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2018年10月8日,對于21歲的小天天來說是個重要的日子。在這一天,她獲得了一份正式的工作,成為了公立幼兒園的教師。和大多數處于桃李年華的少女一樣,小天天喜歡浪漫、喜歡打扮,喜歡用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只是,她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她是北京市由政府進行成年安置的300余名孤兒之一。
能被成年安置的孤兒,都是有一定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就業能力的。按照“誰送養誰安置”的原則,年滿18周歲的他們,由撿拾地的各區人民政府負責安置;若是從鐵路、機場公安部門接收,不能確定撿拾地所屬區的,則輪候分配到各區人民政府安置。根據安置政策,2009年起,北京市財政按照每人15萬元的標準,給予安置孤兒一次性補貼。
10歲那年,被兩次遺棄的她住進了福利院
見到小天天時是一個雨后的中午,她穿著一身簡潔的T恤牛仔褲,戴著一個透明邊框的裝飾眼鏡,嘴角掛著淡淡的微笑。“出生后便遭父母遺棄,由養父母撿拾并非法收養;10歲時因為家庭變故,再次被養父母遺棄。”小天天像講述別人的故事一樣,異乎平靜地向記者描述著曾經的恐懼、焦慮、抑郁、自卑和孤獨,輕描淡寫地回憶著曾經在幼小心靈中留下的陰影。
小天天10歲那年被朝陽區兒童福利機構接收之后,由政府解決了戶口,并轉學到福利機構附近的小學和初中上學。“兒童福利機構里的孤棄兒童在14歲以下是可以家庭送養的。但因為小天天進入兒童福利機構時已年滿10周歲,我們征求了孩子的意見,她本人表示不愿意家庭送養。”朝陽區兒童福利院院長李柱宣說:“準備收養的家庭,最愿意選擇的是0-1歲的孩子,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入家庭以后,更加容易與養父母建立情感。”
在政府的資助下,小天天于2013年又繼續攻讀了“3+2”制幼教專業的中專和大專。在那里,她學會了鋼琴、美術、跳舞、唱歌等等,真正掌握了一門生存的技能。畢業了、工作了,小天天繼續進步的念頭仍沒有停歇,今年3月,她又報了一個專科升本科的網絡課程。
小天天是孤單的,卻又是不孤單的
朝陽區兒童福利院二樓的一個單間,是小天天目前居住的地方。據李柱宣介紹,政府幫助協調的幼兒園工作本是提供住宿的,因宿舍目前還在裝修,所以小天天繼續住在福利院,待條件成熟以后再搬離。“因為福利院是撫養她的地方,以后她若有困難時,我們也會隨時提供幫助。”
從兒童福利院到工作的幼兒園,小天天單程要換乘兩輛公交車到終點站,再步行十多分鐘,幾乎每天都是早上5點多就出門。即使這樣,她認為這條路也是“特別順”“特別方便”的。畢竟,這里是她生活了十余年的地方。
小天天在福利院的日子是不孤單的。過春節時,李院長和愛人曾特地把她接回家一起過年,看鳥巢、逛公園,一起感受春節的氣氛。小天天原來還有一個比她大兩歲的室友靜靜,也是一名成年后安置的孤兒。“去年靜靜姐結婚了,李院長以父親身份參加了婚禮。現在我和靜靜姐還經常通過微信聯系,小兩口在懷柔區做起了小買賣,賣章魚丸子和奶茶,日子過得很好。”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天天又是孤單的。她曾在上學的時候偷偷養了兩只狗。一只狗是從出生后不久就抱回來撫養的,另一只狗是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里在大街上撿的。“大雨中,臟兮兮的小泰迪一直跟著我走,看著它覺得很可憐。”多少年過去了,小天天手機里仍然保存著兩只狗狗的照片,尤其是那只小泰迪,從撿拾時的臟兮兮到撫養后的干凈可愛,猶如獲得了“新生”。對此,小天天也覺得很有成就感,“等生活更穩定了以后,還想養幾只狗。”
暑假20天,她成為9名孩子的“班主任”
站在朝陽區兒童福利院的大院內,小天天感慨道:“現在住在這里的孩子們特別幸福。近幾年,福利院進行裝修改造以后,硬件設施更完善了,生活環境更溫馨了,護理人員的專業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小天天指著院里的一處水池對記者說:“原來這里是一個養魚池,現在變成了孩子們的戲水池,樓道里也增添了很多彩繪。”
2017年,小天天利用暑假的20天時間,為9名新進院的孩子補習了課程。“這些孩子在社會上流浪比較久,學業上都被耽誤了。我做了一份包括語文、數學、美術等課程的教案,又上網給他們下載了人教版一、二年級的教材,福利院還給他們配套購買了練習冊、提高試題等。”
在李柱宣的辦公室里,小天天看到了這些孩子們今年春節給院長制作的手工賀卡。“這是兩年前在美術課上教給孩子們的,沒想到他們現在還記得!”提起這些弟弟妹妹,小天天說了肺腑之言:“希望他們健康成長、快樂成長,一定不能把課程落下,還要學一門手藝。這樣,他們以后才能真正在社會上生存。”
(本文所有成年孤兒均為化名)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