。帶著好奇心,楊大媽走進了驛站,向站長李秀敏詳細了解了這里所能提供的服務內容。
“潤楓領尚”社區位于通州區、朝陽區和亦莊經濟開發區的交界處,地理位置較為偏僻。61歲的楊大媽說:“以前之所以把房屋出租,就是因為購物、買菜等非常不方便。這下好了,既能在這里買到生活必需品,還有老年講堂、健康管理等項目。現在,我和老伴在安貞街道居住的是板樓高層,年紀越來越大了,上下樓也越來越吃力。等這個小區的出租房收回后,我們就搬過來住。”
據李秀敏介紹,“潤楓領尚”社區里有很多老人都像楊大媽一樣,屬于活力老人。“我們的重點服務對象是失能、失智、重殘等有長期照護需求的群體,但活力老人也是讓驛站煥發生機的重要力量。”為此,驛站引入“時間銀行”概念,充分挖掘和發揮活力老人的能力特長,鼓勵他們成為助老服務志愿者,并通過志愿服務積分兌換商品或服務,“目前,社區里有50多位活力老人積極報名擔當驛站志愿者。他們既是消費者,又成了服務者,從被動接受服務轉變到主動服務他人。”
今年65歲的李大媽就是志愿者之一,驛站“助老食堂”開業后,她將成為一名“廚師”。對此,李大媽很是期待,“我閨女曾開過飯店,那時候我就經常去幫忙,老人能吃對口的飯菜我都會做。以后,我還可以教大家包包子、餃子。”
還沒入住社區的楊大媽也提前表態,她堅定地說:“將來,我也要成為志愿者,這樣的晚年才快樂、才有價值。”
急!換人跟跑馬燈似的
養老服務隊伍怎樣才能穩得住
西集鎮侯東儀村,是臨近北京東南部邊界的一個偏遠村莊。農村條件艱苦、地理位置偏僻,養老服務人才咋來招?這一度成為侯東儀村農村幸福晚年驛站負責人劉文娟最頭疼的事。
“養老人才隊伍不穩定,服務人員對工資和崗位都有要求。缺乏耐心、愛心、細心的人也干不了這個活。”劉文娟回憶,“最難的時候,有的服務人員干不滿三天就不辭而別,還遇到過一天就跑了三個人的情況。”換人,就跟走馬燈似的。
為此,劉文娟決定從侯東儀村和周邊著手,招聘一些對養老服務工作有熱情的本土人員,這些人“對村里的情況知根知底,也更容易與老人溝通交流”。陸陸續續的,8人工作隊伍組建起來了。這其中,既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有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為了更順暢地開展工作,劉文娟邀請專業人員對他們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培訓。
侯東儀村農村幸福晚年驛站共輻射史東儀村、前東儀村等7個村。驛站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為7個村100名高齡、空巢、重殘老人提供巡視探訪服務。而這項服務的開展,本土工作人員的優勢就更為突顯。“7個村中,最近的史東儀村離驛站僅有三四百米,最遠的趙莊村也不超過3公里。風土人情、村民習俗都很相似。”站長黃士杰說。
侯東儀村77歲的高培芝和老伴是空巢老人,工作人員上門巡視探訪時,總是被老人的熱情所打動。有一次老人摔傷了,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送去水果等,老人感動地非要留著他們一起吃飯。史東儀村80歲的史大爺也總盼著工作人員去。黃士杰說:“大爺特別喜歡找人聊天,熱愛文學,還會寫詩。工作人員每次去都陪著他嘮家常、聽他讀讀自己寫的詩,一待就是1個多小時。”
…………
“印象臺湖”和“潤楓領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侯東儀村農村幸福晚年驛站,他們只是北京市目前建設運營的779家驛站中的3個。在市場化發展中,779家驛站所遇到的瓶頸和難題有共性、有個性,而每個驛站也都在尋求著自己的突破口。
老人是一本書,需要用心才能讀懂他們的需求,而這個需求又是不斷變化的。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說:“居家養老需求的滿足是一個常態、長期的過程。不應,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推進居家養老是一個于法有據,但又不乏創新的過程。理想變現實,認知到落地,體現在對規律的深化認識中。”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