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近日,北京市朝陽區的50個社區,迎來了一些陌生的朋友。他們不是來走親訪友,亦不是到社區辦事,而是要與社區工作者共同研究社區治理中“疑難雜癥”解決方案,“組團”為社區治理“把脈開方”、出謀劃策,進而幫助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他們,被社區工作者親切地稱為“社區成長伙伴”。
“社區成長伙伴計劃”里的四支隊伍
什么是“社區成長伙伴”?據朝陽區委社會工委書記、朝陽區民政局局長趙年生介紹,為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加強對社區治理工作的專業指導,今年,朝陽區根據社區實際需要啟動“社區成長伙伴計劃”,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等面對面指導,請專業團隊作為“社區成長伙伴”,對社區進行難題“會診”。
“‘社區成長伙伴計劃’,旨在推動社會智力資源與本土社區力量協同合作,通過專業團隊提供專業方法、培養專業人才,實現社區環境治理、物業管理、居民自治等工作的系統化。一方面,解決好社區服務管理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解決好影響社區長遠發展的體制機制、思想觀念、能力素質、隊伍建設等問題。”趙年生說。
記者了解到,這個專業團隊由“四隊”構成,即由朝陽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選聘的由業內專家組成的“理論專家團隊”,為社區建設、發展、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專業指導;由優秀社區書記、主任組成的“實踐專家團隊”,為社區破解難題、創新服務提供實踐指導;由專業社會組織組成的“社會組織專業團隊”,共同參與社區項目的策劃、設計、實施,或承接社區治理項目;由街鄉選派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科級以上干部擔任的“社區協調指導員”,負責協調、實施社區成長伙伴計劃相關事務。理論專家、實踐專家、專業組織、社區協調指導員到社區“報到”,帶動社區共同研究綜合解決方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副研究員朱濤,是“社區成長伙伴”之一,是“社區成長伙伴計劃”中“理論專家團隊”的特聘成員。社區工作者剛與他見面,就迫不及待地拋出了一系列問題。“請問,老舊小區物業服務管理不到位,怎么才能提升物業管理水平?”“社區里居民人數不少,但總感覺捏合不到一塊兒,有啥好辦法?”
“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樓院議事廳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等項目循序漸進解決……”針對社區工作者提出的問題,朱濤與其他幾位來自國家和北京市高校的專家教授一起,從專業角度耐心詳細地對問題作出解答。
把問題變課題 把難點變亮點
位于望京街道的南湖西里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讓社區干部苦惱的是,雖然在社區治理方面他們曾下過不少功夫,但依然存在著物業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這成為他們的一塊“心病”。
“社區成長伙伴計劃”推出后,南湖西里社區被選定為該計劃的50個試點社區之一,將得到“四隊”專家團隊的幫助和支持。這個消息為南湖西里社區的社區工作人員打了一劑“強心針”,一位社區干部高興地說:“這下好了,我們可以依托‘四隊’專家團隊的專業知識和優勢資源,研究破解我們小區的治理難題,真正為社區居民解決他們的煩心事、操心事。”
記者了解到,“社區成長伙伴計劃”共分為探索啟動階段、提質拓面階段和鞏固深化階段,為期三年。早在計劃啟動之前,朝陽區就已在全區范圍內按照“三類兩級”標準摸排確定50個樣本小區。“三類”,即商品房小區、老舊小區、保障房小區;“兩級”,即潛力社區、提升社區,兩者比例為2∶3。據介紹,成長伙伴團隊與樣本社區將實現“資源對接”和“解難對接”。全面調研梳理社區資源優勢、目標定位、亮點和痛點、居民需求等基本情況,與組內專家資源優勢實現有效對接;在破解社區難題和項目實施中,圍繞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機制、工作路徑、工作成果等要素,為社區提供專業指導意見。
為確保計劃實施的實效,朝陽區根據實際情況成立“1+6+N”工作組。“1”,即一個成長創新中心,以應用研究、治理診斷、決策支持、工具研發、能力建設、品牌培育為主要服務內容,負責“社區成長伙伴計劃”及各工作組整體統籌協調和運行服務。“6”,即組建6個工作組,每組中包含“四隊”中的專業成員,2名理論專家、3名實踐專家、1-2家社會組織、1名社區協調指導員,對50個樣本社區進行全面幫扶,指導社區探索實踐,探索一系列工作方法、破解一批難點問題、培育一批精品社區,最終實現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N”,即N個重點支持社區,組建數量不固定的專項工作組,根據實際需要做好重點難點攻堅工作,具體開展專項業務指導。
“組建社區成長伙伴團隊,有助于讓理論專家更接地氣,讓優秀社區品牌更具復制性和推廣性。‘社區成長伙伴計劃’的目標,是推動社區系統化的構建、體系化的發展、多層次的動員、多主體的參與、本地化的轉化。” 趙年生說,“社區成長伙伴計劃”有望于2020年在全區深入推廣,按照“把問題變課題、把難點變亮點”的思路,充分發揮社區發展指導專家團隊的專業指導作用,培育一批“黨委認可、政府滿意、百姓點贊”的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精品社區。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