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傳承與創新

時間:2021-04-0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文/圖 本報記者 柳 旭

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歷來是人們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重要時刻。今年清明節前夕,記者走進了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帶大家一起看看,在這座聲名最著、紅色教育資源最為豐富的園林式公墓里,正在發生的與傳承和創新有關的故事。

紅色資源融入政德教育

廉潔家風,禁止子女公車私用的黃克誠;雪中送炭,拿出5000塊大洋支援中央紅軍的徐海東;撼人心弦,直擊共產黨人初心的耿飚之問……

2021年3月底的一天,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以下簡稱革命公墓)黨員干部政德教育基地,通過講解員李月圓的動情講述和大量歷史照片的集中展示,北京市委黨校局級干部培訓班的學員們全神貫注地聽、目不轉睛地看、設身處地地想,大家對于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更深入的理解。

政德教育基地為什么設在革命公墓?這里的教育內容和方式與其他地方有哪些不同?背后又有哪些故事?記者進行了采訪。

把“講堂”開進公墓

“革命公墓是很多革命先烈的安息之地,是民族精神與國家榮譽的象征之地,紅色資源數量最多、最集中、最豐富、最有典型性。”革命公墓新聞發言人代雷告訴記者,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長期以來,革命公墓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先后開發了適合大專院校、中小學生的思想課堂,適合企業、社會團體的社會實踐課堂,以及適合黨政干部的政德課堂。

記者了解到,為了把政德教育做深、做細、做實,更加突出教育的針對性和導向性,在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指導下,革命公墓積極擬訂工作方案、整合紅色資源、優化教學流程,通過政德教育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繼承與發揚革命先輩的政德傳統與革命精神。

通過一系列的前期準備,2020年9月底,北京市首個黨員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在革命公墓揭牌。基地建成后,通過充分挖掘和運用紅色資源優勢,形成了“展廳展示教學、骨灰堂和墓區現場教學、烈士紀念園宣誓教學、專家課堂教學”四位一體的教學體系,通過講理論、講故事、講精神,傳播紅色文化,教育黨員干部提高思想境界、提升政德修養、規范品行作風,進一步筑牢信仰之基、從政之基、廉政之基。

把講解詞內化于心

“革命公墓的一位位先烈、一座座墓碑、一行行碑文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的職責就是挖掘革命故事、弘揚先烈精神。”李月圓告訴記者,來革命公墓工作之前,她在北京奧運博物館從事講解工作,到革命公墓后,她一直負責愛國主義教育講解。從講故事,到講知識,再到講理論,根據聽眾的不同,她講解的重點也會有所不同。

“對社會公眾,我會結合清明節等時間節點在講解中著重呈現文化內涵,對于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我會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融入講解過程。”李月圓表示,這就要求講解員密切關注時事政治,持續加強對相關內容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

“中國共產黨歷史、革命先烈人物傳記都是我們必讀必學的內容,還有思想政治教育、講解專業技能等,都會定期開展學習培訓。”據李月圓介紹,通過閱讀文獻、整理資料,講解員需要先在頭腦中對與政德相關的內容進行總結、提煉,并與歷史人物和事件結合起來,轉化為講解內容傳遞給學員,使學員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和消化這些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李月圓對“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告訴記者:“我們講解的全部內容,都是以革命公墓的紅色資源為基礎,今后我們將繼續挖掘其中蘊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不斷充實和完善講解內容,用心講好革命前輩的政德事跡,大力弘揚政德精神。”

把基地打造成品牌

“政德不僅是黨員干部執政善治的立身之本,還直接關系著國家的興衰、政權的廢立、政黨的存亡和百姓的福祉。”據代雷介紹,政德教育基地從建成至今,已開展政德教育98場,培訓黨員干部8100余人次,在黨員干部政德教育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政德教育的不斷開展,我們也對教學內容不斷進行完善。”代雷告訴記者,展示教學環節就是后來增設的,這個環節通過讓學員參觀政德建設主題展覽,系統介紹政德的科學內涵、歷史淵源、時代價值以及黨員干部立政德的具體標準等內容,能夠為接下來的現場教學、宣誓教學和課堂教學奠定理論基礎。

