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佳 通訊員 唐 凡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民政事業關系著千家萬戶和民生冷暖,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民生優先,全面加強對民政工作的組織領導,為民政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全省民政系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現代民政建設,有力服務了脫貧攻堅富民增收大局,有力提升了基本社會服務水平,有力促進了基層社會和諧有序,有力支持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顯著成績。
強保障,助脫貧
民生底線兜得更牢更精準
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一個人要養活突患重病的兒子和兩個上學的孫子。退休后的劉素梅雖然生活遭受重創,但仍然撐起了一個家。
老伴病了,兒子死了,兒媳婦跑了,孫子天生左手殘疾,自己還得了食道癌。看上去日子沒有奔頭的朱德江,居然脫了貧。
這些事都發生在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居民劉素梅的兒子因為沒有醫保,高額的醫藥費難以承受,幸而社區社會救助網格員通過走訪主動發現,在及時給予3000元臨時救助后,當地民政部門經綜合評估,分析致困原因,協同教育局為孩子辦理困難學生補助,協同人社局辦理醫保繳費手續進行醫療救助。
泗洪縣村民朱德江的孫子由村里替他申辦了孤兒補助,為老兩口辦理了低保,他們的藥費、治療費通過大病保險、低保二次報銷減少了大部分。2017年孫子考上大學,縣里通過“扶貧100”專項保險和鎮政府、民政助學項目解決了孩子的學費,公益崗位讓朱德江又有了新工作。多項幫扶下,朱德江脫貧了。
作為江蘇經濟薄弱地區,宿遷市突出制度設計,完善政策供給,加強社會救助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江蘇省在做精做細上下功夫,全面建立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協調機制,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制度為基礎,以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等專項救助制度為配套,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一項項、一條條惠民、暖民救助政策的落地實施,全力支持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細化《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構建“8+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全面開展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大數據核對,深入開展低保專項治理,有效促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前,全省保障城鄉低保對象88.4萬人、特困供養人員20.88萬人,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年增長率分別達到8%、11%,農村低保最低標準達到脫貧攻堅時序進度要求。2013年以來,江蘇省累計投入救助資金548.3億元,實施醫療救助2067萬人次、臨時救助225萬人次、流浪乞討人員救助55萬人次。
——在全國最早建立孤兒養育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全面實施兒童收養評估制度。同時,將困境兒童拓展并細化為6大類55種,全省34萬困境兒童獲得及時保障,并出臺了全國第一部未成年人保護地方性法規——《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完成了全國首例民政部門申請撤銷監護權資格的案件。孤兒集中養育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2158元、1470元,無人監護的農村留守兒童全部納入監護范圍。
——為62萬困難殘疾人、47.4萬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或護理補貼。對困難殘疾人補貼進行適度擴面,生活補貼擴大到低保家庭外無固定收入的重度殘疾人。
——連續五屆領跑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百強榜。全省發行福利彩票874.41億元,籌集公益金246.33億元,有力支持了兜底保障和福利事業。
補短板,提質量
社會服務供給更多更均等
“兩葷兩素一湯才5元錢,干凈衛生味道又好?!痹诤iT市達海影新村助餐點用餐的78歲的曹玉高老人高興地說,這是政府為老人做的大好事。
一餐放心飯,帶來的不只是“一碗湯的溫暖”,南通市問卷調查顯示,居家老人所需服務,助餐是最頻繁的“關鍵詞”。去年,南通市出臺“1+6”居家和社區養老政策保障體系,中央廚房建設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按規劃,到2020年南通市將有中央廚房40家、助餐點618個。全市將實現每個街道至少有一家日間照料中心、一個社區老年護理站、一家嵌入式養老機構(長者驛家)。農村敬老院全部轉型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具備日間照料、助餐助急等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功能。每個社區(村)擁有一個居家養老服務站。老人可就近享受“一站式”養老服務。
