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 群
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街道今日家園社區緊鄰全國知名醫院,流動人口多,群租房、黑旅店成為近年困擾居民最突出的問題。那時候,社區居民老李看見電梯里扛著輸液桿、掛著尿袋、綁著紗布、坐著輪椅的病人時經常時空錯位,誤以為自己在醫院。如今,這種現象已是一去不復返。2017年底,社區黨委以解決此問題為契機,提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實施老黨員先鋒隊、“雙百”志愿者服務隊、在職黨員志愿者隊、小水滴青少年志愿者隊、“今日有我”會客議事廳的“四隊一廳”工作機制,通過提升社區居民自治水平、引導物業服務企業、志愿者等共同參與社區治理,讓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現實。
發動居民群眾 提升社區自治水平
小區里,病患及其家屬來來往往;小區外,出租便宜床位的叫喊聲不絕于耳……非法出租房屋讓居民不堪其擾。“靠社區、街道一次次整治,只能是治標不治本,讓居民都行動起來才是根本。”今日家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薛軍暉告訴記者,社區黨委堅持黨員帶頭、引導居民參與,群租房、黑旅店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
“居委會干部說我家的出租房成了群租房、黑旅店,我還不信,結果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房子里清點出了44張單人床。”張阿姨快人快語。
張阿姨告訴記者,群租房整治工作開始之初,她非常不滿,“出租房收入是我唯一的生活來源,這不是在斷我財路嗎。”直到親眼看見十平方米臥室里堆滿的折疊床和垃圾桶里滿是吊瓶、紗布之類的醫療垃圾,張阿姨不覺一陣后怕。知道社區干部是真心為她著想,自那以后,張阿姨每天都來社區現身說法,協助社區黨委向出租房業主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社區黨委還注重發揮黨員、居民代表的作用:整理明細臺賬、協助入戶核查等,群租房整治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社區靠群眾、群眾靠發動、發動靠黨員帶動。”薛軍暉用一句話總結道。
清理容易,防止反彈難。為此,社區黨委組織樓門長、居民代表等參加會客議事廳,商議群租房長效管理事宜,經各方討論,制定并通過了“社區居住登記制度”“社區居民自治房屋租賃管理規約”等,為群租房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社區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也是我的事。”居民高宜正的話很有代表性。
社區物業攜手共治 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我老伴兒患有心臟病,最近鄰居家裝修,嗞嗞響的電鉆聲、咣咣的鐵錘聲總是突然響起,她都被救護車拉進醫院兩回了。”梁大爺帶著老伴兒來到社區居委會尋求幫助。
群眾的痛點就是工作的著力點。社區黨委立即與物業管理公司聯系,請求其協助聯系業主溝通裝修工程時間表,并對電鉆、電錘等設備的使用時間進行協商,多方努力之下,困擾老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過去,社區黨委與物業管理公司的協作多是像這樣一事一議,雖然也為居民做了不少工作,但處理問題更多停留在“點”上,整體成效不明顯。薛軍暉對此深有體會,“不能每次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讓物業服務企業成為黨組織聯系群眾的重要平臺、服務群眾的重要力量,共同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
在社區黨委的指導下,物業管理公司成立物業黨支部,由社區黨委派專職副書記作為聯系物業的黨建指導員,設立物業黨員先鋒服務崗,積極為居民辦實事、辦好事。
2018年8月的一天,涂大爺在小區內遛彎時不慎被快遞車撞倒,當時覺得并無大礙便讓快遞員離開了。到了深夜,涂大爺疼痛難忍,去醫院檢查才知是左手腕骨裂。居委會和物業的工作人員得知后,第一時間調出當天的監控信息,幫助涂大爺找到了快遞公司,并陪同大爺協商賠償事宜。
如何保障以后不再出現類似問題,社區黨委和物業管理公司本著“共同參與,共同決定”的原則,組織多方協商,決定禁止快遞車進入社區,由物業管理公司提供場地建立快遞驛站并安裝自提柜。
為居民樓安裝不銹鋼扶手、進行無障礙坡道改造……物業黨支部成立后,在社區黨委的帶領下,服務居民的根系扎得更深,社區面貌也為之煥然一新。
抓實志愿服務 居民幸福感倍增
8月5日一大早,社區活動室里早已人頭攢動,原來這是轄區服務商要來開展義務理發志愿服務活動。“還好我早早就報了名,不然30個名額很快就沒了!”劉叔叔樂得合不攏嘴。
每月5日是轄區服務商開展志愿服務的日子,除了理發,還提供磨刀、打掃衛生等免費家政服務,凡是70歲以上居民均可預約。“我現在每月都盼著這天呢!”剛理完發的劉叔叔顯得格外精神。
社區人口眾多,可長期以來只有社區唱“獨角戲”為居民服務,社區黨委拓展思路,引導轄區企業參與到為民服務中。薛軍暉介紹,各單位和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在助老幫困、公益服務等方面將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協助社區解決了不少民生問題。
“社區黨委引導居民志愿者廣泛參與社區活動也是一大特點。”萬壽路街道組織部部長董利亞告訴記者,尤其是社區內的年輕人踴躍加入志愿者服務隊的行列,為社區發展共謀劃。
青年志愿者苗新穎有感于社區內遛狗不拴繩和小狗隨地便溺影響了公共秩序和小區環境。她主動聯系社區,制作了“和諧社區、文明養犬”宣傳單,在社區黨委的支持下向養犬居民宣傳文明養犬常識,并發放拾便器、狗鏈等養犬用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僅僅是志愿者參與社區活動的一個縮影。宣傳垃圾分類、征集社區徽標……志愿者們就像是社區黨委衍生出的“紅色細胞”,深入到社區的“血液”里,讓居民幸福滿滿。
小區內快遞車風馳電掣的現象沒了、樓道內刺鼻的氣味消失了、電梯間常見的輸液病人不見了……今日家園社區在黨建引領、呼應群眾訴求的過程中,環境美了、矛盾糾紛少了,徹底實現了從臟亂差的問題小區向溫馨和諧小區的華麗轉變。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9.9)