“對于革命公墓來說,學習、領會和把握新時代政德教育的目標內涵,探索實現政德教育目標的途徑,是現階段的重要任務。”代雷表示,這項工作對于提高黨員干部政德素養,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了解到,接下來,革命公墓將更加深入地挖掘革命先烈的故事、事跡,提煉精神,講授理論,并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持續開發特色課程,把政德教育基地打造成革命公墓的特色和品牌。

創新思維融入墓地管理

掀開覆蓋了草皮的蓋板,按下解鎖按鈕,一個墓碑緩緩升起,逝者家屬祭掃完畢后,輕輕按壓將墓碑收回,合上蓋板,草坪恢復如初。

通過手機掃描烈士墓碑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烈士生前照片,了解烈士生平和事跡,不僅方便烈士家屬寄托哀思,還能更好地緬懷英烈、傳承精神……

“這些是八寶山革命公墓近兩年的創新實踐,最初的設計思路都出自革命公墓的‘呂瑩墓地管理員技能大師工作室’。”代雷說。

記者了解到,呂瑩現任革命公墓玉岑園副班長,2009年4月,她來到革命公墓工作后,由于勤奮好學,在北京市及全國一系列技能大賽中接連獲得優異成績,并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18年,以呂瑩名字命名的墓地管理員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了。

“‘守、創、傳’是我們工作室的理念。”呂瑩表示,“守”就是堅守崗位、履職盡責,“創”就是創新服務、滿足需求,“傳”就是教學相長、薪火相傳。

“近兩年,大師工作室不僅在安葬安放儀式、追思儀式上尋找新的突破點,還在墓型的個性化設計、造型花藝的打造上推陳出新。”談到創新,呂瑩告訴記者,“所有創新都是基于現實需求進行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升降墓碑。”

記者了解到,呂瑩所說的升降墓碑目前已經在革命公墓的生態園投入使用。“生態園是集休閑健身、旅游踏青、城市綠地、生態安葬于一體的生態墓園。一開始,生態園墓碑用的都是天然石,由于形狀不規則且體積較小,只能鐫刻逝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無法滿足家屬想在墓碑上留下逝者生平、鐫刻影像等需求。”呂瑩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師工作室的成員基本上每周都要開會研究,大家一起想辦法、出主意,同時在網上查資料,設計了一種“平時看不見,用時能出現”的升降墓碑。

“考慮到墓碑的使用場景在戶外,長年風吹、日曬、雨淋,安全性、穩固性非常重要,我們向生產廠家提出了防水、防塵、不用電等技術要求,形成了液壓式力學結構的設計方案。”呂瑩告訴記者,升降墓碑從遠處看不到任何殯葬標志物,與周圍的環境渾然一體,既不破壞生態園整體美觀,又滿足了家屬祭掃需求。

記者了解到,升降墓碑投入使用后,廣受逝者家屬好評,目前已經有近200位逝者家屬選用這種全新的生態安葬方式。

“除了升降墓碑,我們在烈士紀念園也引入了二維碼等科技手段,最大程度滿足家屬需求。”大師工作室成員李躍崢告訴記者,烈士紀念園目前安葬了583位烈士,所有墓碑的樣式都是統一的,上面有烈士姓名和生卒年月。不少家屬向革命公墓建議,希望能把烈士的事跡更好地反映出來,讓前來瞻仰的人更好地緬懷英烈。但受制于墓碑的體積,墓碑本身已經無法鐫刻更多信息,經過大師工作室的反復研究和比較,最終引入了二維碼鏈接技術,解決了實體墓碑信息承載量不足的問題。

