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一村 通訊員 林寧
藍色夢,少年行,擊水三千,浪遏飛舟。
7月28日-8月3日,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和中國華能集團聯合主辦、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承辦、中國海洋學會海域和海島分會協辦的第二屆中西部青少年海洋研學活動在天津舉辦。
活動主題是“識海、親海、探海”,來自陜西省榆林市橫山中學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合奇縣華能·托河小學的40名學生走近大海,通過走進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探訪天大南開百年名校、登上航空母艦、來到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體驗漿板皮劃艇帆船、參觀國家海洋博物館和海洋科普講座等多種體驗方式,共同經歷7天的藍色旅程。
“舉辦這次海洋夏令營,是基金會主動作為,切實落實中央關于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號召,為了改變我國特別是內陸地區海洋意識不高、海洋知識普及不夠而開展的‘海洋圖書館’公益項目的一部分。”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潘新春說,“希望研學活動為同學們瞭望神秘的海洋世界打開一扇窗口,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一顆熱愛海洋的種子。”
識海 親海 探海
“請問老師,南北極海洋的冰層下面是冰還是土?”
“這個問題很高級,要不是我去過北極和南極很多次,還真有可能被你們問住呢。”中國海洋學會常務理事、海洋科普委員會主任曲探宙曾經7次去南極,5次去北極,他帶來的科普講座讓同學們聽得興趣盎然。
“‘基輔’號航空母艦堪稱一座海上漂浮的‘小城市’。在這迷宮一樣的地方,這些海上居民是怎么戰斗值班,又是如何打發海上單調的日子呢?”7月30日,同學們興奮地踏上了甲板,一邊仔細觀察對空導彈庫、魚雷攻擊潛艇、作戰指揮中心等,一邊興奮地討論。
陽光、沙灘、浪花朵朵、帆船點點。8月1日一大早,東疆港國際海洋營地,同學們體驗了帆船、皮劃艇和漿板。聽著海浪的聲音,吹拂著涼爽的海風,起初有些拘謹的同學們,從和大海嬉戲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們的天性一下子釋放出來,笑著、跳著、鬧著。集合哨聲響起,孩子們依依不舍地離開沙灘,還想下水再玩會兒。有很多孩子的皮膚由于第一次接觸海水發生了癢痛的癥狀,但是他們很堅強都克服了。
認識海洋、親近海洋、探索海洋,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太快。“我第一次離開家見到這么大的世界,第一次見到遼闊的大海,第一次看到水母,第一次玩沙子,第一次撿貝殼,第一次交到這么多不同地方的好朋友……”孩子們用稚嫩純真的語言描述著自己的收獲,用唱歌、合影、互贈小卡片、跳民族舞、流眼淚表達著依依不舍。
種下一顆愛海洋的種子
托河小學校長歐孜瑪告訴記者,參加研學活動的孩子大多來自農牧民家庭,連烏魯木齊都沒有去過,更別說見到大海了。特別感謝基金會這個公益項目,感謝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帶隊的老師們悉心照料,孩子們才有機會第一次走出來看看外邊的世界,看到美麗的大海。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相文璽說:“中西部的孩子們通過7天豐富多彩的海洋旅程,在認真實踐和用心體驗中增強了海洋意識,期望他們把熱愛海洋的種子播撒在心間。”
“希望同學們把在研學活動中學到的海洋知識和海洋精神繼續發揚下去,在未來的日子里,將這段旅程作為他們健康成長的不竭動力。”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向友權做閉營講話時說。
截至目前,基金會“海洋圖書館”公益項目共為江西井岡山中學、重慶彭水第一中學、新疆喀什深塔中學、阿合奇縣華能·托河小學、陜西橫山中學、貴州遵義道真中學等11所內陸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及紅色革命根據地的中小學出資建設“海洋圖書館”,捐贈了海洋類書籍、音像制品等。
同時,項目以援建“海洋圖書館”為抓手,資助學校開展海洋知識教學、海洋知識競賽、海洋創意設計、海洋主題夏令營、海洋專題報告等一系列活動,推動內地學校開展海洋知識教育,切實提高師生海洋保護意識,從而積極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培養后備人才。
“隨著捐建學校數量的不斷增加,基金會將會出臺《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海洋圖書館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鼓勵支持學校開展多種形式、多頻次的海洋主題活動,通過制度規范項目健康發展。”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基金會計劃在3年-5年內在“三區三州”地區和紅色地區建設一大批“海洋圖書館”,全面打造普及海洋知識、提高公眾海洋意識的新格局,為建設“海洋強國”發揮積極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據悉,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成立于2015年12月,是我國海洋領域的首個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基金會成立三年多,在“海洋強國”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脫貧攻堅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