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細處著手 攻堅克難 共拔窮根
——江西省遂川、蓮花兩縣脫貧攻堅一瞥

時間:2019-06-2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柳 旭

  今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經過公示宣布,遂川和蓮花兩縣在第三方嚴格評估下,符合貧困縣退出標準,正式脫貧摘帽。不久前,記者跟隨民政部媒體采訪組前往當地探訪,一路上所見所聞,讓記者對脫貧攻堅感喟良多。

  帶動貧困戶就業脫貧的扶貧產業

  6月4日,烈日當頭,晴空萬里。在遂川縣堆子前鎮集龍村的金橘產業扶貧基地,記者看到一排排果樹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新鷺金橘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新平告訴記者,在民政部的支持協調下,基地創辦初期曾獲得社會組織70萬元捐贈,這些錢主要用于修圍欄、挖排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合作社經營連片金橘400畝,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入股、包銷等方式,帶動了396戶貧困戶脫貧。

  采訪中,一位正在鋤草的中年婦女引起記者的注意,上前詢問后得知,她叫張來招,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早年去世,獨子常年在外務工。她之前在家種田,除去成本收入所剩無幾。目前,她在基地內干些除草施肥的雜活,平均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在北部林區雙橋鄉、新江鄉采訪時,記者看到了民政部支持協調社會組織在當地捐建的4座光伏電站。近年來,部管社會組織對遂川發展光伏產業給予了大力支持,共捐贈2000多萬元援建光伏電站70多座,并網發電給貧困戶分紅,提升扶貧“造血功能”,帶動脫貧致富。

  在湯湖鎮南屏村村委會,記者見到了民政部派駐南屏村“第一書記”蔣敏,雖然僅到任1個多月,但他通過細致走訪,已經摸清了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以及脫貧攻堅的難點。

  他告訴記者,“遂川三寶”之一的狗牯腦茶是湯湖鎮支柱產業,南屏村種植面積占了全鎮十分之一,但由于生產條件差、發展意識落后等問題,特色產業的優勢未能有效發揮。

  對于接下來的工作,他認為,還是要加強扶智和扶志,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村里的生活和發展基本條件,最重要的是助推產業發展,確保扶貧成效的可持續性。

  在蔣敏看來,脫貧的關鍵,就是要讓老百姓有收入來源,任何幫扶都只能是階段性的,脫貧的核心,還是發展產業,有了產業才能有穩定的就業渠道,有了就業渠道,才能讓貧困群眾高質量、永久性脫貧。

  發展產業助力脫貧的鄉鎮敬老院

  在前往蓮花縣采訪的路上,記者向車窗外望去,青山綠水間一棟棟三層小樓錯落有致,腦海中那些對貧困的固有定義在這里已經不容易找到印記。

  良坊鎮光榮敬老院是我們在蓮花縣采訪的第一站。“原來這里只有一棟上世紀70年代的老房子,其他都是菜地。”敬老院院長賀星星告訴記者,他2006年到這里工作,當時院里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差,為了改善院民生活,從2007年開始,他嘗試通過院辦產業增加敬老院收入,最開始是種油菜,后來慢慢拓展到種水稻,還有養牛、養魚和養雞。

  賀星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院里種油菜榨菜籽油每年收入6000元,種水稻每年收入9000元,魚塘每年收入1萬元,養牛每年收入1萬多元,再加上其他院辦產業,每年能給敬老院帶來4萬元左右的收入。

  “這些收入可以完全覆蓋敬老院的日常開支,每年還能有一些節余,夏天可以買西瓜和飲料,冬天買各種干果,春節買糕點、發紅包,讓院民生活更舒心。”賀星星說。

  走進老人們居住的房間,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寬敞明亮,雖然屋內陳設比較簡單,但打掃得干凈整潔,每個房間都安裝了空調,讓老人們夏天不再酷暑難耐,冬天也避免了在屋內烤火的安全隱患。

  賀邦連老人今年78歲,已經在這里住了12年,記者問她這些年來敬老院的變化,老人家連聲說:“條件好了,越來越好了。”

  記者了解到,目前良坊鎮有特困供養對象91人,在敬老院集中供養的23人,其中最小的21歲,最大的84歲,具備勞動能力的有八九個人,平時也都幫著院辦產業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據蓮花縣民政局局長彭金強介紹,現在各鄉鎮敬老院都結合自身情況發展了一些產業,有效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為脫貧攻堅出了一份力,縣里也在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持續推動敬老院改造升級,讓院里的條件越來越好,老人們生活越來越幸福。

  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的愛心超市

  洗潔精每瓶10分,殺蟲劑每瓶16分,食用油每桶52分,大米每包72分……在蓮花縣琴亭鎮幸福村村委會,記者看到了一家特別的超市,在這里所有商品的價格都以積分標注,貧困戶只要達到相應條件就可以累計積分,每月在超市兌換一次商品。

  駐村第一書記王艷玲告訴記者,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改變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

  在村委會門口,記者看到了積分評定細則,據工作人員介紹,評分標準是村里結合實際情況和相關工作需要制定的,比如參加村集體組織的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可以積10分,孝敬贍養父母、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可以積15分,提倡文明節儉治喪、倡導綠色殯葬可以積15分。

  “愛心超市開辦第一個月的情況并不樂觀。”王艷玲告訴記者,當時所有貧困戶加在一起才兌換了800分的商品,這讓她心里有些打鼓,生怕大家不接受這種形式。到了第二個月,情況有了改觀,參與累計積分、兌換商品的貧困戶明顯增加,并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態勢,如今愛心超市每個月的兌換額都穩定在2000分左右。

  “用積分改變貧困戶的習慣,進而轉變他們的思想,讓大家明白只有勤勞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這是我們的宗旨。”王艷玲說,在愛心超市的影響帶動下,有的貧困戶逐漸意識到自己貧困的原因,有效激發了脫貧的主動性。

  今年57歲的王孟德是幸福村的貧困戶、低保對象,從小失去父母的他吃百家飯長大,曾經長期住在別人廢棄的老房子里,生活態度非常消極,村里有不少人都瞧不起他。自從被納入貧困戶并享受低保待遇后,他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村里還給他提供了安置房,雖然只有25平方米,但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

  在王孟德的家里,最醒目的就是餐桌上那個粉色的電飯煲,他對記者說,這是他在愛心超市兌換的第一件商品。王艷玲告訴記者,通過在愛心超市兌換商品,王孟德意識到自己其實有能力改善生活條件,已經主動提出要積極脫貧,爭取早日退出低保。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6.2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