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國全
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以落實省委城鄉社區治理創新試點的決策部署為契機,加強社區治理頂層設計,以開展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創新、推動解決社區治理不平衡、建立社區服務長效機制為主線,持續增強對社區治理政策傾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大力推進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創新和治理能力提升,促進城鄉社區治理協調發展、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創新工作機制 推動社區治理協調發展
開展城鄉社區治理專項改革試點。聚焦基層社會治理突出問題,通過統計分析、數據比對、集中研討等形式,形成《廣州市創新城鄉社區治理專項試點方案》《廣州市解決社會治理不平衡工作方案》《廣州市建立社區服務長效機制工作總體方案》,制定市、區所屬企事業單位社區治理工作目錄,推動形成轄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的制度化安排,破解社區治理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其中,《廣州市創新城鄉社區治理專項試點方案》以省委改革辦名義印發實施,為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有力政策支撐。
完善協商議事機制。建立以城鄉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協商議事機制,通過社區協商,為城鄉居民解決舊樓加裝電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來穗人員服務等一批社區熱點問題。廣泛發動居民群眾參與村規民約修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鄰里守望、民族團結等內容有效融入,引導村(居)民自覺遵守,促進城鄉社區和諧,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治理體系,實現社區居民自治、德治、法治有效銜接。
建立優勢主導型“三社聯動”機制。搭建“三社”(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者)信息共享平臺,發布聯動工作清單,明確工作邊界,建立社區居民服務任務轉介制度,規范“三社”之間工作任務轉介路徑、辦法、程序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及職責分工,按照“誰有優勢誰主導,其他各方聯動參與”為原則,協同解決社區問題、推動社區發展。目前,優勢主導型“三社聯動”服務已覆蓋629個村(居)。廣州經驗在中組部、民政部組織的地級市領導“三社聯動”專題培訓班上推廣。
抓好主體建設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制定實施《廣州市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部署實施“六大工程”和“十項行動”共30項具體舉措。有序推進軟弱渙散村(社區)和重點難點村(社區)整治工作,對排查出的軟弱渙散村(社區)、重點難點村(社區)建立工作臺賬,按照“一村一策”進行整治,切實將基層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
加強城鄉議事廳建設。按照“116城鄉社區協商工作法”(即建好一個議事廳,落實一個議事制度,抓好議題收集、醞釀、協商、決策、執行、監督6個主要環節),加大城鄉社區協商議事工作推進力度,有效解決城鄉基層有會不想開、有會不愿開、有會難開成、決議難執行等問題。目前,全市1144個村、1581個社區已實現協商議事工作全覆蓋。截至今年5月,全市各村(居)通過社區協商,累計化解矛盾糾紛4303件、解決社區環境衛生問題8130件等。
開展社區居委會標準化建設。出臺《社區居委會標準化建設項目OSM現場管理合作方案》,在18個社區居委會開展首批試點,形成標準化工作流程和服務指引,打造溫馨舒適“社區之家”和“全崗通”服務模式,實現社區居委會“一人在崗、事項通辦”,促進社區服務管理精細化、工作流程標準化、黨的引領有形化、服務平臺親民化、服務功能個性化。
加大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引領,規范社區社會組織管理,強化街鎮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與街鎮平安建設促進會聯動發展,通過培育孵化、項目支撐、資金資助、公益創投等方式,培育發展公益慈善類、社會事務類、社區服務類、文化體育類、民間調解類等社區社會組織。
做強社區服務 建設和諧幸福社區
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印發實施《關于加強社區黨的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推進社區“大黨委”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在全市推行社區居委會彈性工作制度和預約服務工作制度,提高社區服務的便利性。規范社區專職工作人員日常管理,開展全市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專項調研,研究解決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隊伍建設中能力不足等問題。
深化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深入實施“社工+”戰略,開設失獨老人服務、醫務社工服務、婚姻家庭服務等15個專項服務項目。優化社工服務站“113X”模式,打造精準、精細、全面、專業的“一站式”社會工作服務平臺。穩步推進社工服務站標準化建設,全市188個社工服務站年服務居民群眾365萬余人次,解決社區問題超3萬個。大力推進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聯動發展,積極營造向上向善、互幫互助的社會氛圍。目前,全市社區志愿者69萬余人,每年服務社區居民超過200萬人,義工(志愿者)服務時長超過1300萬小時。
強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統籌推進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和“3+X”創新試點,加快推進重度殘疾人納入“養老大配餐”服務體系、“家政+養老”、嵌入式社區養老機構、“平安通”智慧養老服務、醫養結合試點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等建設,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截至2019年3月底,全市共有長者飯堂1024個,165個街鎮為居家老年人開展家政和生活照料服務19萬人次,資助9.8萬戶失能、獨居、高齡老年人使用“平安通”智慧養老服務。目前,全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100%,形成了縱向貫通市、區、街鎮、村居,橫向整合各部門資源,涵括上門服務、日間托老、綜合服務等功能多樣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