“我們正在向烈士家屬征集信息,包括烈士的生前照片、生平事跡等內容,照片我們會按照統一的規格通過高溫燒制技術做成瓷像,鑲嵌在墓碑上,生平事跡等信息則會存儲在‘云’端,掃描墓碑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瀏覽。”李躍崢說。

“烈士家屬對這項工作非常支持。不久前,還有一位家屬把照片交給我。”李躍崢告訴記者,由于這位烈士犧牲時年僅15歲,他的家人只能找到他1周歲時的照片,為了還原烈士當年的容貌,他的家人就找到專業畫師以1周歲照片為基礎,再加上家人的描述,通過技術手段繪制出一張烈士15歲時的照片。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革命公墓烈士紀念園中的墓碑已經全部安裝了位置牌和二維碼,通過位置牌上的區位號,家屬可以更快捷地找到對應的墓碑;通過掃描二維碼,則可以看到與烈士相關的更加豐富的文字和影像資料。此外,在骨灰墻安葬方面,大師工作室也有創新舉措,將原來容易風化、開裂的大理石面板換成了銅制面板,同時也引入了二維碼技術,讓家屬更好地緬懷逝者。

對于大師工作室未來的打算,呂瑩表示,除了繼續突破創新,還要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帶動和幫助工作室全體成員以及革命公墓其他工作人員創新思想理念、提升業務素質、樹立服務意識,更好地提供服務。

細節關懷融入祭掃服務

清明節前的一天下午4點,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烈士紀念園,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員手提透明塑料箱,緩步走過一排排烈士墓碑。在其中一個墓碑前,工作人員停下腳步,立正站定,神情莊重。只見工作人員打開塑料箱,戴上白手套,拿出毛刷、毛巾等代祭服務專用工具,先用毛刷仔細掃去墓碑上的塵土,再用毛巾認真擦拭墓碑。清掃擦拭完畢,工作人員手捧三枝潔白的菊花,深鞠一躬,將鮮花整齊擺放在墓碑前。記者看到,在陽光的照耀下,烈士墓碑熠熠生輝。

“這是一次標準的代祭服務,整個過程我們都會保留影像資料,提供給逝者家屬。”據代雷介紹,去年受疫情影響,很多逝者家屬無法現場祭掃,所以僅清明節期間,革命公墓就提供代祭服務900余次。今年,隨著現場祭掃人數增多,預約代祭服務的數量明顯下降,但代祭服務的質量不會下降,革命公墓的工作人員會用心對待每一次代祭服務,讓逝者家屬安心放心。

記者了解到,除了代祭服務,今年清明節期間,革命公墓還從細節入手,為前來祭掃的群眾提供多項貼心服務,包括向每名祭掃群眾免費提供一枝鮮花;在墓園內免費提供多處鮮花祭臺,方便群眾祭奠等。

在革命公墓骨灰堂外,記者看到兩個醒目的牌子,上面分別印著“共享輪椅”“共享雨傘”,通過微信掃一掃,在繳存押金后就可以免費使用。記者了解到,這是革命公墓今年推出的便民新舉措,最大程度為群眾祭掃提供便利。

在革命公墓,記者時常能看到身穿藍色馬甲的志愿者,在他們面前的長條桌上擺著暖瓶、消毒噴壺、免洗手凝膠,為前來祭掃的群眾提供飲水、衛生等便民服務。最引人注目的是桌上的兩個鋁合金箱子,一個寫著便民箱,一個寫著醫藥箱。志愿者告訴記者,一些群眾由于著急出門,可能會忘帶祭掃用品,有些群眾上了年紀,可能會突發身體不適,革命公墓準備的這些物品既能為群眾祭掃提供便利,也為不時之需做好了準備。

漫步在革命公墓,便民自助服務區有共享充電寶、絹花自助機、飲料自助機,每個石凳都鋪上了海綿墊,既柔軟又溫暖,一處處細節無不彰顯著殯葬行業的服務精神,體現著清明節祭掃的人文關懷。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4.9)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