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2月4日,臘月二十三,小年至、年未滿。在北京市順義區勝利街道義賓南社區甲1號樓前,記者看到幾位采買年貨歸來的居民微笑著相互問候。對他們來說,即將過去的庚子鼠年是那么的特殊而難忘。2020年12月25日,因樓內發現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全樓64戶205人開始了為期23天的封閉管控生活。
在“與外隔絕”的23天里,205人的生活是如何保障的?又發生了哪些動人的故事呢?
六個微信群,打破居民與外界的信息壁壘
義賓南社區是一個有著近30年歷史的老舊小區。呈“凵”形的甲1號樓,一共有6個單元,1層全部屬于商用,有理發店、食品店、手機店、彩票店等21家小門店。義賓南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胡東升告訴記者,12月25日早7點,連帶著一層的這21家門店,甲1號樓全部實施了封禁管理。
恐懼、害怕,這是居民們聽到消息后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也是社區工作者們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當天就為每個樓門建立了微信聯絡群,每個群里安排兩位社區工作者負責對接。”胡東升說,“那23天里,小小的6個微信群成了我們和205位居民溝通的重要橋梁。除了每日監測大家的體溫和健康狀況,還能及時了解大家的實際需求、做好心理疏導。”
提起這個微信群,正在樓前散步的居民王云祥落淚了。“我和92歲的母親一起居住,聽到甲1號樓要封禁的消息,我們真的感覺好無助!疫情來得實在太突然了!”王云祥哽咽道,“沒想到微信群建立以后,我們母子倆的生活不但沒出現困難,反而增加了那么多關心牽掛我們的人。負責第6樓門的社區工作人員馬祥云每天都主動詢問我和母親的情況,家里蔬菜水果夠不夠?需不需要幫著買藥?我們自己都沒想到的事兒,小馬全想到前頭了!”
1月1日凌晨6點40分,居住在2單元的劉大爺突發嚴重腰疾,需要緊急就醫。在群里聽到這一消息后,負責聯絡2單元的社區工作者康鳳茹和薛沫,第一時間呼叫了120救護車,把劉大爺和老伴兒安全送到了醫院。中午11點半,劉大爺看完病、拿完藥后,康鳳茹和薛沫又陪著兩位老人回到了社區。考慮到中午老人還沒有吃飯,社區協調物業食堂給兩人準備了熱乎乎的飯菜。
“甲1號樓的205位居民里,有很多高齡老人和孩子,還有2位孕婦。”胡東升坦言,封禁期間最擔心的還是大家出現緊急狀況。為此,社區工作者們每晚都睡不踏實,手機24小時不敢離手,時刻關注著微信群里的動向。“沒想到,這些微信群還給我們帶來了意外的喜悅。現在,本來互不認識的居民熟絡起來了,社區與居民的關系更親近了,我們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理解和信任!”
四輛小推車,迎風奔跑的物資保障隊
臨近中午,甲1號樓外的門崗旁,陸續來了幾名外賣員和快遞員。經過嚴格的體溫檢測后,小伙子們將貨品放到了指定的區域。“之前封閉管理時,甲1號樓附近幾十米遠的空間內都要嚴格消毒管控。居民購買的快遞、外賣等,全部送到距樓50米以外的貨架上。”胡東升指著遠處的一個角落說。
居家隔離,最大的需求莫過于物資保障。為了更好地為居民服務,義賓南社區和物業公司成立了聯合黨支部,組建了一支由社區黨員、志愿者、物業公司工作人員組成的物資保障隊,專門負責居民生活物資的代買、配送。
“一般來說,居民購買的外賣食品,工作人員給外包裝消毒后會立即配送;居民購買的快遞貨物,會消毒并放置一個小時后,再送上門。為了提高配送效率,我們在附近超市借了4輛購物車。”胡東升說,“物資保障隊的隊員們非常辛苦,寒風中一直堅守在貨架旁,一趟一趟地給居民們配送物資,平均每天要配送400多件外賣和快遞。”
1月6日,北京突然降溫,狂風大作。在極度惡劣的天氣下,物資保障隊的隊員何西俊推著小車、頂著大風艱難前行。購物車推到樓下后,他還要手提肩扛爬上各個樓層將貨品送到居民家門口。由于室外溫度太低,呼出來的氣在防護面罩上結了一層霧,幾乎看不清腳下的路。拎著大包小包準備上樓的何西俊,剛一邁步就在臺階上摔了一個跟頭。可他絲毫沒耽擱,爬起來就快步上了樓。彼時,正站在窗邊的居民王作華剛好看到了這一幕。“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工作人員實在太辛苦了!我們看著都覺得很心疼!”王作華感慨道,“不僅幫我們送外賣、運快遞,他們還幫居民扛過水、買過電,每天定期到每家每戶的門口消毒清理生活垃圾。我家外孫女今年上五年級,期末考試時他們還幫忙打印了習題和試卷。居家隔離期間,除了人走不出家門,其他什么事兒都沒耽誤。”
居民張衛東和馬淑萍也對社區的物資保障服務給予了高度稱贊。“樓里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不少,需要買藥的時候,我們就把醫保卡和錢裝在塑料袋里放在門口,工作人員沒一會兒就來取走,頂多二三十分鐘就把藥送過來了。”馬淑萍說,對于居民的需求,社區工作人員可謂有求必應、有呼必到。
“元旦時,社區還給我們每家每戶送來了米、面、油、對聯、福字……連大蔥都有。大家心里別提多暖和、多幸福了!”張衛東紅著眼圈感嘆。
一張解封令,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謝謝你”
“順義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第63次會議審議通過,請有序開展封控區域解封……”1月17日下午1點多,勝利街道辦事處主任雷雨在甲1號樓前宣讀了剛剛下達的解封批文。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家住4單元的傅勝明至今仍激動萬分。“居民們都期盼著這個好消息,有的鼓掌、有的歡呼、有的落淚。后來,我們又按照社區的統一安排,有序到樓前簽署了承諾書、辦理了實名出入證,還收到了社區送來的掛歷、香囊、口罩等禮物。”雖然已經徹底解封,但居民大多只在附近散散步就回家了。“封閉隔離時,政府把我們的生活保障得這么好,我們當然也應該積極響應號召,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據胡東升介紹,在封閉的23天里,每一位居民都進行了5輪核酸檢測,包括4輪咽拭子檢測和1輪肛拭子檢測。解封前,專業人員對居民樓、住戶和一層門店進行了環境采樣。
“那天,我們一直從早晨8點忙到夜里2點多。奮戰了18個小時后,終于全部采樣、消殺完畢。當時,大家在心里面還是高度緊張的,因為任何一個樣本出現陽性,都意味著所有人要繼續封禁20多天!”胡東升說,“最終,核酸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環境樣本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在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終于可以有序解封。我們此后還對居民開展了7日的體溫健康監測和行動軌跡監測,繼續保持一級響應管理。”
1月24日,居民王作華、傅勝明帶著甲1號樓全體居民的囑托,將兩面錦旗送到了社區居委會,一面寫著“疫情防控忠值守,點滴服務暖人心”,另一面寫著“內外一心抗疫,風雨同舟共濟”。兩面紅艷艷的錦旗,懸掛在社區居委會的墻上,成為了這段歷史最好的見證。
如今的義賓南社區甲1號樓,又漸漸恢復了以往的平靜。只是每每有人問起封閉隔離時發生的故事,居民們還是會忍不住哽咽、落淚。在那23天里,封條、門禁、圍欄……擋住的是他們的住所,卻沒有擋住濃濃的愛和溫暖……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