近幾年,江蘇養老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全省養老服務業進入加速發展階段,養老床位達到67.49萬張,其中護理型養老床位24.5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37.4張。6個設區市開展國家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507個、社區老年人助餐點8094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94萬家。7個設區市實施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成省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各縣(市、區)均建成1個以上虛擬養老院。實施養老護理員免費培訓工程,累計培訓4萬余人次。為121.76萬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人發放養老服務和護理補貼。
民政基本社會服務的優化供給,不只體現在養老服務的全面提升。江蘇省在婚喪嫁娶、區劃地名等方面的服務水平同樣可圈可點。
——推行免費婚姻登記制度,開展婚姻家庭輔導試點,全面開展收養評估工作。
——惠民殯葬政策實現全覆蓋,各地普遍出臺了節地生態葬獎勵政策,有效保障了廣大群眾“逝有所安”。
——2013年至今,積極穩妥推進6個縣(市)改區,撤并13個市轄區和165個鄉鎮,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任務。
——加強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有力應對了“東方之星”客輪翻沉、鹽城“6·23”特大龍卷風冰雹災害等突發災難。
——積極回應優撫安置對象訴求,完善撫恤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重點優撫對象醫療保障體系,全面開展退役士兵免費教育培訓,創新開展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切實解決退役士兵安置遺留問題,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崗位安置質量逐步提升。不斷深化雙擁工作,建立社區擁軍優屬服務站、優撫之家等基層服務平臺1.5萬個……一系列舉措有力支持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全省連續三屆在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創建中實現設區市“滿堂紅”。
促創新,激活力
基層社會治理更實更多元
1007個微信群,覆蓋9個街道全部121個社區,線上成員超過18萬人,平均每0.9個家庭即有1名成員入群,培育群內骨干達到20%以上。南京市棲霞區“掌上云社區”每月平均受理答復居民咨詢約3500條,每月產生有效交互信息30多萬條,聚合成十類民情,供政府精準服務居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下而上“社情收集到處理反饋”的工作機制閉環,民意反饋更有力,更多的問題解決變為可能。
各微信群內社區協商每天都在進行,還植入了“小棲”智能機器人,可以在線識別回復4800多條信息,實現“24小時在線”“自動秒回”、自動流轉,讓“一次不跑,事情辦好”成為現實。
“基層有所呼、服務有所應”,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來自于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是衡量各項工作的基本尺度,也是對民政部門履行基層社會治理職能效果的檢驗。棲霞區搭建的協同共治智慧社區平臺,使社區(村)服務管理滿意度飆升至全市第一,也讓居民對社區黨委、居委認同度提升了十個百分點。
近年來,江蘇省著力深化基層社會治理改革,培育國家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15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2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3個、優秀社區工作法7個,涌現出“政社互動”、社區“減負增效”、“三社聯動”等一批改革成果。
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其中90%以上達到400平方米的省定標準。不斷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所有村都建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社區協商民主和“微自治”逐步推進,群眾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完善多元主體聯動協作機制,社會組織、慈善力量、社工、志愿者等各類社會力量的參與更加深入。
——全省注冊登記社會組織9.4萬家,總量居全國第一。2049家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切實加強社會組織綜合監管,省級設立了社會組織綜合黨委,實施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抽查、負責人任前公示、資金監督等制度,不斷規范社會組織行為。積極引導社會組織發揮作用,在蘇陜扶貧協作中社會組織幫扶項目54個,資金總量1669.5萬元。
——全省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社會工作人才達到5.57萬人,居全國第二位。注冊登記志愿者達到1578.7萬人,約占常住人口的19.6%。
一路奮斗一路歌。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民政取得的成績是全方位、整體性的,不少工作具有開創性、突破性。江蘇民政人用擔當詮釋為民初心, 用實干踐行愛民使命,以改革創新的勇氣、走在前列的志氣、善作善成的底氣,奏響了一曲曲托底民生、溫暖民心的時代樂章,必將激蕩起砥礪前行的澎湃動力,在推進高質量現代民政建設再上新臺階的征程中,再奏時代強音。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