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昕 曾慶民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繁華的東山大道346號底商,有一家特殊的“超市”,200多平方米的空間不算很大,糧油、衣物、家電卻樣樣齊全。可在這里有錢卻買不來東西,必須刷卡,這張卡就是“愛心卡”。這個特殊的超市就是宜昌市慈善扶貧中心超市。該超市是宜昌市級慈善公益服務平臺,線上眾籌,線下運營,常年接收愛心捐贈,超市的“專屬服務人群”就是城鄉困難群眾。
這里也成為宜昌市探索慈善眾籌模式、開展社會扶貧的一個縮影。
■ “互聯網+公益” 架起精準幫扶連心橋
“實施精準幫扶,每一分錢都該用在最困難群眾身上。”宜昌市民政局局長文媛說。但在扶貧工作中他們發現,一方面,“供需”不對稱,由于個性化需求差異,慰問品未必是群眾最需要的;另一方面,政府扶貧投入和實際需要還有差距,亟待社會力量參與。與此同時,由于相關機制不完善,各方的幫扶投入呈現“各炒一盤菜,各辦一桌席”局面,未能有效整合。
為此,宜昌市民政局按照“互聯網+公益”的思路,于2017年首先在國家級貧困縣興山縣推動運用慈善眾籌模式支持脫貧攻堅試點,之后總結經驗在全市推廣。經過近兩年的實踐,該模式已發展為以“慈善眾籌、上下聯動、精準對接、應需服務”為內容的社會互助、萬眾幫困的慈善公益大平臺,讓豐富的社會資源在脫貧攻堅中找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 搭建線上網絡和線下實體相結合幫扶平臺
“線上網絡平臺”就是市、縣兩級慈善在線捐助平臺,集幫扶需求、愛心捐贈、愛心動態、眾籌項目等功能于一體,及時搜集貧困地區以及貧困群眾的需求信息,并動員社會成員適需自愿捐助資金和物資,實現精準幫扶。“線下服務平臺”即在市級層面建設慈善扶貧中心超市,并構建以社區為依托的捐贈物資接收點、以固定倉庫為依托的捐贈物資集散中心、以縣級慈善扶貧超市為依托的捐贈物資中轉站,形成慈善眾籌社會資源對接扶貧的物流鏈。目前,興山、長陽、五峰、秭歸均已設立縣級慈善扶貧超市。市、縣兩級慈善扶貧超市均為困難群眾統一發放“愛心扶貧超市卡”,每年定額充值。“下一步,我們還將探索把募集的物資直接配送到村,設立村級慈善扶貧超市,再精準配送給貧困戶。同時,探索貧困戶參與公益勞動,用勞動積分換取商品的機制,扶貧又扶志,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宜昌市慈善總會常務副會長余長虹告訴記者。
8月1日,記者來到位于古夫鎮的興山縣愛心扶貧眾籌中心(慈善扶貧超市)。這里是宜昌市首個慈善扶貧眾籌項目,志愿者正忙著上網發布幫扶需求,并公布捐款賬號和地址。這些需求一部分是幫扶干部入戶走訪搜集到的,一部分是貧困戶撥打熱線電話申請或在網站留言整理的。在另一側1000多平方米的大廳里,是分門別類、琳瑯滿目的日用品,都是社會各界的愛心捐贈。“衣物類每件2元-5元,日常生活用品類每件10元-15元,100元以上的物資按不超過原價的30%定價,書籍均免費,所有商品都在百元以內。”興山縣慈善協會秘書長向元海說。截至目前,該中心共在網上發布貧困戶幫扶需求10386條,募集衣物及日用品6.38萬件,累計發放物資3.7萬多件折合177萬余元,惠及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900戶、25885人。
■ 聚合豐富社會資源與脫貧攻堅精準對接
8月2日上午9點,宜昌市慈善扶貧中心超市剛開門不久,就迎來了當天的首批捐贈物。中國國旅(宜昌)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一行在常務副總經理楊光的帶領下,將一車扶貧物資交到超市。楊光告訴記者,他是7月31日通過市慈善總會網站得知募捐信息的,短短2天,就收到50多名員工捐贈的623件物資。
據文媛介紹,慈善眾籌活動讓宜昌市社會扶貧由碎片化走向系統化。依托政府力量開展每年一次的精準扶貧“慈善一日捐”活動,動員和組織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各類社會組織以及廣大社會成員捐款捐物,兩年來直接籌集社會扶貧款物達1.5億多元。運用線上速度和個性化優勢,及時搜集需求信息,建立社會資源與脫貧攻堅有效對接,兩年來先后匯聚4.8億多元款物。開展“點對點”慈善專項眾籌。先后組織開展了“情暖農村留守兒童”“情暖大病群眾”“情暖在鄉老兵”等17個專項慈善眾籌活動,在全社會營造了“匯聚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的強大氛圍和氣場,讓“民政作為、慈善擔當”得到了疊加釋放效應。
為把匯聚的社會資源用到全市脫貧攻堅的節骨眼上,宜昌市民政局打通慈善眾籌對接脫貧攻堅的快捷通道。2017年以來,市民政局安排和引導1.5億多元的慈善款物投向興山、秭歸、長陽、五峰4個貧困縣,支持4個貧困縣的整體脫貧攻堅工作;開辟慈善眾籌款物從市到縣、從縣到戶的綠色通道,將1.3億多元資金和28萬多件各類生活物品直接配送到全市8萬多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了他們衣食住行醫等方面的困難。
“2019年是我市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年。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和推進慈善眾籌服務,匯聚更多社會資源,助力全市提前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文媛信心滿滿地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