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熱衷每日健步走的上海市民,最近都羨慕家住長寧區的伙伴們——長寧區政府在蘇州河邊建起了一條寬敞、漂亮、安全的健身步道,目前已建5.3公里。在車水馬龍的上海,建在家門口的天然跑道得來不易,特別是東段路經地處華陽路街道的華院小區,居民有不同的聲音,主要擔心小區安全和開通后的噪聲擾民。為此,居民開展了熱烈討論,建交委給出安全設計方案后,這一社區公共議題被提到由華院居民區黨組織牽頭,居委會、業委會、居民代表團隊骨干、社區單位搭建的“‘緣圓園’家園議事平臺”上。
華院小區居民區黨組織召集了居民代表會議、聽證會、評議會,議事平臺再組織各團隊和志愿者隊伍運用自身工作平臺征求居民意見,每戶家庭都踴躍參與。業委會依規召開業主大會表決,最后九成居民在方案上簽字達成一致意見,形成了步道貫通的最終方案。
類似“華院小區貫通步道”這樣的問題,在現代城市社區中比比皆是。社區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越來越多,如何滿足他們多元發展需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上海急需破題。近年來,地處上海連接長三角“橋頭堡”的長寧區開展社區“繡花式”治理,聚焦不同類型居民區治理難點,梳理公共服務供需清單,完善相關機制為民辦實事,大大激發了基層干事創業活力,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不同社區有不同的苦惱
政府治理如何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長期以來一直是長寧區委、區政府關注的焦點。近年來,長寧區在這方面做了諸多探索。2015年,調研制定了《長寧區關于推進居民區治理體系的分類指導意見》,將該區住宅小區分為售后公房小區、普通商品房小區、涉外商品房小區、老洋房小區、動遷安置房小區五種類型,根據每類小區房屋、居住人群的不同特點,分析出對應的治理難點,開展分類指導按需施策。
“不同類型的居民小區居住人群特點不同,在基礎設施、小區環境、物業管理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單一治理模式難以適應社區多元發展需求。”長寧區副區長徐靜告訴記者,分類治理、按需施策,構建適應社區內在發展需求的精細化治理模式,是治理現實之需求,更是為民責任之所在。
“社區里的事情‘一地雞毛’。”“不同的社區有著不同的問題。”這是在長寧區調研時基層干部們常說的兩句話。長寧區在梳理不同類型小區的特點時發現,每類小區的痛點、難點各有不同——老小區是典型的“熟人社區”,鄰里之間關系近走動多,但公建配套先天不足,物業管理不夠到位;商品房小區則多是“陌生人社區”,鄰里關系較為疏遠,難點在于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熱情不高;涉外商品房多為高端住宅,小區環境好,但境外居民多人口流動頻繁,居委干部普遍感到“門難進口難開”;老洋房小區主要是獨戶或合住的花園式洋房,房屋建造年代比較久遠,設施老化嚴重,存在安全隱患;而動遷安置房小區中外來人口占一定比例,人口流動性較大,利益訴求多元,服務管理難度更大。
編制攻略梳理各方資源
如同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社區治理也是如此,長寧區在分析出不同類型小區治理難點的基礎上,先后研究制定了《長寧區關于推進居民區治理體系的分類指導意見》《關于在城區精細化管理中發揮群眾自治作用的實施意見》等文件。
針對不同類型居民區的共性和個性問題,長寧區優化社區分類治理,推進社區治理精細化,形成了“三清單一攻略一導則”。即梳理形成“問題需求”“公共產品”“社會資源”三張清單;提煉出五類居民小區治理攻略,為社區工作者解決社區治理難題提供“路線圖”;開展評估監督,推動實施分類治理導則。
長寧的“清單攻略”到底有何不同之處?區民政局局長章維介紹:“我們看似是梳理了幾張清單,但實際上梳理的是資源。社區治理過程中,各類由政府、社會、市場提供的資源,居民區都可運用可整合。既有社區內生資源,如黨組織、社區單位、群眾團隊等組織資源,也有社區黨員、社區能人、社區志愿者等人力資源,還有政府公共資源、社會開放資源等陣地資源,以及其他各類有利于社區治理的資源。”
這些顯性的、隱性的資源被梳理出來,各類型居民小區可以很方便地將各自梳理的議題清單與公共服務資源、社會資源等進行對接和匹配,實現了供需對接。
全方位問需于民解決社區“老大難”
在長寧區的“社區分類治理攻略”中記者看到,動員參與主體、建立自治載體、形成公共議題、梳理治理資源、開通溝通協商、加強監督評議都占有同樣重要的位置,目標很明確——為社區工作者指明一條解決社區治理難題的路徑。
長寧區將分類治理參與主體,從居民區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擴展到駐區單位、群眾團體、社會組織、群眾活動團隊、退休黨員、社區志愿者等。完善居委會組織架構和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區多位一體治理架構,設立社區自治家園理事會。形成社區公共議題,并將之轉化為具體治理項目,制訂實施方案進行公示,接受居民監督。梳理治理資源形成清單,供需對接,發起群眾自籌。開展溝通協商,形成對難點、堵點的最終解決方案。加強監督評議,由居委會牽頭,組織社區各方力量參與的監督評議力量進行評議并嚴格落實相關成果。
“‘治理攻略’很接地氣,能有效指導社區工作者,好似為社區治理中的‘一地雞毛’扎了個‘雞毛撣子’。”華陽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陳穎形象地說。
虹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高崢認為:“區里制定的‘治理攻略’非常實用,我們進行具體梳理,更加符合虹橋街道實際,在推進垃圾分類攻堅戰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虹橋街道華麗家族小區是涉外商品房小區,由于小區租戶流動率高,家政人員多,每個樓層都設有垃圾桶,居民一時難以接受撤桶、轉變投放的方式。根據“清單攻略”的指引,該小區首先由居委會、物業、業委會研究小區試行垃圾分類的難點,形成共識后開展入戶宣傳,增設小區統一的垃圾定時投放點;再引入社會組織力量,開展宣傳活動和培訓課程等,讓垃圾分類更有趣味;發揮小區樓長、志愿者等骨干作用,建立了居民共督機制。一系列組合拳下來,華麗家族小區打贏了垃圾分類攻堅戰,實現了全部樓層撤桶,居民對垃圾分類的參與率達到了100%。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